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062节

  荷兰当时的海军战舰战力,也是远超同时期欧洲其他国家战舰战力。

  当然,当初那支和荷兰人作战的军队主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明水师,而是招安的郑芝龙海盗集团。

  1633年明荷料罗湾海战,明军的大型战船,分别装备16门、20门、36门大炮。

  荷兰台湾长官汉斯·蒲陀曼也有这样的记载:郑芝龙战船“按荷兰模式建造,庞大精致,装备精良的帆船及舰队,还在船上装配了一部分能被拖动、带有环栓、置于双层甲板的大炮”。

  1635年在剿灭刘香的战役中,郑芝龙的战船“每船可安置大铳二十四位,炮声一发,裂云穿浪,卒成馘阵之功”。

  如今的大明,虽然依旧病入膏肓之像,可是有张居正的改革,还有魏广德有意无意的影响,明军战力已经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原本这个时空,明军还在大量生产装备佛朗机炮,而魏广德则已经把视线瞄向了欧洲人最新式的红夷大炮上。

  不过,红夷大炮暂时还只是在海洋上发挥威力,对于陆师,依旧还是大量使用佛朗机炮,因为在大明的陆上对手中,暂时并没有发现可匹敌的对手,自然不需要装备机动不易的红夷大炮。

  而且,水师完全掌握了红夷大炮的特性后,发展到陆师其实并不难。

  而且,制约明末军事力量发展最大的障碍,因为张居正在位的关系,未来几年在张居正改革持续进行中,朝廷财政获得极大宽裕的前提下,也将不复存在。

  不过,在张居正值房里,也不容魏广德想这些,他现在需要的还是说服张居正支持他,让大明向外扩张武力。

  现在要是不在欧洲人大规模到来前,把大明在南洋的基本盘稳住,那以后只会更加麻烦。

  “我是这么计划的,南海水师在南洋的扩张,先是通过来往商船获得最佳良港的位置。

  朝廷再联系藩属国,商议将良港转给我大明的可能性,重点是让他们明白,当初因为大明船队不再下西洋,导致这些年来南洋诸国之间战争不断,纷争纠缠。

  现在我大明发现南洋诸国正在遭遇外来威胁,所以以宗主国的身份,需要保护藩属国的安全,让他们不受外域国家的军事威胁。

  租借良港驻军,自然就是最好的办法,有我大明水师存在,夷人就算想用武力统治他们,我大明也会有所反应。

  相应的,大明承担这笔军饷开支,自然需要藩属国来提供。

  这么做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

  在以马六甲、暹罗举例,我相信南洋诸国应该会接受我朝的要求。

  试想,如果当时在马六甲、暹罗,有我大明军队驻扎,夷人敢攻打马六甲吗?

  东吁王朝又是否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贸然出兵暹罗,还俘虏暹罗国主。”

  魏广德把自己对周边藩属国威逼利诱的想法一说,张居正自然觉得可行性似乎极大。

  当然,其中肯定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出现问题不怕,出了问题再商议解决就是了。

  比如港口范围的画界,还有水师在藩属国的政治地位,这些,其实都还需要朝廷和他们谈。

  “到时候让礼部和行人司那边,选择一批能言善辩之人,前往南洋诸国商议此事。

  在外驻军,不是小事儿。

  当初安南之事,若成祖不是要将安南划入版图,建立宣慰司,也不会激起如此巨大的民变。

  而且,在那里驻军好处也是多多。

  要影响他们,其实这就是一个好办法。

  因为大明船队不再下南洋,所以我朝的影响力就小了,他们自以为没了我朝掣肘,他们就可以为所欲为,随意攻打他国。

  毕竟,天高皇帝远,我大明也不可能时时刻刻关注他们,还派兵进行干预。

  就好像锦衣卫送回情报中所说,外藩之主现在多不把我朝放在眼中,就是因为我朝对外多只是一纸空文,说起来实在让朝廷蒙羞。

  可若是就近驻扎大明水师,则情况就会大不相同,我朝可以快速干预,自然就没人再敢犯天子威严。”

  魏广德说完话,就静静坐在一边,等待张居正的决断。

  好一会儿,张居正终于开口说道:“兹事体大,还是召开部议,大家商量着来,然后在禀告宫中为好。

  善贷,你接下来就把刚才所说,拟一份章程,然后拿到会上咱们再讨论。

  你,意下如何?”

  听到张居正的话,魏广德心中多少就有底了。

  张居正,应该是被自己说动了心,只不过事儿太大,当然不能是由他们两个说了算的事儿。

  六部尚书也参与此事的讨论,以后就算朝野有不同的声音,也能聚拢更多的人支持他们的决定。

  而且,通过更多人的讨论,也能听到其他不同的看法。

  张居正可不认为自己就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自己看不到的东西,或许旁人就会发现。

  确实,魏广德的提议非常吸引人。

  实际上,早前看到锦衣卫送来南洋的情报以后,他就已经对夷人的消息变得极为敏感。

  他们的侵略性太强了。

  从南洋得到的只言片语中就可以知道,夷人已经控制了东方一块巨大广袤的土地,物产富饶。

  虽然大明地大物博,并没有前往那里的意思,但获得这样的土地以后,夷人依旧在向大明这边扩张势力,这就不得不引起高度关注了。

  在海外驻兵,御敌于国门之外,似乎是最好的办法。

第983章西南

  张居正并没有一口答应魏广德的提议,先拿下吕宋的部分地区,而是要通过部议来决定建议的可行性。

  魏广德也不气恼,此事确实很大,可以说开大门百年历史先河。

  作为首辅,谨慎些似乎没毛病。

  从张居正值房出来,魏广德就继续自己的工作,批阅送来的奏疏,暂时将此事放下。

  至于拟章程,他打算晚上回去,好好想想再说。

  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大堂,此时云南巡抚王凝正一脸严肃的呆在这里,他不时在屋里来回踱步,充分表现出此刻他内心的紧张。

  王凝,字道甫,湖广宜城县人,和张居正是老乡。

  同时,他也是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和魏广德是同年,这也是魏广德在张居正提出调离云南官员时没有反对的原因。

  好吧,只能说他运气是真的好,和当朝首辅、次辅都能拉上关系。

  至于王凝其人,魏广德也从锦衣卫处知道他在云南的一些情况,貌似王凝在云南风评不好。

  其实想想也对,要真和张居正、魏广德关系亲密,又怎么会被派到云南做官,虽然官至巡抚,品级不低。

  这样的位置,往往也是照顾一些关系户,或者打发人的差事儿,所以品级给的高,但实际利益却未必好。

  其中,关系和王凝最为糟糕的,莫属姚安知府李贽。

  说起李贽,也不得不说算得上大明一个奇人,他于明世宗嘉靖六年十月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其祖先是元朝以后迁来福建。

  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

  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

  李贽早年家贫,跟随教书谋生的父亲识字读书,二十二岁中秀才,二十六岁中举人,之后会试无果,以举人身份入仕途,历任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而现在为姚安知府。

  李贽在文学方面提出的“童心说”,强调真心,创作要“绝假还真”,反对当时风行的“摹古”文风,这一倾向亦对晚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

  李贽深受“阳明学”支流“泰州学派”影响,且以“异端”自居。

  针对当时官学和知识阶层独奉儒家程朱理学为权威的情况,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诗文多抨击前七子、后七子复古之主张,认为《西厢记》《水浒传》就是“古今至文”,公安派三袁兄弟受其影响较深。

  晚年颇好史学,据历代正史纂《藏书》,又广泛收集明代资料撰写《续藏书》,对传统史学观点有所突破。

  李贽对被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经典和孔孟之学进行抨击,对儒家经典的《六经》《论语》《孟子》表示了极大的轻蔑,认为这些不都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做万年不变的真理。

  这些著作是当时懵懂弟子,迂阔门徒随笔记录,大半非圣人之言,即使是圣人之言,也只是一时所发之药石,不能成为“万事之言论”。

  在《焚书·赞刘谐》及《续焚书》的《圣教小引》《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等文中,他以戏谑嘲讽的笔调贬低孔子,这在尊孔子为至圣先师的时代,是一种大胆的举动。

  他认为孔子并非圣人,孔子没什么了不起的,人人都是圣人,没必要一定要去学孔子,这就把孔子从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上拉下来了。

  如果一定要将孔子奉为偶像,言行举动都学孔子,那就是一种丑态了。

  李贽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认为不能将其当做教条而随便套用。

  《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李贽对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确已达到了“非圣无法”的地步。

  这让他成为明晚期有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或许也正是因为他离经叛道,所以科举之路才会断绝在会试。

  李贽在姚安虽政绩斐然,但因为其思想不合常理,所以遭到来自上司的打击和排挤,为当时的社会权贵所不容。

  他们罗织各种罪名,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当时与他针锋相对的有巡守道骆问礼、巡抚王凝,诬李贽“太坏风化”,声称“当以法治之”。

  可见,当时云南的官场在王凝的治理下,还是比较混乱的。

  不过此时,王凝焦虑的不是他和李贽之间的矛盾,而是来自京城的消息,让他胆战心惊。

  如果说一开始他还对京城关注缅甸之事不以为然,可在他收到京中消息后,可就是另一幅样子了。

  云南以外的宣慰司,老早其实就已经不受云南官府管辖,这责任可不在他头上,嘉靖朝那会儿就已经开始失控。

  想想,朝廷的千户都死在那里,事后也没有追查,只是让那边斩杀几个所谓的“匪首”结案就可知局势。

  王凝来到这里后,知道域外情况,也不愿意多管闲事,所以就是装聋作哑,打算糊弄过去。

  但是现在貌似不行了,朝廷已经知道了。

  打仗,虽然不会让他这个巡抚亲自上战场提刀砍人,可心中难免还有害怕的。

  云南民族林立,本就不服王化,治理艰难,要是再和缅甸那边打仗,怕不是那些土司就要乱起来。

  好吧,其实他担心的倒未必是缅甸那边的什么东吁王朝,而是担心云南这里那些桀骜不驯的土司。

  缅甸乱成什么样子都不会影响他的官帽子,但是云南有失,丧师失地才是会要他的老命。

  其实,明朝的文官也是知道地方卫所什么德行的,大涨根本不敢指望他们。

  所以,即便京中预警,可王凝依旧选择阳奉阴违,也就是缅甸那边想办法,最好糊弄了事儿,而对云南的土司则重点关注,时刻防备他们生出异心。

  至于京城右军都督府左都督李成梁巡边,他也没重视。

  卫所都烂成那样了,还能指望什么?

  不多时,大堂外终于有师爷快步进来,先是向王凝恭敬行礼后,这才慢条斯理说道:“东翁,情况有点不妙。”

首节 上一节 1062/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