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261节

  所以,借着这次的话头,张居正显然是打算给张四维透个底儿,让他知道内阁在谋划清丈之事。

  如今他已经入阁,早晚也会从两人商议中知道此事的。

  瞒不了,不如大方点告诉他。

  张居正侃侃而谈,把前几朝田亩数据和今朝相比,张四维反应再迟钝也猜出什么原由了。

  他也偷眼看了魏广德,见他面色如常,就知道事前两人应该有过商议。

  只不过魏广德不说话,就是在无法猜出他的态度。

  但是,事儿是张居正提的,显然始作俑者是这位首辅大人了。

  “田亩之事确实蹊跷,该查查了。”

  张居正话说完后,张四维只能接了一句道。

  “叔大兄,此事还是慎重为好。”

  魏广德在张四维表态后,才跟着说道。

第1139章副都御使

  魏广德从首辅值房出来,回到自己的值房,那里还有许多奏疏需要他看,票拟。

  张四维留在张居正那里,他明白,张居正应该还要和他再说点什么。

  虽然就在刚才,张居正透露出内阁有意清丈天下田亩后,张四维并没有表示反对,甚至附和了张居正,但谁知道是真心还是假意。

  张居正留下张四维,应该就是为此。

  张居正要怎么说服张四维,魏广德不关心,此时他刚回到值房,芦布就快步跟着他走进去,在他耳边小声说道:“老爷,西南那边出事儿了。”

  “嗯?”

  听到芦布的话,魏广德一下子停下脚步,呆立当场。

  是的,现在他的处境其实也非常微妙,那就是对外动武的事儿。

  虽然事儿是缅甸东吁王朝挑起来的,但是朝廷做出强硬回应,也是在朝中激起一点反对之声。

  在老学究眼里,周围都是蛮夷,所以大明就更应该以理服人。

  为此,对于此次缅甸东吁王朝兴师犯边,朝廷应该是以圣人之道予以教化,而不是以暴制暴。

  因为下面有这种议论,虽然支持的人不多,但都算是朝中清流的老派人物,影响力还是有的。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结果。

  其实,就算战争是大明朝廷发动的,也无所谓。

  在大部分人看来,只要能打赢,也就算了。

  有没有道理,根本不重要。

  可刚才他听到什么,芦布说西南出事儿了。

  魏广德本能的就想到,是不是李成梁轻兵冒进吃了大败仗。

  “什么事儿?”

  还好,魏广德并没有直接问出来,表达自己所想。

  “李总督在西南下来杀俘,永昌府监察御史罗汝芳上奏了此事,已经送到兵部和都察院。”

  芦布不知道刚才他的话把魏广德吓到了,只是很老实把情况说了下。

  “现在消息已经在朝中传开,许多人去兵部,说应该严惩李成梁杀俘行为。”

  芦布继续说道。

  “什么时候传出来的消息?”

  魏广德一听不是打了败仗,心就放下去大半。

  只要不是打输了,其他都好说。

  “就是大人去首辅大人那边的时候,兵部送来了奏疏抄本。”

  芦布小声答道。

  魏广德迈步,快速回到自己书案前,看到正中放着一本奏疏,当即拿起来就快速翻看起来。

  他其实还在纳闷,杀俘,这种事儿怎么可能被人告了。

  战场上,直接把人砍了就是,何必闹出杀俘的事儿。

  等他看完奏疏才明白,李成梁这次还真是杀俘,已经投降的缅军士卒居然还想造反,弹压后被李成梁下令杀了一批。

  算是杀鸡儆猴吧,想来剩下的俘虏应该会老实许多。

  不过奏疏后面,罗汝芳明显还是在为李成梁开脱,一是这些战俘不知好歹,大明朝廷并没有亏待他们,居然还想要闹事儿,实在是咎由自取。

  二嘛,自然说也说了李成梁最初是没打算杀人立威的,因为不需要,而是还想留着他们为大明效力。

  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李成梁下令杀俘,应该是情急之下的命令,朝廷可以斥责但没必要追究。

  更何况,此时战事正急,就更不应该为此对领兵大将做出惩罚,以免动摇军心。

  其实魏广德知道芦布口中的问题是李成梁杀俘以后,根本就没怎么上心。

  古代杀俘,也就是看君子书的人才会觉得是将官残暴,有伤天和,而对于那些上阵打仗的人来说,或许死人看多了,根本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虽然从后世人的观点来看,杀俘是极不人道的一件事儿,但是在古代战争后,却是司空见惯。

  战俘需要粮食供应,这会增加军队的负担,除非能够有把握把战俘收编,战胜方一般都不会把资源投入到战俘身上。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不得不杀掉战俘,就是其中一个选择。

  当然,还有就是战俘的处置。

  唐朝以前的战争,多是征召农民参战,这么多的战俘聚集在一起,如果能快速把他们分散到地方自然是好的,可若是不能快速安置,则极容易酿出民变,引发社会动荡。

  这次李成梁处理的缅军战俘,其实就是后一种。

  李成梁留下他们,自然是早有打算的,但他也只会要听话的人。

  “杀了也就杀了,还追究什么?他们不呆在缅甸,而是跟随反贼杀进我大明土地,难道还杀不得了。”

  魏广德轻声嘀咕一句,根本没把那些满口仁义道德人放在眼里。

  至于杀俘不祥,那也是他李成梁的命,和大明朝廷可没什么关系。

  大明朝廷的内阁非常有意思,用后世人的眼光来看,似乎阁臣绝大部分,甚至可以说几乎全部都是浊流,而不是清流。

  翻遍明史,查看所有内阁阁臣名单,似乎也只有一个赵贞吉才能算清流,但他在内阁的时间也是极短,不过三年而已。

  “清流”本义是指没有被污染、清澈的河流,代指人的时候往往指的是那些正直、清廉、心中存有国家和百姓的官员,是君子。

  可是在大明朝的内阁里,却一直没有这些君子存在的土壤。

  实际上,大部分清流官员,在皇帝眼里,或许就是只会夸夸其谈,评议时政,上疏言事,弹劾大臣,指斥宦官,对外反对列强蚕食,对内主张整饬纪纲,但真正做事却什么也不会。

  而相对应的浊流,则多是实干家,会做事儿,能处理好朝廷面对的各种问题。

  实际上,大明朝朝堂就是浊流官员在管事儿,清流管员则负责监督打嘴炮。

  骂李成梁不仁忘义,高喊要处理他的人,就是不管事儿的清流。

  都没有什么权利,喊的再大声又有何用。

  不过,魏广德倒是想到貌似可以利用这个事儿,去和陈瓒见见面,对外放出风声自然就是为李成梁讲情,实际上则是另一个事儿。

  这次都察院似乎有脱离中立,倒向首辅那边的意思,魏广德觉得有必要找陈瓒要个说法。

  要是他不能稳住都察院,那就得给他一个交代了。

  魏广德当即写了条子,分送兵部和刑部,交给他那边的人,让他们尽量敷衍那些清流官员。

  这种事儿,浊流是绝对不会掺和的。

  谁不知道李成梁回京城和去西南是魏广德安排的,甚至官职都是他魏广德安排的。

  浊流,相对来说更看着利益,没利益的事儿一般不会沾边,除非涉及国本。

  条子写好,交给芦布道:“送到江大人和舒大人那里去,让他们处理下此事。”

  江大人,自然是江治。

  虽然文武殊途,但毕竟李成梁是在兵部之下打仗,要是被人参倒,兵部的面子也不会好看。

  至于舒大人,则是说的刑部舒化,由他打点刑部的人。

  其实,魏广德老乡里面,魏时亮是最好的选择,可惜他不怎么愿意离开江南,现在是在南京大理寺做寺卿。

  魏广德其实一直想把他弄回来抢下刑部这摊子,怎么说也是六部之一,虽然最为靠后的衙门,可也在九卿中有一席之地。

  好吧,抢权,其实就是比高官里谁人多。

  严嵩当初为何那么嚣张,还不是九卿中大半出自江西,这就是当时严嵩嚣张的本钱。

  老乡,总归有时候要给他留面子,为他说话。

  “是。”

  芦布接过纸条就要出去,不过却被魏广德叫住。

  “你再去宫门外和府上人说声,我要出门。”

  “是,老爷。”

  芦布急忙答应一声。

  魏广德也懒得去看那些奏疏,早一天晚一天处理其实并不妨事,毕竟多是没有营养的奏疏,就算搁半年,怕是写奏疏的人自己都把这事儿给忘记了。

  等芦布离开,魏广德休息了一会儿,这才起身出了内阁。

  一般来说府里人把他送到后,都会在附近找个茶馆休息,等到要散衙的时候才会出现在宫门外等候。

  或者就是宫里有人传话出来,说魏广德要离开办事。

  出了文渊阁,走出左便门,经过长长的宫道,魏广德一直走到承天门,不经意回头看了眼。

  这宫道是真的长,想当初走进去参加殿试的时候还不觉得。

  可是走了这么些年,魏广德忽然觉得走出来还是有点累了。

首节 上一节 1261/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