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5节

  从来人洽谈到最后完成交易,耗时一个多月的时间,不过总归是完成了,各取所需吧。

  现在的魏老爹,既是百户所的百户,也是那块地的庄头,虽然名义上是魏文才,不过魏文才大多还是要请示魏老爹才能下决定。

  之所以要了这个差事儿,其实魏广德也是有那么一点私心的。

  大哥将来肯定是袭武职,自己到底能不能考取功名,说实话,魏广德心里也没底,给自己留条后路也好啊。

  百户,自己肯定当不成。

  那将来要是科举失利,那就自己去当庄头,吃饭总能解决吧,更别说守着大哥,日子应该好过了。

  现在,唯一还笼罩在崩山堡魏家头上的阴云就只剩下九江卫那边了,关于重新分配屯田的事儿。

  老大要重新瓜分利益,下面的人自然都懂,但是最后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自然各人都要打各人的小九九,谁都不愿吃亏。

  其实卫所制从立国之初发展到现在,早就糜烂了。

  据《明史兵志二》载:“天下既定,度地害要,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

  按照这个编制,天下的卫所,正常员额就要五千六百人,分五个千户所,千户所下辖十个百户所,没个百户所112人。

  整个九江卫就有五十个百户所,合计应有兵员五千六百人。

  这些,在魏广德来到这里以后,也从大哥那里打听到的信息,之前他哪里会知道这些东西。

  没事儿的时候,魏广德也用后世来进行了比较,一个加强旅的规模,差不多半个师级单位。

  看着是很强大,可是上次征召以后,他也听自家老爹说了,卫所拉得出去的也就两千多人了,实际上已经由加强旅变成了完整旅级建制。

  而这些天随着和千户所大舅吴占魁联络的增加,魏广德也知道了,小小的九江卫,已经有了多个山头存在。

  当然,山头肯定不是千户官能参合的,他只是站在自己岳父九江卫同知张庆一边的。

  九江卫设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2人,指挥佥事4人,只不过现在指挥佥事只有3个,还有个缺额没有补上。

  而魏广德舅舅的老丈人张庆是指挥同知,掌管卫所军器、训练等事务,算一个独立的小山头,因为他也是世袭指挥同知,随着年深日久,自然就拉帮结派了。

  至于舅舅嘴里说的指挥同知,是个流官,自然在卫所里没有什么派系,上任的时间也不过才三年多,还来不及培植党羽。

  用大哥魏文才的亲事儿,不过也就是一个试探,看能不能拉拢李启光。

  这样的流官,也说不准能在九江卫呆上多长时间。

  也许是一辈子,也可能随时都会调走。

  不过作为指挥佥事,仅次于指挥使、指挥同知的存在,权柄还是很重的。

  一个小小的六品武官的子弟,想要迎娶从四品武官的女儿,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所以一开始老爹老妈他们都不抱什么希望,除非魏广德马上能够考取功名,成为举人,那么可能性还大那么一点。

  大舅吴占魁那里传回来的消息,也应和了他们的判断,对方对于试探显得很冷淡,虽然没有直接拒绝,但是看人说话也能知道。

  屯田的事儿上面也是迟迟没有动静,却是让魏老爹他们反而提心吊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来。

  时间来到了十二月,一开始传言的重新分配屯田的消息没有下来,老魏家却接到了舅舅吴占魁传来的最新情报,卫所那边不会重新调整屯田了。

  得到这个信息,让魏老爹先是惊喜,后是惊讶,忙不迭的去了千户所找大舅哥了解情况。

  问清楚状况后才知道,原来在上月从京城传来消息,嘉靖皇帝要核查南京各卫。

第26章明朝也有寒假

  对于嘉靖皇帝来说,八月让俺答汗部打到京城来,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儿。

  而在鞑子撤兵后,自然就要对此战进行清理,有功要赏,有过要罚,勤王卫所糜烂的事儿也发了。

  嘉靖二十九年(1550)十一月三十日,命查南京四十二卫屯田隐占侵削诸弊,其本丁逃绝他户佃种者,俱署名补伍,不则将原田入官,改募屯军给之。

  原来自八月下旬勤王诏书抵达陪都应天府后,南京镇守太监,南京守备及南京兵部立即就把调兵令快速发往各卫所,督促其尽快集结人马北上勤王。

  但是实际的结果就是卫所糜烂以不堪用,整个过程都是拖拖拉拉的,甚至在九江卫过了南京前往镇江后,大部还未集结起来,卫所的实际状况可见一斑。

  虽然时任南京主官尽量压制了下面的传言,但是这些消息在数月后还是传到了督察院中。

  都察院,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

  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也就是三司会审。

  都察院主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协助管理都察院经。

  又依照十三个布政使司(相当于行省)分成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

  明朝的都察院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几乎就是最高监察机关。

  朱元璋设计的政治架构非常有意思,大官小权,小官大权是明朝官场的一个特点,而这一特点在都察院就显得更加明显。

  风闻奏事,疯狗,就是都察院的别称了。

  明朝中后期的党争中,都察院十三道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往往就是发动争斗的急先锋,他们也就是所谓的科道言官。

  都察院御史只是七品官,但是却可以对朝中大小官员发起弹劾,而按照官场的规矩,一旦遭到弹劾,被弹官员一般就要回家待勘,以表达自己的清白,不会以势压人,让事实说话还一个清白。

  这么一个可以凌驾于各部堂、衙门的官职,朱元璋却没有设置一个可以监察他们的部门,实际上有明一代,很少有御史被风闻奏事,要么是皇帝不喜,要么就是被抓到确实的贪赃枉法证据才会被处置。

  也许朱元璋设计这个部门的时候给出很低的品级,也就在于此,相互牵制、制衡。

  而这次,南京周边卫所的表现实在是不像话了,让都察院找到了机会,连续对南京主官和各部发起弹劾,目标不仅针对镇守太监,还包括南京守备和南京兵部官员。

  而嘉靖皇帝在鞑子兵临城下之时,也发现了大明京城的军事战力严重下降的问题,直接罢了正德朝建立的十二团营,重归京师三大营的模式。

  而在北京防务工作处理以后,就把目光转向了南京。

  此次嘉靖皇帝是要把南京就周边主要卫所缺额问题查一查,还要收回这部分屯田,只是在旨意中明确屯田不入官,而是重新募兵分派,这是想要恢复卫所战力。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重要的还是要执行得下去。

  其实政策在制定之初都是好的,只是在由上而下的执行过程中变了味。

  所谓的苛政,其实大多都是糊乱执行造成的,责任应该在中下层官员身上。

  而这道命令一下,让九江卫还想要重新瓜分屯田的官员都老实下来,旨意中的意思很清楚,收回屯田不入官,也就是不能收上去,而是重新下放到所,让他们招募士兵补足缺额。

  要是按照旨意做,那就是收回田地以后还要按照老制度又把田地还给下面的千户所和百户所养兵,那怎么行?

  要知道,现在卫所的土地大多是被上层武官分掉了,所里面最多就是一些口粮,遇到贪婪点的百户千户,连口粮都不发下去,这也就是逃兵的来历。

  综合考量下,还是不变了吧。

  这就是现在卫所指挥机构的选择,之前的议题自然就无疾而终。

  好吧,也许是魏广德的主角光环在发生着作用,嘉靖皇帝不小心帮助魏广德家里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随这条消息来的还有,“大英雄”仇鸾进京提督京师三大营。

  当然,这条消息和魏家没关系,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已经在为年关将至做着准备,转过年就是嘉靖三十年了。

  虽说江西位于大明朝的南方,可是到了这个季节,天气也是愈发寒冷起来,只不过还没有达到北方滴水成冰的地步。

  而魏广德依旧是每天早起,洗漱吃饭后就要出门,迎着寒风赶去孙夫子那里进学。

  因为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相对狭窄,认识事物也比较单一,对于很多东西的观点趋同,所以之前魏广德融合两篇范文后用自己的语言所作的文章,不仅没有因为抄袭被孙夫子责骂,反而受到了表扬。

  好吧,孙夫子认为魏广德通过学习那两篇范文学到了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

  或许,后世所说的,“读书人的事儿能算偷吗?”就来源于此。

  魏广德博采众家之长,尝到了甜头,自然就要变本加厉,多多的抄袭,不对,应该是学习别的范文。

  靠着超强的记忆力,一切似乎都是那么顺理成章。

  当然,魏广德所作文章自然也算不得好,其中还是偶尔错漏,需要孙夫子指点,而孙夫子当然很享受这样的过程,他是乐在其中。

  三个月下来,魏广德的毛笔字经过练习也越来越好看,“至少可以见人了”,这是孙夫子的原话。

  临近年关,孙夫子的私塾自然也是要停课的,虽然这个时代没有寒假一说,但是总归要过年。

  今天,就是今年的最后一天了,放学后,私塾就要暂时关门放假了。

  到这个时候,学堂里的孩童们自然又多兴奋起来。

  开玩笑,现在什么天气,每天早起还是很辛苦的,远不如赖在被窝里幸福。

  而能够来私塾读书的,自然也不会是吃饭都成问题家庭的孩童,自然有赖床的资格。

  和往常一样,完成了每天的功课后,放学时,孩童们都恭恭敬敬站好,向孙夫子说出新年的祝贺。

第27章过年

  嘉靖二十九年最后一堂课,完成了每天的功课后,放学时,孩童们都恭恭敬敬站好,向孙夫子说出新年的祝贺。

  私塾要过了十五才开学,而孙夫子给他们这些学生布置了十篇作文,平均每两天完成一篇,说实话,对魏广德来说,貌似也不是太难。

  魏广德迎来了自己在明朝的第一个假期,也是第一个新年。

  对于贫苦百姓来说,过年犹如刀山火海,在过年前欠租、负债的人必须在这时清偿债务,所以有年关一说。

  当然,这样的日子和魏广德是没有关系的。

  年前几天,大哥魏文才就在县里、镇上来回跑了两三趟准备年货。

  都是早上套上大车出门,往往天擦黑才能回家。

  这倒不是说他们家今年银子丰收要大肆操办,不仅是自己家里要准备年货,整个百户所军户那里也有不少物品需要购置,百户所就统一用大车出去采购,量大还能便宜一点。

  今年崩山百户所的军户可是得了比平时更多的银子,自然要过个肥年。

  二十八日这天,百户所杀了几头年猪,算是真正进入到过年的气氛里了。

  几头猪被收拾出来,好的当然是军官们先分,军户多多少少还是能分点的,要不军堡里那些小孩会这么兴奋。

  魏广德也跟着过去看了,一大帮孩子围在那里,看着被洗刷干净的肥溜溜白猪被按在长凳上,就有小孩忍不住开始流口水。

  百户所里小孩不少,只是大多都没法像魏广德他们那样,还能去私塾读书。

  百户所鱼肉到是时不时就能见到,但是其他肉类可就不常见了,也就是那些军官和那些猎户家的才有这样的口福。

  除夕开始,军堡里时不时就能听到小孩燃放鞭炮的爆响,为节日氛围平添一丝欢快。

  不过,魏广德所在的可是崩山百户所,这里也没什么庆祝活动,远比城里可是差远了。

  除夕随着父母、大哥祭祖,对着祖先牌位磕头,这还是魏广德两辈子第一次行跪拜礼,在魏广德的后世,虽然也有行跪礼的,不过大多都已经只是鞠躬,小时候也有跪的时候,但是还真没有拜下去过。

  之后,魏老爹又简单把家族传到这一辈的过程又和两兄弟好好说叨了一次,往年也有,不过那会儿魏广德也没怎么听进去,现在的魏广德也只是有个模糊的概念,就是知道魏家祖上应该是凤阳那边的。

  这次他可是仔细听了听魏老爹说的,还真是凤阳府人。

首节 上一节 15/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