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263节

  想到这里,魏广德低头看了眼书案上已经铺开的白纸。

  好吧,先前和同僚们说起辽东之事时,不知谁带的头,也说要上书皇帝请求拨银赈灾,赶鸭子上架了,魏广德也只能随大流,也说要跟着上书。

  不过坐在这里,魏广德却觉得写这样的东西交上去还真是.

  京杭大运河现在的拥堵,其实主要集中在山东段,南直隶那边的漕运还是正常的,若是在淮安出海的话,绕过山东半岛就可以直抵天津海口。

  由那里运输漕粮,应该会比堵在山东强很多吧。

  还有输送辽东的粮食,也完全可以走这条路,走山东登莱海道直运辽东。

  魏广德坐在那里,越想越觉得有门。

  现在朝中百官群情汹涌,这个时候要是抛出开海路运粮救辽东一镇百姓性命,谁敢出言反对?

  只要开了这个头,后面海运就可以逐渐扩大,最不济先保住现有的运粮任务即可,后面可以慢慢来。

  想到这里,魏广德知道该写什么了。

  别的人都是人云亦云,跟着吵嚷要朝廷拨银拨粮食,既然魏广德已经猜到朝廷肯定要拨银赈灾,那自然不用跟着他们瞎起哄。

  贾应春应该会在内阁提到“海运”一事,但是兹事体大,很可能不会马上有结果,自己跟着上一份奏疏陈情海运好处,算是给他助攻。

  想到就做,魏广德叫来芦布给自己磨墨,他开始思考奏疏该怎么写才合适.

  而此时西苑的永寿宫中,户部尚书贾应春已经把现在面临的难题讲了出来。

  户部可拿出六十万两银钱救助辽东百姓,可现在难题在于漕运不畅。

  有粮食,但是别说发运辽东,现在要把粮食送到京城入太仓库都难,这么解?

  这就是要解决实务了,不是空洞的说说而已,得拿出解决办法来。

  贾应春说完,殿内陷入安静。

  嘉靖皇帝坐在御座上,面无表情看着御座下的阁臣和部堂,朝廷就是由他们这些人在维持着。

  先前因为看过奏疏生起的怜悯之心已经随着时间逐渐消散,但是辽东的百万黎民却依旧是要救的。

  要是在他的治下,饿死一镇百姓,嘉靖皇帝简直不敢想象后世史书会怎么写他。

  求长生,求了这么些年,他其实在心里已经有些明悟了,只是,他还在坚持。

  嘉靖皇帝不发声,会议自然就只能是严嵩来主持。

  现在的情况很明显,户部可以拨银赈灾,但是漕运却成了最大的障碍,怎么解决运输问题反而成了亟需解决的大麻烦。

  “各位同僚,辽东灾情如火如荼,我就不多说,现在贾大人已经把难题抛出来了,怎么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家都说说吧。”

  严嵩苍老的声音说道。

  众人都不是笨蛋,贾应春说了那么多,其实就剩下一个可以解决的办法没有说,但是这个办法又是自永乐中后期就被放弃的国策。

  之后历代虽多有人提及,但是皆未被通过,这怎么说?

  事急从权?

  没人愿意开这个头,干脆保持沉默得了。

  贾应春看到这样的情况眉头未皱,进入永寿宫的时候他就想好了,现在貌似就是提出开海运的好时机,而且连海道都有现成的,那就是山东和辽东之间的通道——登莱海道。

  下面所有的神情全部都落在高高在上的嘉靖皇帝眼中,贾应春皱眉的表情自然透露出他其实是有办法的,只是不知道该不该说。

  嘉靖皇帝在座,朝臣们私下里开会讨论的那种畅所欲言自然不存在,没人愿意多说废话,在皇帝面前失分。

  他们位置稳不稳当,全在皇帝一念之间。

  “宕”

  一声沉闷的铜磬声传来,所有人都肃然而敬。

  “贾司徒,还是你说说吧,你主管户部,应该拿出办法来让大家讨论才是。”

  嘉靖皇帝的声音从前方传来,要开始点名了

  晚上,魏广德已经回到家里休息,饭后正躺在院中乘凉,张吉从前院匆匆而来在魏广德耳边小声嘀咕几句。

  “嗯?”

  魏广德听后稍微惊讶下就大概猜到是什么事儿了,估计叫自己去还是说“海运”的事儿。

  不过,今天下值前他已经和其他同僚一样,把写好的奏章已经交到通政使司了。

  “准备马车。”

  魏广德对张吉说道,随即起身回屋换衣服。

  “这是要出门?”

  徐江兰看到魏广德换外衣,就猜到他要出门,可是天都这么晚了。

  虽然夜禁对官员没啥用,但是晚上少出去走动总是好的。

  “今儿辽东那事儿伱知道,这是要叫我出去商量吧。”

  魏广德简单说了两句,穿好衣服就出门了。

  叫魏广德的自然是裕王府那边,依旧是那座酒楼,还是那间雅间,裕王府主要的人都来了。

  贾应春把下午在西苑的情况简单说了下,在他提出海运济辽后,吏部尚书吴鹏,刑部尚书郑晓都明确反对,而礼部尚书吴山和兵部尚书杨博以及工部尚书欧阳必进都没有表态。

  不过就算这样,下场之人也是二比一,反对方明显占优。

  “先说说户部拨多少银子救灾。”

  魏广德早猜到有人要反对,这还只是部堂,要是开廷推,反对的人会更多。

  当然,保持中立的人也不会少。

  “陛下已经下旨,户部即刻发银六十万两,遣御史一员速去购粮,设法输运,以济百姓之急。年终再发牛具银五万两,以备来春播种。同时借太仓米五万石救济饥民。”

  贾应春在这里也没必要藏私,就把西苑部议的结果直接说了出来。

  “设法运输。”

  高拱皱眉,贾应春提的海运显然在下午的部议中没有被通过。

  魏广德端起桌上的茶喝了一口才开口道:“其实下午我已经上书开海运了,粮食直运辽东救万民于水火。

  辽东这么大的灾,户部多多少少都会拿出银子来赈济,不然没法向天下交代。”

  “那我们是不是也下去联络更多的人上书,请求开海运直抵辽东?”

  陈以勤这个时候插话道。

  “我觉得可行,之前以漕运弊病为借口请求开海运甚为不妥,可这次辽东灾情刻不容缓,救灾粮晚到一天,就会有无数人为此丧命,实在是拖不起啊。”

  殷士谵点头应是。

  “既然如此,那就这么定了。”

  高拱也不是优柔寡断之人,自己这边的头牌贾应春已经公开支持海运了,魏广德、陈以勤和殷士谵也都支持,魏广德都为此上书,那就全力一搏好了。

  “逸甫、正甫,你们二人负责联络朝中官员上书支持开海运济辽,广德,你那边也在翰林院和你那些同年中走动走动,不过估计敢上书的不多,这次严家明显是反对开海运的。

  不过没关系,大家多走动一下,能拉到一个算一个,我明日就去找徐阁老.”

第314章表演

  这几日,京城市井的谈资里除了街头巷尾里传出来的鸡毛蒜皮小事,还有京城朝局发生的大事儿,又新增加了聊辽东大灾的话题。

  市井传闻中,现今的辽东已经是一副人间地狱的模样,什么饿殍千里,什么易子而食,反正是怎么惨怎么说。

  只是,这样的话题,在京城百姓口中传出,除了时不时叹口气外,大家却都是口沫横飞,兴致昂扬。

  百姓们谈这个,而在京官中谈论的缺已经从最初的请嘉靖皇帝下旨赈灾变成了到底怎么把粮食运过去。

  户部尚书贾应春提到的漕运难题已经在京官中传开,其实在此之前许多官员都或多或少知道此事,只是在谈论辽东赈灾的时候没有往这方面去想。

  现在听到当日在西苑的对话,许多官员这才恍然大悟,漕运还真的很重要。

  这年头,商人身后要是没有京官撑着,是很难在京城商界做生意的,光是顺天府和县衙那帮衙役就够他们烦的了,绝对可以把他们生吞活剥吃下肚。

  所以京官们,自然也知道近段时间因为南方大旱引起的漕运难题,漕运随时有断航的可能。

  只是,这会儿大部分官员还在犹豫到底该站哪头。

  是的,西苑御前廷议后的第二天,户部和在京各衙门的低品级官员,不少人都纷纷上书,请求嘉靖皇帝同意重开海路,将赈灾粮食由海船直接运往辽东,而不是如往常先通过漕运送进太仓库,再由此发运通过蓟镇运抵辽东。

  救灾如救火,这个时候耽误时间就是在草菅人命。

  而有人支持自然就有人反对,各大衙门里也有不少四五品官员上书反对海运济辽,至于理由那也是光明正大的,那就是当年太祖朱元璋明诏停止海运。

  支持者自然拿出当时的环境来说事,明初通过海运为开拓辽东的明军运输军需,而停运则是因为辽东军屯初具规模,当地已经能够自给自足才有此诏书。

  而现今的局势与当时那是天差地远,自然应该恢复才是。

  开玩笑,要是现在辽东粮食能够自给自足,哪里还有什么辽东大灾。

  又是一场到底应该维护祖制还是应该救万民于水火的争论,不过大部分以前都是选择骑墙的官员,在大灾面前,心里的天枰还是逐渐转向支持开海运这一派。

  在他们看来,就算为了应对这次辽东大灾,开一次海运,先把人救了再说吧。

  都什么时候了,每天辽东都在饿死人,那帮子上官还在为怎么运粮食过去而争论,实在是品德有亏。

  支持开海运的奏章越来越多,只是上奏官员品级普遍不高,说出来的话影响力不够大。

  在京各大衙门里官员明显分化成了两派,不止是在奏章中互相攻讦,就是在衙门里见面也时常要说上两句,只是很快就会被旁人拉开。

  不管支持还是反对,对于下属公然顶撞自己,任何人都会很恼火。

  不过,这年头的大明朝廷,上官对下官的约束力还真不大,他们很难因为政见不合就对下属打击报复,这玩意儿要是被御史知道了,参自己一本,也是够自己喝一壶的,所以就只能是撸袖子对喷,也不讲什么上官该有的官威了。

  或许,也只有都察院的御史们没有参与到这次的争论中,因为他们还在衙门里争论,到底该派谁去南方购粮。

  这可是一个肥差,户部发银六十万两,就算按常例漂没,到手也差不多有五十万两,自己一过手随随便便就是几万两银子到手。

  送价值四十万两银子的粮食到辽东,自己真的是太善良了。

  到时候粮食送到,活人无数,辽东百姓是不是还要给自己建个生祠。

  要真是如此,那自己到底要不要接受

  这就是有志于此差事御史们现在想到的,不少往日关系不错的御史,这会儿也因为争夺差事搞得关系僵硬。

  心中蠢蠢欲动的人不少,下场些奏疏陈情的也不少,但是在偌大的京官群体里还是小众。

首节 上一节 263/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