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808节
“高师傅操劳国事,劳苦功高,不过也要注意身体,切不能因此累坏了身子。”
隆庆皇帝似乎对高拱处理政务的能力很是满意,在高拱说完安排后开口说道。
“谢陛下关心,身为臣子,自当为国效力,否则不就是尸位素餐。
吏部公务事关选官,若是官选不好,不仅碌碌无为,还会害了治下百姓不得安生。
臣受陛下信任掌吏部事,自然要尽量做好,不敢懈怠。”
高拱躬身答道,“此外,臣这几日对各地官制也有所得,近日完成一篇奏疏,还请陛下御览。”
说话间,高拱从袖中抽出一份奏疏,双手奉上。
一旁的太监马上上前两步从他手里接过奏疏,随后回到皇帝身边。
从太监手里接过奏疏,隆庆皇帝当即展开来仔细阅读一遍。
“裁撤锦衣冗员?”
很快,隆庆皇帝就注意到高拱奏疏的主要内容,请求裁革官员的,而首当其冲就是锦衣卫庞大的赐官。
这些人许多都只是在锦衣卫领到诰身后就不管事了,然后仗着官职在外为非作歹,只有极少数人安心在锦衣卫中供职。
高拱提议,对这部分赐官进行清理,据奏疏所述,这样的将官数量庞大,尽不下千人之多,每年从两京府库提走的禄银至少十余万两。
隆庆皇帝并没有马上表态,要知道得到赏赐锦衣卫亲军身份,肯定是其家人对朝廷有大功,皇帝才会给予这样的封赏。
就算这些人只拿银子不办事儿,朝廷虽然因此损失一些银子,可又怎么能说收回就收回?
“高师傅,奏疏里提到一些可以裁革的官职,朕倒是没有意见,只是这锦衣亲军的事儿,容朕再思考一二。”
隆庆皇帝对裁革一些官职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何况就现在裁革了,若是之后发现还是需要这些官职,到时候吏部上奏再恢复任命就是了。
这都是小事儿而已。
倒是收回锦衣亲军赏赐,在皇帝看来才是大事儿,这事关天子脸面。
虽然没有答应裁革锦衣卫,但是答应裁革官场冗员,高拱觉得自己也没白写这篇奏疏。
“那臣回去就以吏部名义上奏此事,锦衣亲军暂不入裁革之中。”
高拱说道,见隆庆皇帝点头他又继续道:“但臣也提醒陛下,据臣所知,当今天下锦衣卫人数就达十万之数,其中冗员可想而知。
千人规模乃是臣粗算皇家的赏赐,或许人数更多,还请陛下适当关注此事,实在是太多了。
当今朝廷财政窘迫,实在是养不起这么多人。”
“朕知道了,下来会让朱希孝查查,若是亲军中真有这么多冗员,对一些该裁革的就裁革,也绝不会手软。
不过,也得看情况,有些对国朝有大功的,裁革还是作罢了好。”
隆庆皇帝依旧坚持自己的意思,开口对高拱说道。
等高拱告辞退出大殿后,隆庆皇帝静静坐在御座上想了一会儿,忽然开口问道:“叫冯保过来,朕有事要问他。”
身旁太监马上领命而去,不多时冯保就气喘吁吁到了乾清宫觐见。
等冯保进入大殿叩头后,隆庆皇帝就大声问道:“事才高师傅过来,说朕的锦衣亲军人数多达十万人?你们东厂可知道此事吗?锦衣卫真有这么多人?”
先前冯保接到旨意让他过来,只听说是皇帝刚刚召见了高拱,马上就叫自己,还以为是高拱在皇帝面前进了谗言,想对自己不利,哪知道进来后听到皇帝却是问的锦衣卫的事儿,一时就愣在那里。
“傻呆在那里作甚,朕问伱,锦衣卫真有十万之数吗?”
隆庆皇帝看冯保呆愣当场,当即心中不悦,说话语气也不客气起来。
被皇帝催问,这时候冯保也反应过来,急忙开口说道:“回禀陛下,锦衣卫有多少人,奴才是真的不知道,不过在京城的锦衣应该有三万人左右,而各地卫所有多少就很难说了。
锦衣卫制虽然也是千户、百户,可实际上除了大汉将军、校尉和力士外,并无定制,人数多少全看需要。
听说锦衣卫还有大量密探分布在各地,甚至大明之外也有细作,这些可都被锦衣卫捂得死死的,等闲不得知。
陛下问奴才锦衣亲军有多少人,怕只有锦衣卫指挥使才能说得清楚。”
“京城十四个千户所就有三万人?”
隆庆皇帝皱皱眉,觉得十万之数怕是误传,高拱应该是听信了流言。
京城锦衣卫应该是最多的,其他地方多是百户所,人数不过几十百把人,怎么可能凑出十万之数来。
想到这里,眉头也舒展开,不过好奇之下还是对冯保吩咐道:“你去找朱希孝问问,锦衣卫在册到底有多少人?”
第774章夺职
高拱走出乾清宫,他并没有兴趣去搞清楚锦衣卫到底有多少人,只要知道人很多就够了。
通过长长的廊道,高拱走到会极门前时却忽然停住,虽然进去不远就是内阁,可是他站在门廊下思考片刻,选择向皇城外走去。
是的,他不打算这个时候回到内阁去。
今天的事儿,因为自己和其他阁臣意见相左,想来见面也未必有笑脸。
不过,他确实对李春芳、陈以勤,还有张居正等人意见很大,做什么事儿都没有担当,动不动就召人开会商议,其实很多可以乾纲独断的。
因为他们的优柔寡断,让事情长期得不到处理,朝廷运转效率低下,李春芳和陈以勤都是有责任的。
一味求稳,不思进取,他很看不惯这些人。
魏广德有办法可是做事却瞻前顾后,只知道趋利避害,这样的人窃据内阁中枢,也非大明之福。
张居正以前感觉人还不错,两人的思想很是相互契合,可是自从接过徐阶那班势力后,做事也习惯性考虑自身利益。
内阁阁臣一个个面孔从他脑海中掠过,但是高拱就没发现一个值得他拉拢、栽培的。
或许,都已经到了这个位置,自然是不需要他提拔了。
高拱一路走来,路上遇到的侍卫、內侍远远看到他就果断站到路旁,低垂着头不敢对视,即便是来六科和内阁办事的官员,也是视若无睹。
出了皇城站定,很快一乘大轿就抬了过来。
随从揭开轿帘,高拱弯腰入轿,吩咐一声:“去吏部。”
他这趟出来,就是要把那份裁革官员之事尽快落实下去,让吏部尽快上报。
这样的事儿,当然不能是他这个尚书操作,还是交给吏部哪个侍郎来办最好。
吏部开始研究要裁撤那些官职,而朝野关于刘体乾被勒令致仕也是议论纷纷。
就在大家还在讨论这事儿的时候,陈以勤已经在值房里完成了一道奏疏。
虽然内阁不会上奏此事,可陈以勤还是下决心要上奏,请隆庆皇帝留下刘体乾,因为在他看来,若是因此就让户部尚书致仕,那以后正直大臣将没人愿意担任户部尚书,而只会有奸猾、阿谀媚上之辈才会投机取巧,争夺户部尚书之职。
为什么会没有政治大臣愿意出任户部尚书,很简单,因为被勒令致仕的官员,很可能不能享受官员退休的福利。
与其在户部任上被皇帝罢免,还不如在其他官职上等待退休。
陈以勤写完奏疏,也不打算找殷士谵、魏广德商量,径直让人送入宫中。
早先陈以勤因为身体原因就有致仕的想法,只是那时候内阁无人,殷士谵、魏广德等人还在六部,所以他勉力支撑到现在。
既然殷、魏二人都已经如果,他已经觉得无所谓了,留不留下都一样。
而且,他隐隐已经感觉到,继续留在朝中,高拱那边怕是不会容忍他这个次辅的存在。
是的,高拱或许想要的是首辅之位,可是李春芳现在的身体貌似比他还好,让出位置的可能性极小。
而且就算李春芳让出位置,也应该是他这个次辅顺次上位,可那是高拱瞄准的位置啊。
而若是他原地不动,由高拱越过他直接坐上首辅的位置,他也无脸面继续留在朝堂上。
很显然,现在不管是李春芳还是他陈以勤,其实都是高拱的敌人,欲扳倒而后快的人。
借刘体乾这件事儿,他也就可以顺势请辞乞归,至于自己离开空出来的内阁之位,若是陛下要补录,倒是可以推荐赵贞吉出任。
怎么说都是老乡,留在内阁里还可以照应一二。
晚上在魏广德酒席上,陈以勤说出自己已经把请挽留刘体乾的奏疏交上去以后,魏广德和殷士谵都是大吃一惊。
“逸甫兄,陛下的心意你又不是不明白,去岁我就和你说过,你怎么就这么糊涂呢?
若是我们内阁联名上奏,陛下还不好说什么,只能留中,你这单独上奏,怕是明日陛下就会召你入宫说这个事儿。”
魏广德放下酒杯,有些恼怒的埋怨道。
“善贷,我只是要明哲保身而已,个中内情你不需要知道。”
谁知,魏广德话音落下后,陈以勤却说出这么一段话来。
看魏广德和殷士谵不解的看着他,陈以勤又说道:“对高肃卿,我只提醒你们,若是发觉他对你们不满,甚至开始弄小动作,果断请辞归乡才是正途。”
魏广德听到陈以勤这么说,心里的惊骇无以复加,他知道陈以勤和高拱之间,或许已经有许多他们不知道的交手,而陈以勤已经心生去意了。
殷士谵却没想到这么多,他关注的是陈以勤说的小动作,当即追问道:“逸甫,高肃卿对你出手了?”
“不是。”
陈以勤却是摇头说道。
“那你为何如此这么说,亦或者他威胁你什么?”
殷士谵对他的回答当然不满,继续追问道。
魏广德这时候也投来关切的目光,不过似乎猛然惊醒般,他起身在四周走动一圈,驱散门外伺候的家人,这才回到座位上,开口问道:“逸甫兄,现在这里就我们三个人,你若是有什么难言之隐,若是可以,尽可说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我没有难言之隐,高肃卿也没有抓到我的什么把柄。”
陈以勤摇摇头说道。
其实官做了这么多年,要说一点问题没有,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只不过陈以勤做事还是极有原则,并没有做出个天怒人怨或者大奸大恶的事儿。
看到殷士谵和魏广德的眼神,他也知道若不是把一些事儿说一下,这两人怕不会安心,说不好今晚就要去找高拱,想想才说道:“前段时间吏部上了数道对地方官员任免的奏疏,你们应该也听说过了吧。”
听到陈以勤说起此事,两人都点点头。
奏疏虽然他们没有看到过,但魏广德知道,闰察之后,吏部对地方布政使司等衙门进行了一些人事调整。
具体更换了什么人,因为貌似没有他那条线上的,所以魏广德并未关注。
不过今天听陈以勤提起,魏广德才后知后觉,这里面怕是有陈以勤的事儿。
两人都没有说话,而是静待陈以勤说出下文。
“那时,我分条上奏时政因陈守旧的弊端,在官员任免上提出要慎重提升重用”
陈以勤话说到这里,魏广德就想起来,前段时间陈以勤还真上了这么一道奏疏,得到了隆庆皇帝的褒扬,下交吏部等衙门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