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960节

  于是,一心向着大明的施进卿,悄悄把陈祖义的偷袭计划告诉了郑和。

  郑和曾经追随朱棣征战沙场,见惯了阴谋和厮杀,很早就洞察到陈祖义的伎俩,现在又有施进卿作为内应,轻松消灭陈祖义这股海盗,将其生擒押回京师处刑,解除了下西洋路上的一大威胁。

  消灭陈祖义势力,施进卿成为旧港的实际统治者后,派人入京觐见,向永乐皇帝朱棣表明忠心。

  于是在永乐五年,朱棣下旨设立旧港宣慰司,任命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赐予金印和官服,旧港宣慰司归入明朝版图。

  旧港宣慰司周围群狼环伺,也就是有明朝这个靠山才获得在南洋安稳的安稳日子。

  旧港宣慰司到底算不算明朝领土,这一点一直存在争议。

  因为明朝没有向旧港派遣官员和驻军,也不收税,比元朝对满者伯夷王国的短暂统治还要薄弱,元朝至少向爪洼岛上派驻过官吏和军队。

  而且旧港宣慰司与明朝之间的联系,仅限于几次进贡,地位与藩属国差不多。

  此外,施进卿同时也向满者伯夷王国称臣进贡,以维持和平关系。

  在魏广德眼中,旧港宣慰司算不算大明领土其实不重要,只要大明的皇帝和内阁认为是,那就一定是,不是也是。

  以往魏广德没敢对海外土地打主意,那是因为他深知此时大明军力孱弱,对外发动战争很难获得胜利。

  即便取胜,也会是惨胜,实在得不偿失。

  可是看到戚继光训练的蓟镇军以后,魏广德的态度就发生了明显变化。

  等几年辽东攻略成功实施,让戚继光接任李成梁辽东总兵官一职后,就让他在辽东重建这么一支军队。

  三万人规模的军团,届时大明就有出兵的底气。

  一个军团向海外出击,一个军团留在蓟镇拱卫京畿,貌似就稳妥了。

  而这几年的时间,还得抓紧找工部解决舰船问题,需要大船,可以一次性搭载更多的军队。

  别的地方暂且不提,一路先去旧港,恢复朝廷对旧港的统治,然后就是搞清楚欧洲人在南洋的势力范围,再徐徐图之。

  至于张居正会不会答应,还有宫里的态度,魏广德其实心中已经有底。

  虽然旧港宣慰司早就不存在了,可是朝廷从未下达过撤销宣慰司的旨意。

  换句话说,虽然朝廷一直没有对旧港宣慰使进行过封赐,可是这个衙门,这个官职依旧存在。

  正好,船队南下就以旧港宣慰司久不见进京觐见的理由,不管现在那里谁说了算,都是个发兵的依据。

  因为朝廷从未向旧港派出过官员和驻军,而是由当地华人自治,所以朝廷放弃旧港时也没有行文,否则就要派出舰船南下接人。

  也是亏得他记忆超好,还记得自己确实没有看到过朝廷撤销旧港宣慰司的文书。

  不过魏广德还是打定主意,回去查一查。

  只要确认此事,也是可以拿出来的理由,想来只要说服张居正,宫里的态度就不重要了。

  不过最麻烦的还是银子。

  再次筹集银两建造大船下南洋,户部怕是不会愿意提供财政支持,一切只能是工部出力。

  还好的就是之前已备倭的名义行文江南沿海各省为水师船队造船提供一部分资金,到时候也可以直接把这批银子转过来,可以分担一部分工部的压力。

  另外在这里,不是还有兵部尚书谭纶吗?

  组建下南洋的水师,兵部难道就一毛不拔。

  想到这里,魏广德不由得看向谭纶。

  “善贷,你看我干嘛?”

  被魏广德这么盯了一眼,谭纶本能觉得情况有些不对劲。

  刚才魏广德提到旧港宣慰司,谭纶也在脑海中回忆看到过的记载。

  不过他还真不熟悉,毕竟大明已经多少年没有人提到这个衙门了,只是在兵部一些文献中偶有提及。

  但是谭纶也知道,这个旧港宣慰司在南洋,距粤省数千里之遥,之后因为郑和船队不再南下,也就断了和他们的联系。

  魏广德提及这里,谭纶自然明白他的意思。

  打着旧港宣慰司的名义派船南下,张居正还真很难拒绝。

  都断绝联系这么多年了,难道不该派人去看看,不管怎么说都是永乐皇帝颁赐过金印、官服的。

  只是,对普通人来说,魏广德可以这么说,可是朝廷处事,要一板一眼,做事务求稳妥。

  魏广德的理由看似合理,但毕竟大明很长一段时间里,早已把这个旧港宣慰司遗忘。

  就在刚才,谭纶已经想到他在兵部看到过的《皇明舆地之图》,就没有旧港宣慰司的标注,甚至老挝、缅甸等六个宣慰司都没有提及,最西就只到滇西一带。

  《皇明舆地之图》也是明朝的官方地图,是嘉靖年间所绘制的疆域全图。

  该地图上虽然没有留下分省地图,不过在地图的下方标记明朝的管辖范围,包括“两京十三省”以及每个省管辖的府州、宣慰司等土司等下级行政区。

  “我在想,工部出部分银子,沿海行省也出一部分,你兵部是不是也该资助一些。”

  魏广德开口说道。

  “善贷,还是先把朝廷上的人说服再说吧,你看过《皇明舆地之图》吗?”

  谭纶开口说道。

  先前是没有想到,现在想到了,就得早点告诉魏广德,免得被人指出了,打他个措手不及。

  “皇明舆地之图?”

  听到谭纶提到地图,魏广德思索片刻,随即就摇摇头。

  “那是嘉靖年间绘制我大明疆域图,虽不详细,却把朝廷管辖的省、府、州及各宣慰司列出,其中并没有旧港宣慰司。”

  谭纶开口说道。

  “这是哪个衙门所绘制?”

  魏广德又想了想,确认自己没见过这个地图,于是开口问道。

  “这得回去查查,或许是兵部,亦或者是内廷所绘制,宫里和兵部倒是有留存。”

  谭纶说道。

  “我把翰林院和礼部所藏文献大多看过,确实没见过这份地图。”

  魏广德开口解释道。

  “这也说得通,这类舆图一般只会在宫里和兵部留存,其他衙门是不会有的,你没见过也属实正常。

  不过这份舆图上没有记载旧港宣慰司,就说明在嘉靖朝已经没有把旧港纳入大明。”

  谭纶提醒一句。

  “不管他,只要找不到撤销旧港宣慰司的旨意,那它就一直存在。”

  魏广德不想考虑这些细枝末节,向南洋扩张地盘,为大明之后的小冰河期做准备,储备获得粮食的地方,谁他妈还管有没有道理。

  魏广德之前已经回忆起“明末小冰河”的词语,知道明末因为天灾导致民变。

  要从根本上解决国内粮食问题,也只有向南洋出手,从热带地区获得食物。

  其实这也是魏广德历史知识不足,因为明朝的粮荒其实是在北方,南方影响较小。

第900章师夷长技

  “善贷,你怎么忽然提起旧港宣慰司来,据我所知,朝廷已经有一百多年和那里断了联系,旧港也没有派人到京城觐见朝贡了。”

  内阁,张居正值房里,张居正捻着美髯诧异道。

  满朝堂,留着大胡子的官员不少,就连魏广德这个来自后世,极不习惯留须的人,也不得不选择顺应时代,留起胡子来。

  但是,满朝诸公中,惟独张居正的胡子最大最长,所以朝中官员私下里已经用“大胡子”来代称首辅。

  而张居正对自己的美髯也是非常喜爱,据说他每日都要精心打理一番,做好后才出门。

  实在是他额下的美髯已然成为他这个首辅大人的标志,甚至是乘车坐轿上街,在撩开车帘露出自己一副美髯后,四下百姓观之都知道他是当朝首辅大人。

  加之张居正五官端正,眉目也是极好,民间倒是纷纷称赞其为“美髯公”。

  有资格被称为“美髯公”的男子,可不仅仅是胡须长得好看,其人本身也得是“奇男子”才行。

  于是,民间也有好事者搜索古今书籍,编排出个美髯公榜,首辅张居正张大人竟然也位列其中。

  这美髯公榜,高居榜首的自然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

  刘邦也是大胡子吗?

  当然不是,但是按照《史记》中的记载,刘邦身上很多地方异于常人,比如他左大腿有“七十二黑子”,比如他额头很高,长了一副“龙颜”。

  光是额头很高当然算不得龙颜,还就是因为他的胡子,刘邦的美髯是稀疏秀美型的那种,类似龙须,再配上他的高额头,就有了“龙颜”的说法。

  刘邦之下的,则是关羽。

  多数人想到关羽,除了他自负武功外,最自负的就是美髯。

  据说有一次他闹着要跟马超比个高下,诸葛亮说马超跟你美髯公没法比啊,他一高兴,就啥事都没了。

  胯下赤兔马,手中青龙偃月刀,外加美髯飘飘,关二爷就是那个年代的帅哥靓仔儿。

  下一位就是北宋大才子苏东坡,他身上有说不完的话题,而美髯却很少被人提及。

  其实苏东坡又号“髯苏”,这见于明张岱的《西湖》一诗,“问谁能领略,此际有髯苏。”

  虽然史料上并没有多提及他的大胡子,但是从他自号和民间传说来看,这位应该也是和张居正类似的,颚下有一捧美髯。

  另外还有如谢灵运、蔡襄等。

  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诗人、佛学家、旅行家,东晋时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曾出任大司马行军参军、抚军将军记室参军、太尉参军等职。

  刘宋代晋后,降封康乐侯,历任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终于元嘉十年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时年四十九岁。

  谢灵运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

  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他还兼通史学,擅书法,曾翻译外来佛经,并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所以谢灵运在大明的知名度还是很高的。

  至于蔡襄,则主要是民间流传故事的影响,把他的美髯也传开了,故而在这次大明朝版“中华好美髯”评选中上榜。

  蔡襄的美髯和他的书法名气一样大,据传说有一次宋仁宗问他,你这么宝贵的胡子,晚上睡觉时是搁被子外边呢,还是搁被子里边?

  结果蔡襄这人心重,当天晚上把胡子从被子里边挪到外边,又从外边挪到里边,一夜没睡着。

首节 上一节 960/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