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从一枚储物戒开始 第142节
这次开始练轰炸机,飞行教练姓杨,杨教练在训练开始前,先带他去机库看飞机。
现在机库里面的轰炸机有三款,一款轰5,一款轰6,一款图-16。
其中图-16只有一架,还是当年毛熊送来的,属于咱们轰6研发的参照物。
“这架图16就是当年,咱们第一次空爆蘑菇弹时的运载机。只是因为零件缺乏,现在咱们已经不怎么启动它了。”
杨教练说的时候既骄傲又遗憾。
然后他又开始介绍轰6,这是咱们自己家的中远程轰炸机。
“其实说是远程有点夸张了,咱们轰6只能飞3200公里,只能算中程。”
“不过,用来守护边境是足够了。”
第243章 狂飙一号
杨教练说起六爷充满了骄傲:“这是咱们自己的轰炸机,是现在国内唯一能携带蘑菇弹的轰炸机。”
“虽然速度慢,也有点腿短。但是这款机型底子扎实,将来还能换更好的发动机,弥补缺陷。”
“等将来,咱们还会研发更好的飞机,到时候就不怕敌人的叫嚣了。”
对杨教练的说法他是赞同的,后来六爷改出来的型号不要太多。
只是杨教练应该想不到,他期盼的新飞机,憋了半个世纪都没能出来。家里全靠各种六爷改苦苦支撑着。
两人在机库中走着,杨教练不停的介绍机型的特点,还有驾驶时候的注意事项。
等过了轰6的机库,来到轰5的机库,杨教练的兴致又高了起来。
“瞧瞧,这个轰5,这才是咱们经常飞的机型。”
“作战半径:560公里,最大航程:2400公里,最大弹载量:3吨。”
“这是最早的型号,前面还有一些改进型号,性能更好,甚至还有一款水上飞机也是轰5改的,十分好用。”
杨教练滔滔不绝的介绍着轰5和各种改进型号的性能,孙志伟的注意力却被角落的几架大肚子的飞机吸引了注意力。
那几架飞机虽然放在轰炸机机库,但是从外形来看太小了,机头还是尖尖的,怎么看都不像是轰炸机。
教练注意到他的目光停留在角落里,也将目光转了过去。在看到那几架奇怪的飞机时,杨教练的神色十分复杂。
“想了解那几架飞机?”杨教练回头问他。
“恩,有点奇怪,为什么轰炸机机库里面会有战斗机?”
“走吧,过去看看,我给你详细说说它的故事。”
很快,他们靠近了角落里的4架飞机,这次孙志伟看清楚了。
这些飞机头部尖尖,明显是为了高速破空而做的特别设计,它们不是攻击机就是强击机。
每架飞机的肚子都突出一大块,跟怀孕似的。
确定孙志伟看清楚了,教练这才开始介绍:“大概在6年前,当时我还在飞强击机,北边形势特别紧张。”
“对面有14500辆坦克装甲车,2500多架飞机,500多艘战舰,110万部队,而且还有火箭军,蘑菇弹。”
“我们所有的飞行员都接到了一级战备,遗书我都写好交上去了。”
“然后我们最优秀的一批强击机飞行员就接到了紧急任务,开始往一个地方集结。”
“当时有一个技术专家给我们所有人上课,讲的是一个新战术:'狂飙一号'战术。”
“当时的情况是,我们有蘑菇弹了,但是轰6数量少,速度慢,在强大的防空力量面前无法突前投弹。”
“怎么把蘑菇弹砸在敌人的头上,这是当时所有人都在苦思冥想的难题。”
“后来,有了3个方案,所用的机型分别是轰5,轰6和强5,但最后还是强5的方案获得了通过。”
“因为轰5,轰6都飞不过拦截网,去了就是送死,只有强5的“狂飙一号”战术理论上能有效突防。”
“为了解决强5挂载重量不够的问题,当时采用了几个方法。”
“一是减轻蘑菇弹体积重量,造战术蘑菇弹,二是挂载副油箱增加里程,三是打开机腹,做半埋式的挂单仓。”
“你现在看到的这块突出的封闭弹仓当时是不存在的,炸弹太大了有一半在里面,一半露在外面。”
“为了防止战斗的时候机腹打不开,所以干脆就没有舱门。”
“而且因为怕威力不够,咱们还把H弹换成了Q弹。”
“改造后的强五就是这种‘强5甲核弹机’。强5甲投放的Q弹就叫‘狂飙一号’。”
杨教练用手拍了拍眼前的强五甲的大肚子。
“狂飙一号的战术理论是:强5甲挂载氢弹,快速低空突防,到达目的地后甩投炸弹然后掉头就跑。”
“当时在听课的时候,上面有个词,叫‘核突击’,就是把蘑菇弹当成突击步枪一样用。”
“当时大家都知道这玩意特别危险,就算投弹成功,想要飞回来也不可能,因为油不够。”
“完成任务后,大家只能迫降跳伞,再想办法自己跑回来。”
“我记得那是在七十一年的年底,当时再过一天就是元旦,我作为实验飞行员,第一次负责实弹试投实验。”
“当时,由于挂弹架电路短路导致核弹未能成功投下。”
“哈哈,你都不知道我当时淌了多少冷汗,这玩意要是自己炸了,那我可是连火化费都省了。”
“最后,我还是把飞机跟炸弹一起飞了回来。”
“一个礼拜后,我又飞了第二次,那次才成功。”
孙志伟看着杨教练轻描淡写的样子,就特别佩服,那可是真的拿命在飞呀。
还有那个带弹降落的动作,这可是以前没有训练过的。当时在试飞机场的可不止一位大佬,科学家也有不少。
也不知道是谁下的带弹降落的命令,这个杨教练也是傻大胆,还就听命做了,而且还给他做成了。
当时但凡有个意外,那可真的要全国降半旗了。如今却成就了一位传奇飞行员。
如果是在国外,遇到这种情况,飞行员百分百已经跳伞逃生。
机场也不可能再让飞机带弹降落,飞机被导弹打下来的可能都不小。
在知道了杨教练是个王牌飞行员后,孙志伟发挥主观能动性,天天就缠着杨教练学习飞行技巧。
他先是用运5改的投弹机练习,再上教练机练习,最后才上轰5,轰6。
然后,先是空载飞,等熟练了再挂弹飞。前后一个月,孙志伟就完成了轰炸机的飞行学习。
在轰炸机飞行训练的最后一周,孙志伟在杨教练的带领下飞了一次强5甲。
虽然当时挂载的是等重的训练弹,但那种小马拉大车的吃力感依然让孙志伟心惊。
特别是在演练低空突防和模拟投弹的时候,他坐在机舱里,那强大的过载,差点让他的心脏都跳了出来。
回来后,他由衷的对杨教练赞叹道:“咱们的飞行员各个都是英雄!”
第244章 说服潜艇舰长
2月底,孙志伟开始了他的最后一项飞行课程,战斗机驾驶课。
教孙志伟的还是杨教练,他原本就是战斗机驾驶员,这是他的老本行。
目前基地在役的战斗机主要有J5、J6和J7,就在杨教练准备一项一项的教导他学习战斗机驾驶时,孙志伟明确提出,只学习J7。
他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他觉得战斗机的发展趋势,就是超视距战斗,航炮将来没有用武之地。
所以,J5和J6这两种只有航炮的飞机,不学也罢。
杨教练请示上级后,无奈答应了孙志伟的要求,不过他觉得,孙志伟说的这个趋势肯定还早。
用他的话来说:“导弹多贵啊,不用航炮那不就是全用导弹么,飞机上面全挂导弹那得多少钱啊。”
“而且,一架飞机才能挂几发导弹?总不能飞上去了,打几枪就没弹药了吧。”
总之就是劝他,把航炮战斗机也一起学了,不要留个短板。
孙志伟只是笑而不语,坚持只学J7。
只飞一种机型,这样教学进度立即加快了很多,半个月后,孙志伟正式结束了飞行驾驶课程。
事后,他花了几天时间,为这一个多月的飞行驾驶课做了总结和优化。
将来,这些课程就会成为(专为特工和特种部队提供的)特种训练的标准课程。
有了空军飞行课的经验,孙志伟对后面要参加的舰艇驾驶课有了提前规划。
他不再要求学习全部类型的舰艇驾驶,而是做了细致的挑选,只选中了两样:分别是鱼雷快艇和潜艇。
其他水面战舰,包括最小型的护卫舰他都没有列入学习名单。
他已经想清楚了,飞机还好说,设备集成化在机舱,哪怕是比较复杂的轰6这种轰炸机,一个人都有办法飞起来。
但舰艇是完全不同的,到达护卫舰级别,一个人根本没法开动。因为除了舰桥的驾驶外,舰艇底部还需要轮机兵做动力配合。
在他选中的两种舰艇中,鱼雷快艇是快艇类小船,单人就可以驾驶,而潜艇是必须要学的,他有自己的计划要实行。
在完成飞行训练后,他没有休息,直接开始了舰艇驾驶课。
鱼雷快艇的驾驶比较简单,他也只练习了两天,熟悉了快艇的驾驶和鱼类的发射就不再去管。
反而是潜艇的学习遇到了麻烦。
因为潜艇在咱们的舰队中也是极为珍贵的舰艇,几艘潜艇的舰长不愿意配合他练习单人驾驶训练。
孙志伟是理解他们的,这些舰艇舰长和水手们把自己服役的舰船当成了命根子,他们本能的认为单人是不可能驾驶的了潜艇的。
孙志伟不得不请出老丈人来说服他们。
童国栋找了个时间,把十几位在役潜艇的艇长们集合到一起,又把孙志伟喊去,一起开会商议。
潜艇部队在海军的地位很高,除非是战斗命令,一般情况下连童国栋也有点让着他们这些潜艇舰长。
所以,这事情只能开会商议着来。
等孙志伟到达会议室的时候,舰长们已经到齐了。
叫他好笑的是,那么大个会议室,这些舰长们竟然全都坐在一边,分成了前后两排。
前排是33型舰长和35型舰长们,其中33型的舰长最多,35型的只有两位。
上一篇:美漫:扮演黄猿,三秒光速下班
下一篇: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