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437节

  圣上心中非常清楚,贾赦有所隐罪,对其必定心中生厌,只怕不会让他身后爵位顺利传承,只是缺乏正当的理由。

  难道那个时候,圣上就已心生谋算,借着贾宝玉出言不逊,让宗人府大张旗鼓,坏其声誉,先断了荣国二房的承爵之资!

  而今日自己实证贾琏涉及走私违禁之物,有里通外番之嫌,正好又断了大房嫡子承爵的可能。

  如果事情真如自己猜测的那样,圣上的心机谋算当真深不见底,让人震撼惊惧。

  许坤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身后那巍峨森严的乾阳宫,心中一阵不寒而栗。

  ……

  乾阳殿,嘉昭帝望着许坤离去的背影,对郭霖说道:“传朕口谕,宣兵部尚书顾延魁、忠靖侯史鼎入宫议事。”

  宫中令谕传出,只是过去两刻钟时间,顾延魁和史鼎便匆匆进入乾阳殿。

  嘉昭帝见两人到来,便拿了方才锦衣卫的奏报,说道:“两位爱卿浏览这份奏报,大同指挥使孙占英,其子事涉北地违禁盐铁贩卖。

  大同总兵钱绍扬疑有包庇之举,其祸不小,钱绍扬深受皇恩,在大同军中近二十年,逐级拔擢提升,却不知感恩。

  大同乃九边重镇,为防御草原残蒙的要紧关隘,大同边军首官,如有资敌养患之事,为祸不小,一旦查实,朕绝对不会姑息!”

  顾延魁和史鼎都是久历官场之人,世故多智,阅历丰富。

  奏本中提到锦衣卫取得人证,孙绍祖参与违禁之物贩卖。

  顾延魁清楚记得,孙绍祖上次滞留神京,连兵部实职都不得授,这样的人物根底有限。

  如果没有其父孙占英背后支持,他绝对没有胆魄和能力,在北地边镇主导违禁之物贩卖。

  而史鼎看过奏本的内容,心中更加震惊不已,他的关注点还不在孙占英,而在于荣国府贾琏涉及此案。

  史鼎心中暗自担忧,贾琏牵扯九边贩卖茶盐铁之物,是近乎谋逆的大罪,荣国府要大难临头了!

  嘉昭帝见两人浏览过奏本,沉声说道:“朕让你们过来,便是与你们商议相关举措,以备彻查此事!

  朕筹谋调集一千神机营北上,会同辽东火器营一千军卒,由平远侯梁成宗选调精干将佐率领,入职大同换防。

  并下旨五军都督府、锦衣卫,派员北上大同宣诏,革职查问大同指挥孙占英,秘查大同总兵钱绍扬涉事之疑!

  两位爱卿意下如何?”

  顾延魁和史鼎一听嘉昭帝此言,心中都各自一惊,圣上对此事的手段,竟然如此果断凌厉。

  与往年遇到军中之事的谨慎权衡,已经颇有不同。

  ……

  兵部尚书顾延魁,一向辅佐嘉昭帝主持朝中兵事,心中的这种感觉也就更加明显。

  他心中暗自感叹,自从荣国贾家那位少年横空出世,不仅做出诸多卓异惊艳之事。

  他的一系列作为,也对圣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如今正在逐步彰显……。

  当今圣上自登基以来,虽然权谋过人,但因在军伍中势力单薄,对军权的掌控,比起太上皇多有不如。

  这也是圣上对四王八公等老勋,心存忌惮的根本原因,因这些立国传承的勋贵,军中的势力根深蒂固,潜势极大。

  而圣上在潜邸之时,因军中根基全无,如不对四王八公予以压制,必定会使勋贵之权对君权形成肘制。

  他登基十多年,对四王八公连消带打,持续消减老勋在军中势力,但一向的举措作为,都是循序渐进,不敢操之过急。

  因此,皇帝和勋贵处于此消彼长的微妙状态。

  但凡军中出现变故,就会轻易打破这种平衡,重新维持平衡就要花费偌大心力。

  所以,嘉昭帝最为忌惮之事,便是军中出现波动,特别是有人以权谋私,甚至做出里通外敌的勾当。

  以往他对这类事都是谨慎处置,以免处置过激,引起军中反弹。

  上年顾延魁受任九省统制巡查九边,就曾在平安州大同发现军中舞弊之举,并将涉案一名边军副将下狱。

  但那副将入狱之后,还未全部招供,便在狱中离奇死亡,虽然事后圣上处置了相关军中将校,但也不敢牵连太广。

  因大同边军是抵御关外残蒙的重要力量,一旦牵连过大,引起军中波动,后果难以设想。

  但是,自从贾琮首倡火器之术,改进火枪,研发瓷雷,铸造新式火炮,并运用火器在辽东扫平女真,就此打破大周军权势力的格局。

  圣上采纳贾琮火器建军的设想,在神京五军营中新建火器营,后又改称神机营,全军配发装备大周各类新式火器。

  经过两年的积蓄,神机营的兵力迅速膨胀,兵员已近万之数,并且还在不断扩张。

  虽然神机营兵员数量不多,但面对装备刀枪的常态周军,杀伤威力以摧枯拉朽之势,双方根本无法同日而语。

  最重要的一点,神机营从头到尾,牢牢掌控在圣上手中。

  而且,贾琮主持的工部火器司,专门研发各类新式火器,同样也被圣上紧紧掌控,非圣上肱骨心腹之臣,根本就不清楚火器司的底细。

  圣上有了这两大杀器,对于军中风波的处置,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小心翼翼,因为他面对军权,已经有了最坚实的后盾和话语权。

  顾延魁想到这些,脑海中闪现那位贾家少年,连自己都对他期望极深,称之为世之雄才,都毫不为过。

  顾延魁心中不禁担忧,荣国府贾琏是他的手足,长兄涉及大罪,希望对他的影响和冲击能小一些……。

第487章 古琴隐身世

  宁荣街,伯爵府,贾琮院。

  秋风送爽,白云经天,院中花树葱郁,时有暗香浮动。

  日头刚升到中天,贾琮做过半日经文功课,五儿带了丫头张罗午膳,一院子八人团团围了吃过。

  丫鬟收拾碗筷桌椅,贾琮在院子游廊上散步,却见黛玉带着紫鹃进了院子。

  贾琮笑道:“妹妹怎么来了。”

  黛玉展颜一笑:“我也刚用过午饭,怕停住了食,到三哥哥这里逛逛。”

  贾琮笑着带黛玉去书房闲坐,又让晴雯上了暖茶。

  等到两人说了两句闲话,贾琮指着墙上挂着的古琴,说道:“前几日张先生给你把完脉,正巧看到这张琴,还说是少见的古物。

  我对古琴没多少见识,妹妹从小善琴,可看出这琴有什么好处?”

  往年东西两府,不是纨绔无能子弟,便是贾政这样端方庸碌之人,除了当年的元春善琴,贾家再无人有知音懂琴的雅骨。

  即便探春这样敏慧才情之人,也没接了同父姐姐的嗜好,从小只爱书法,并不爱琴。

  满府姊妹中之中,惟有黛玉幼时在扬州学过琴。

  贾琮生母留下的这张古琴,当年只是挂在东路院廪库房,和贾琮一样默默无闻,哪个又会在意到。

  等到贾琮搬入西府清芷斋,来往的都是家中姊妹,即便姊妹们有留意,时间一久也就熟视无睹。

  因贾府中人虽不善琴,但房中挂琴做装饰,是常有之事,宝玉房中就挂了一张,贾政房中更是挂了好几张,装装样子罢了……。

  黛玉笑道:“三哥哥的师娘崔夫人,可是大周有名琴艺大家,三哥哥学了师傅的本领,师娘的本事竟没学到,墙上挂了稀罕物,却不识的。”

  贾琮笑道:“哥哥愚钝,还请妹妹指教。”

  黛玉说道:“其实当年我在清芷斋看到这张琴,就觉得颇为不俗,我听五儿说过,这琴是舅母留下的唯一遗物,一直常伴三哥哥左右。

  我虽有些好奇,但也不敢随意去摸,三哥哥从没说起,我也不好多问。”

  贾琮一笑,从墙上摘下那琴,放在书桌上,说道:“妹妹是懂行的,请妹妹看看,这琴有何奇异之处。”

  黛玉抚摸着这具古琴,见它每日挂在墙上,却片尘不染,笑道:“这琴虽不常用,倒也干净。”

  贾琮微笑说道:“我和芷芍说过,当年这琴一直挂在禀库房,陪着我长大的,从那以后她便宝贝的很,每每都要用掸子清洁一番。”

  黛玉说道:“说不定是芷芍姐姐重新想起,那些禀库房的日子,才对这琴如此在意,也是未为可知。”

  黛玉轻轻抚摸琴身,只觉触手温润,微微拨动琴弦,便发出金石清泉般的妙音,回旋袅娜,余音不散。

  黛玉笑道:“三哥哥这张琴声音奇俊,果然是不俗的。”

  言罢心中生出兴致,便在贾琮的书桌前坐定,纤指挑动丝桐,琴声宛然而起,如行云流水般,轻拢慢捻抹复挑。

  一曲高山流水徐徐诉来,琴音缭绕,雅乐飘飘,院子里芷芍、晴雯等人听了,都停下手中活计,个个侧耳倾听。

  龄官学戏乐出身,对音律比常人敏感许多,忍不住跑进书房,找了张小櫈子,搬到黛玉身边坐下,支着下巴出神的听。

  贾琮细看黛玉抚琴时的气韵姿态,闲适隽美,秀雅无双,恍如世外飞仙,忍不住目不转睛的看。

  许久,黛玉一曲抚毕,嘴角微翘,笑意不绝,似乎很是尽兴,回头见贾琮盯着自己瞧,脸上微微一红。

  微微嗔怪道:“三哥哥,你盯着我呆看干嘛。”

  贾琮笑道:“没想到妹妹不仅生得好看,还藏了这么好的本事,琴弹得如此好听,这般天下少有,还不许我多看几眼。”

  黛玉笑道:“如今三哥哥越发有本事了,哄人的好话张口就来,这天下少有,可是只对我一人说过?”

  贾琮说道:“莫非妹妹觉得自己不是天下少有,我可是说的真心话。”

  黛玉又转头脸带捉狭的问龄官:“好妹妹,你和三哥哥在金陵时,他是不是也这样哄过别人?”

  龄官听了这话,脸上微微一红,心中突然想起邹敏儿,还有在姑苏那晚,口中期期艾艾说道:“姑娘不要想多了,没有的事。”

  ……

  黛玉微微一笑,也不放在心上,又对贾琮说道:“三哥哥,舅母留下的这张琴,果然是极好的,我用过的琴就数它最出色。”

  黛玉叫来门外的紫鹃,说道:“紫鹃,你去我书架第三格,左数第五本书,上面写了陇西玉真札记,拿来给我。”

  等到紫鹃拿了书过来,贾琮见那本札记页面古旧,看着已有不少年头。

  黛玉拿过书,一边翻阅,一边说道:“三哥哥,这本陇西玉真札记,是唐人写的杂录随笔,宋时刻印的孤本。

  这札记上写了许多唐宋古琴的轶事,我小时学琴的时候,父亲特意从外头搜罗来送我的。

  舅母留下的这张古琴,样式古雅奇特,和当下的瑶琴颇有些不同,我在这本札记上看过相似的。”

  贾琮见黛玉翻到其中一页,那上面画了几副古琴真反面的图样,琴身的样式和贾琮这张古琴,几乎如出一辙。

  贾琮拿过那本札记,见上面写到:唐琴首推陇西陈公,九九设弦巧施漆,应有鬼斧兼神工……。

  黛玉说道:“三哥哥这琴,琴身古旧,用材、刨工、漆面都是顶尖的,和札记上画的唐代古琴一模一样,多半是难得的唐琴。

  这样的珍物都会被琴人视同拱璧,绝不会轻易外流赠送,都是其家珍藏,世代相续,这琴必定是舅母的家传之物。

  我时常听到舅母的传闻,舅母虽身世飘零,但她有这等宝物随身,想来三哥母族的家世必定非比寻常。”

  贾琮听了黛玉这话,望着那张古旧的瑶琴,心中微微凝神。

  自己生母只是一个淸倌花魁,身份低微,怎么会有这种珍稀的古琴随身。

  二年前他因金陵建功,嘉昭帝追封生母杜锦娘为五品诰命,贾琮曾花了不少心思,在神京查探生母往事来历,但却是一无所获。

首节 上一节 437/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