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629节

  趁势将迎春乳母及其儿子媳妇,撵出府到城外田庄干活,遂了贾琮心意,也算给迎春出了恶气。

  ……

  贾琮笑道:“二姐姐今日起身好早,如今天还没大亮,就这样操持起来。”

  迎春回头看到贾琮和芷芍,微笑说道:“今日是琮弟上榜登科的大喜日子,可不要早些起身操持。”

  贾琮笑道:“如今还没发榜呢,二姐姐又不是主考官,就笃定我能上榜,万一落榜,家里还张灯结彩,岂不是让弟弟难堪。”

  迎春嗔怪笑道:“今日是开榜之日,你怎么胡说起来,也不说些吉利话。

  你会试的事情,我和姊妹们都打听的很清楚,不用你说话哄我。

  我的琮弟是雍州解元,雍州是皇都所在之地,上年的恩科乡试,还有本年的会试大比,主考官都是正儿八经的京官重臣。

  即便是出于京官同僚的尊重体面,你这个雍州解元都是必中的,再说琮弟的学问一向出色,自然更是没有问题。

  你又一向得圣上看重,如你这雍州解元都不能会试上榜,只怕宫里的体面都不好看了。

  我才不想你会不会中,我就想着琮弟要得个一甲翘楚,那才叫真正得意,这一辈子成就算圆满了。”

  贾琮笑道:“二姐姐,进士登科便极好的,你是不是太高看我了。”

  两姐弟正说着话,听到身后传来笑声:“二姐姐眼里,自然是她的兄弟天下第一,得个状元也是理所应当。”

  贾琮回头看去,见到探春和黛玉正一起过来,说话的正是探春,英媚俏脸上也满是喜气。

  黛玉笑道:“你们看二姐姐,这一身新衣,连最宝贝的攒珠累丝金凤都戴了,看起来多大气好看。

  我觉得今日不是三哥哥大喜,倒像是二姐姐要大喜,嘻嘻。”

  一向性子沉静的迎春,或许今日心情上佳,难得开了句玩笑,笑道:“这是自然的,我兄弟大喜,可不就是我大喜吗。”

  黛玉和探春都被迎春逗得大乐,轻灵悦耳的笑声,在清晨的院落里的回荡。

  没过一会儿,邢岫烟和史湘云也过来,湘云还有些睡眼惺忪,她一向早起爱赖床,倒像是被人从被窝里扯出来的。

  ……

  荣国府,荣庆堂。

  这天大早,贾政脸色和缓,神情中流露喜气,过了内院垂花门,直往荣庆堂而去。

  他身后不仅跟着王夫人,还跟着脸色沮丧的宝玉,表情油滑精怪的贾环,丫鬟素云手中牵着的贾兰。

  贾政因知今日是会试开榜之日,他知以贾琮的名份和才华,必定能得进士之身,需要关心不过是上榜何等。

  宁荣贾家开府八十余年,除了三十年贾敬进士登科,贾琮这次是极难得的第二次,在贾政眼里这是贾家的大事。

  而且贾琮和贾敬相比,不管是仕途名望,还是才华学识,都不可同日而语,加之贾琮还这等年轻,前途更不可限量。

  贾敬当年虽也有过荣耀,但是十几年前就出家修道,早就已经颓废无用,形同枯槁之物。

  当初宁国府因贾珍事发,被朝廷消去爵位,嘉昭帝虽有谕示,宁国子弟三年内立下军功,宁国一脉就能复爵重开。

  但是,宁国一脉贾蓉发配琼州,如今生死不明,即便返回也是庶民之身,其余宁国子弟早已荒废堕落。

  所谓军功复爵,不过是痴人说梦,如今离开嘉昭帝所言三年之期,所剩时间寥寥无几,宁国爵永绝已无可挽回。

  贾政虽仕途平庸,早年也曾苦读诗书,将家族荣耀看得极重,只是自己才略寻常,于国于家,都无扛鼎之能。

  如今贾家宁荣两系,只剩下荣国一脉,家族兴旺延续,都只在贾琮一人之身。

  加之贾政是个痴迷科举功名之人,当年长子贾珠早亡,其余子嗣无一人成器,让他将未竟希望都寄托在贾琮身上。

  所以,贾琮有进士登第之日,贾政心中由衷觉得高兴,今日一早便来西府等待会试开榜喜讯。

  为以示诗书大族礼数慎重,自然要带着夫人一同前来。

  至于带上宝玉等子孙,自然是以今日贾家举业盛事,以作榜样,激励子孙,至于是否有用,那就是两说了……

  ……

  跟在贾政身后的宝玉,经过这些时间休养,额角的伤势好了大半,留下一道血痂。

  虽系了条较宽的额带,但还无法全部遮掩住,看着形容有些古怪。

  这段时间,王夫人因心疼儿子受伤,滋补汤水之物,日日丰盛,宝玉的脸庞更圆润生光,愈发犹如中秋之月。

  自从贾政告知他,一早要去西府等候贾琮开榜喜讯,宝玉的身心便处于被镇压状态。

  虽表面不敢有半句违逆,心中如哭天抢地,上天既将自己托生于世,为何用这等禄蠹污秽之事,日日折磨蹂躏自己,何其不公……

  一旁的贾环却比宝玉轻松,因为他只是庶子,贾政对他的期望,天然没有对嫡子宝玉那么高。

  再加贾环天资远不如宝玉,贾政自己是过来人,知道贾环再如何苦读,成就也非常有限,所以也就更可有可无。

  因此,贾环对过来观摩贾琮的荣耀,心中毫无压力,完全抱着看热闹稀罕的心情。

  他不时会去看宝玉额头的伤疤,还有宝玉臭臭的表情,心中便觉得爽快,嘴角常露出幸灾乐祸的坏笑。

  ……

  一旁的王夫人忍不住有些抱怨:“琮哥儿读书厉害,自然是件好事,不过我听说本次会试上榜,足有三百多人呢。

  琮哥儿即便中一个进士,也算寻常之事,又不是第一名状元,老爷这般慎重起来,可不要酿坏了晚辈,让他不知了南北。

  再说宝玉身子都还没好利索,多些休息才好,让环儿和兰儿过来就好,何必还要拉着宝玉一起。”

  贾政听了脸色微沉,说道:“你说的倒是轻巧,你可知道这三百上榜之人,可是来自大周万里疆域,那是举国之内的科举英才。

  此次神京之地,有十人上榜,便算皇都之地文华荟萃了,我是读过书的,自然知道会试艰难,非比寻常。

  琮哥儿需多出色的天资才赋,加上经年累月的苦读,方有今日之成就,你不懂就不要妄言。

  你也不想想宝玉做了什么事,他这点伤算轻了,我就是要他来看看,琮哥儿的文华盛事,让他明白天道酬勤的道理。

  省得他不知醒悟,还是这么一直整日胡混……”

  王夫人被贾政一顿抢白,哑口无言,要论讲大道理,十个王夫人都不是贾政对手,只好满怀郁闷的闭嘴。

  ……

  贾政一路进了内院,见内院丫鬟婆子正在四处清扫,张灯结彩,显得异常忙碌。

  路上正遇到林之孝家的,说得了平儿和五儿姑娘的吩咐,今日三爷会试开榜,府里内外需要多些喜庆之气。

  贾政听了自己觉得大有道理,贾家这等喜事,自然要以示庆祝,不好太过马虎低调。

  王夫人心中气愤,只觉如今荣国府愈发没了规矩,人人眼窝子都这么浅,一点小事就这等轻浮张扬,不成体统。

  宝玉听了林之孝家的话,正要心里抨击这些仕途阿谀之事,突然听到平儿和五儿等字眼,眼睛一亮,顿时找到今日过府的乐趣。

  只是一路之上,一张圆脸到处巡视,却都没见到平儿和五儿的身影。

  他路过荣禧堂之时,却看到小红正指派丫鬟打扫荣禧堂内外,还亲自爬上梯子,去挂门檐上的红绸。

  宝玉见小红身姿苗条,容颜俏丽,脸上还带着难掩的喜气,想来她必定因贾琮中劳什子进士,心里觉得得美。

  宝玉想到那日在荣禧堂,小红教导自己仕途经济道理,顿时觉得有些反胃,跟着贾政快步路过荣禧堂,颇有些退避三舍的模样。

  等到一行人进了荣庆堂,见到王熙凤已陪着贾母说话。

  王夫人见王熙凤居然也一身新衣,里外都是容光焕发,话语神情都透着喜气,心中又是一阵膈应。

  大房马上要出一个进士,自己这侄女儿的靠山愈发扎实,心里那里会不得意的。

  贾政问道:“东府那边有让人去问过吗,琮哥儿是否出门了,要多派小厮跟着出门,里外有个照应,得了喜讯也好些回报。”

  王熙凤笑道:“二老爷尽管放心,五儿和平儿一早过去操持,方才派人传话,说三弟已经出门,管家都安排了人手和车马。”

  ……

  神京礼部,南院东墙。

  贾琮赶到礼部衙门,见到南院东墙前,早已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挥袖成风,景象蔚为壮观,

  因南院这一溜朝东长墙,前面就是块宽平整齐的空地,可以容纳上千人。

  平常礼部接待番邦使节,举行礼教大典,相关仪仗礼仪常在这里举行。

  因这里地方宽敞,墙高平整,所以一向作为会试张榜之地。

  今科会试举子有三千余数,但按照贾琮估计,此时聚集的人数可能不止三千之数。

  人群之中能见到老弱妇孺,想来不少举子还带了亲友来观榜。

  如此巨量人数聚集,不管今时古代,都是隐含风险之事,一旦发生推搡踩踏,后果不堪设想。

  南院东墙前,祈年府和镇安府调配上百名衙役,如临大敌,手持水火哨棍,拉起绳索木栅,维持现场秩序。

  今日一早,一营骁骑营精锐被调配驻守,将礼部官衙围得水泄不通,毕竟有数千人聚会,一旦出现骚乱,后果难言预料。

  昨日贾琮倒是和蔡孝宇、刘霄平相约一同看榜,只是到了地方,到处人头攒动,根本找不到两人身影。

  贾琮下了马车,身后跟着两个小厮,在拥挤的人群之中,尝试着往前走了几步。

  确定无法挤到东墙之下,便明智的放弃希望,又重新退到马车旁边。

  他对此次会试应考感觉颇佳,迎春说的那些话,也的确都在道理之中,所以他对自己是否上榜,倒不会妄自菲薄。

  心中既然笃定,倒也不至于着急上火,一定要满头大汗挤到东墙下。

  ……

  此时,礼部南院的登科鼓,轰隆隆敲响!

  鼓声如平湖突起涟漪,飞快扩散,震撼每位看榜举子的心神,一种无言压抑和凝重,在密集人群中油然而生。

  贾琮即便站在人群外围,依然能感觉压抑到窒息的氛围。

  登科鼓接连敲过三通,现场气氛愈发凝重,原先密集人群的喧哗吵闹,一下子似乎都消失。

  此时,四名礼部官员,六七个衙差,在一队禁军精卒的护卫下,出南院大门,走到南院东墙之下。

  其中两个衙差分别架起梯子,在墙面细心涂刷米糊,四名礼部官员拆开皇榜蜡封,取出三份形制相同的榜书。

  因此次会试上榜举子有三百之数,分别按照名次高低,分成三张榜书,由低至高进行张贴。

  那明黄榜一出现,方才一片沉静的看榜人群,立即扬起一阵喧哗,人潮如汹涌的波涛,不可抑制的往前涌动。

  上百府衙衙役,面对汹涌人潮,不少人脸色有些苍白,他们挥舞水火棍,声嘶力竭喝止劝阻,死死拦截住前涌的人流。

  驻守礼部衙门的骁骑营精锐,被临时抽调百人,加入维持秩序的行列,渐渐控制住局势。

  ……

  此时,嘉昭十五年会试尾榜,被两位礼部衙差张贴在南院东墙下。

首节 上一节 629/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