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34节

  “山丹的屯垦事宜,未曾见你写在章程上,只是说视情况而定,我倒是想知道,你是怎么视情况而定的?”

  张议潮对刘继隆治理山丹的想法很上心,毕竟沙州不缺将才,真正缺乏的是帅才和治才。

  对此,刘继隆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没有藏着掖着,抬手作揖的同时解释道:

  “农耕之事,首在于田,其次为水,再次为肥。”

  “末将幼时跟随家中族人耕种,便发现若是将粪便堆肥,掺入草木灰尘、绿肥后,更能提升粮食产量。”

  “我观城内百姓粪便,多以排污为主,若是衙门令百姓将粪便集中于城外堆肥,再命人烧荒加入草木灰尘与绿肥,这田间粮食少说能增加一二成。”

  “此外……”

  刘继隆将堆肥的事情给说了出来,其中他还将“拉粪车”的想法提出,也就是命人在街头巷尾拉粪到城外堆肥,待到来年春耕时播撒。

  他这套说法,倒也没有超出张议潮和张淮溶的认知。

  虽说汉人利用粪便施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但是并不普遍和广泛。

  哪怕到了唐代,更多的还是利用动物粪便施肥,而人粪主要还是以排污为主。

  正因如此,《唐律》才规定了人在街上乱倒粪便,杖六十的律法。

  至于使用人粪堆肥,那得到南宋时期了,而百姓将挑粪视为生意,划分粪道,那基本上是清代中后期的事情了。

  到了民国时期,为了争夺粪道的区域,粪夫之间也开始拉帮结派,经常发生械斗。

  京城头号粪霸“于德顺”坐拥三十六条粪道,硬生生靠挑粪挑出了上百套房产,良田千亩。

  当然,处理人粪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

  人的粪便多种多样,若是处理不当,很容易致人患病。

  如七八十年代,在许多农村地区,经常将厕所与猪圈结合,导致猪食入粪便。

  这些粪便中如果有绦虫脱落下来的节片,就等于食入了虫卵。

  若是食入虫卵的猪被宰杀贩卖,购买人的烹饪方法导致肉不成熟,那虫卵就会传染给人类,形成一个闭环。

  除此之外,还有将未堆好的肥浇在菜园中,也会让蔬菜携带上绦虫的卵。

  如果买菜的人清洗不干净,或者生吃这些蔬菜,那也会被感染。

  正因这些种种问题,人粪堆肥的使用才会那么晚。

  刘继隆前世跟随长辈务农时见过如何处理人粪堆肥,前世他觉得这种事很恶心,却不想这一世倒成了技术。

  “可以一试,但最好不要占用太多耕地,避免作物受灾。”

  听完刘继隆的建议,张议潮较为慎重的点评,刘继隆也连连点头。

  紧接着,他又说了一些屯垦的事情,张议潮都听得十分上心。

  直到一个时辰后,张议潮才在刘继隆说完的同时示意他可以回家休息了。

第43章 事务繁杂

  “唳——”

  七月初九,伴随着张议潮规定的时间到来,数千吐蕃军民出现在了山丹城外的官道上。

  他们拖家带口,身后的挽马车上装满了锅碗瓢盆与粮食、钱财。

  在他们的两侧,身着简易胸甲的沙州将士目光锐利扫视他们,但凡有人做出不善的举动,便会遭到镇压。

  此前随张议潮由张掖而来的民夫,如今都穿上了简单的胸甲,拿着长枪便充作行军路上的临时“驻兵”,负责保护辎重。

  “叔父,今日一别,再见恐怕就是收复凉州之时了。”

  站在队伍前方,张淮溶百感交集,他的目光望着眼前年过五旬的自家叔父,不知道说些什么。

  对此,身穿戎装的张议潮拍拍他手臂:“守好山丹,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再见的。”

  话音落下,张议潮没有继续耽搁,而是转身走了几步,从兵卒手中接过缰绳,熟练的翻身上马。

  他调转马头,看了一眼身旁的索忠顗、李恩等人后,便抖动马缰向前离去。

  “呜呜……”

  号角声响起,自年后出发的东征大军终于结束了此次东征,踏上了回家的道路。

  只是相比较出发前,东征队伍中的许多人却已经无法活着返回家乡了。

  望着他们离去,此时的刘继隆想起了赵迁、焦大他们,尽管相处时间不长,可他们的面孔却还在他记忆中清晰可见。

  “走吧!”

  张淮溶转身离去,对刘继隆交代了一声。

  刘继隆颔首跟随,二人先后从兵卒手中接过缰绳,翻身上马后便沿着官道走向山丹西门。

  官道两侧是高高的粟米作物,时不时还能见到大豆和其它作物。

  “山丹耕地二万四千余亩,这粟米便占了七成,剩余皆是豆、麻等制油、制衣服的作物。”

  “丈田之后,你按照品阶、官职将耕地分给将士们作永业田与职分田,剩余发给城中百姓耕种。”

  张淮溶交代着刘继隆,而他对治理山丹,还是按照曾经的治理方式。

  对此,刘继隆直接提出建议:“司马,末将以为不妥。”

  “嗯?”张淮溶侧目看向他,希望他说出个一二来。

  面对他的疑惑,刘继隆也解释道:“山丹毕竟是军城,而且还是我军东出门户,因此储粮是我军必须要做的事情。”

  “我军将士多以瓜、沙、肃三州将士为主,若是分山丹的田地给他们,他们将家人接到山丹来,那只会加重山丹的负担。”

  “因此末将以为,将士们的永业田和职田,应该按照家乡有家者分家乡耕地,无者分山丹耕地。”

  他话音落下,张淮溶却皱眉道:“可不分山丹的耕地,不把将士们的家人接过来,那日后大军东进,便是招募民夫都成问题。”

  “只要粮食足够,民夫可以从其它地方调!”刘继隆与张淮溶争辩着。

  当然,最主要的是他知道,以沙州目前的实力,几年内都不会发动东征,除非山丹能提前储备足够多的粮食。

  “看来你对你的屯垦之法很有自信。”

  张淮溶面对刘继隆,不由想到了刘继隆献上的《治山丹章》。

  他不是个刚愎的人,所以他给出了承诺:“明年入冬前,倘若你能让山丹的赋税增长二成,那我记你大功。”

  “倘若不能,甚至有所倒退,那你所建议的一切,我便只有推倒重来了。”

  “请司马放心!”刘继隆作揖回应,同时跟着张淮溶进入了山丹城内。

  此时山丹内的百姓都在城外耕作,而刘继隆还需要为百姓分田的事宜忙碌。

  在分田前,山丹的耕地需要重新丈量,为此,刘继隆返回城内后就忙碌了起来。

  他让人用府库中存储的麻布制成布尺,自己带着三十余名直白用木尺为布尺记录距离。

  同时,挖掘水渠、修理河道、管理牧群等诸多事宜,还需要他亲力亲为。

  索勋率几十名马军去北边打探祁连城情况,练兵的事情则是交给了张淮溶。

  吐蕃经营河西这些年,基本没有开拓什么新的水利设施,所以刘继隆经常要带人前往城外,看看哪些地方可以修筑堤坝,哪些地方的河道需要修理、加固。

  从七月初九忙碌到十五日,随着布尺制作完成,刘继隆这才请张淮溶领兵,率领直白们开始丈量山丹城耕地。

  与此同时,他也带着百姓们开始拓宽耕地的土壑,将土壑挖深,在山丹向南五里外选择了一处地方修筑堰堤。

  一些流向四方的小溪也被刘继隆规整到了丹水中,一些小河则是因为工程量太大而放弃了。

  忙忙碌碌到二十日,离开山丹城十二天的索勋也带人返回了山丹。

  他们一行人风尘仆仆的返回,好在没什么人受伤,就是马匹掉了不少膘,需要好好喂养一段时间。

  “咕噜……哈!”

  大口喝下一口水后,返回山丹的索勋才将目光投向了刘继隆和张淮溶。

  山丹的变化他看在眼里,虽然只是初见变化,但他可以想到日后山丹的改变。

  “那祁连城距离此地一百二十里,四面城墙都是缺口,城内屋舍都被番贼捣毁了。”

  “想要修葺城池,最少需要调派五百人,才能在入冬前修葺好两面城墙,其它两面城墙和屋舍,恐怕需要等明年开春后,再耗费四个月的时间。”

  索勋坐回了位置上,目光看着张淮溶。

  此时张淮溶略微皱眉,因为调派那么多男丁,显然会拖慢山丹这边的进度,所以他还是拒绝了索勋的建议。

  “城外的堰堤、土壑倒是可以等等,可秋收在即,调五百人给你,这恐怕不行。”

  “不如等到秋收结束,届时我多调兵马给你,如何?”

  “那不行!”索勋皱眉道:“番贼最喜在开春和秋后劫掠,我若是按照司马之言行动,那万一番贼入寇,罪名由谁承担?”

  索勋可不管春耕的事情,他只知道修筑祁连城是山丹的头等大事。

  万一山丹被祁连城方向的番贼入寇,那他可就要为张淮溶背锅了。

  “你……”

  张淮溶见状想说什么,却见刘继隆突然起身:

  “祁连城确实重要,反正耕地还在丈量,不如先停下堰堤和土壑的事情,调三个团与五百民夫,随索果毅前往祁连城。”

  此言一出,索勋与张淮溶纷纷看向刘继隆,面露错愕。

  索勋是不相信刘继隆选择帮自己,张淮溶则是不相信刘继隆没有站在自己这一边。

  只是出于对刘继隆的信任,张淮溶还是艰难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那队伍三日后出发,不得有误……”

  “好!”索勋闻言起身作揖,随后向外走去。

  这些日子他风餐露宿,好不容易回来三天,自然要好好休息。

  瞧着他离去,张淮溶这才脸色难看地看向刘继隆。

  “刘别将,这件事你恐怕得给我个解释……”

第44章 班底何来

首节 上一节 34/7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