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426节

  刘继隆询问起来,李商隐却摇头道:“具体还需等河西的酒使君来到,我才能知道西域南道的需求多少。”

  “好。”刘继隆闻言颔首道:

  “既然如此,那我便等酒居延到来,带着香料前往临州吧。”

  “您要回去了?”李商隐连忙询问,尽管他已经能处理好凉州的事情,但有刘继隆在这,他始终能安心些。

  “嗯,出来近半载,也该回去了。”

  说罢,刘继隆与李商隐闲聊几句,接着便下去休息去了。

  三日后,酒居延果然带着商队进入凉州,不过直到九月初七,酒居延才带着商队来到姑臧城外。

  他与李商隐交接了香料后,这才忐忑的走入了姑臧衙门。

  “河西甘州刺史酒居延,参见节帅……”

  阔别多年,再以这般姿态与刘继隆见面时,酒居延不免有些窘迫。

  倒是刘继隆在面对他时,还是以曾经的姿态对他爽朗道:

  “倒是不错,虽说不如当年风采,但这使君的气势确实不差,快入座!”

  “是……”

  眼见刘继隆一如当年,酒居延松了口气,在李商隐安排下入座。

  待他坐下,刘继隆也开始让人上菜,同时对酒居延询问道:

  “西域商道,比之当年如何?”

  “南道尚能与天竺沟通,北道则是因为回鹘涌入西域而混乱,商道艰难。”

  “此次运往于阗的商货,不到半月时间便售卖一空,供不应求。”

  “沾节帅气运,河西也收获良多,因此张节帅希望您能多多提供商货,另外就是人口……”

  说到人口,酒居延不免有些窘迫,毕竟他也知道,陇右比他们更缺人口,尤其是汉口。

  不过军令在身,该问的还是得问。

  对此,刘继隆的目光也投向了李商隐,而李商隐也道:

  “府内犯事者三百七十八人,牵连及家口九百五十一人。”

  “这批人口,有七成是汉口,三成番口。”

  “按照之前的规矩,换成上等的硝石或军马。”

  听到能有一千多人口迁往河西,其中七成还是汉口后,酒居延不免松了口气,连忙点头道:

  “这是自然,不过我军也缺乏军马,故此只能换成硝石。”

  “这个……”李商隐看向刘继隆,刘继隆却点头道:“好!”

  眼见刘继隆答应,酒居延连忙作揖感谢,而刘继隆也并未觉得吃亏。

  黑火药包的威力虽然大,但用作进攻包砖城墙,消耗的数量还是有些大。

  陇右军收复凉州,前后用火药四万余斤,折钱五千余贯。

  以当下的配方,这四万斤火药得消耗近三万斤硝石。

  这些硝石基本都是用犯了事的人口与河西换来的,既解决了河西缺少人口的问题,也解决了陇右军上等硝石不足的问题,倒也算是废物利用了。

  这般想着,刘继隆对酒居延道:“既然于阗等国所需货物甚多,那明年开春,便以此次商货二倍贩卖之。”

  “此外,今年秋收期间北上荡平居延海甘州回鹘之事,我师二千精骑也已准备就绪,只需张节帅示意便可。”

  酒居延称呼张淮深为节帅,这说明张淮深也不打算与唐廷往来了,不然他称节帅,可以说是僭越,必然会引起河西内部动荡。

  不过自从索氏出走,李氏投靠后,张淮深在河西即便算不上一言堂,却也相差不大了,没有必要遮遮掩掩。

  至于出兵居延海,这对陇右好处极大,加上是河西精骑为主,他自然配合。

  “既然如此,那末将现在便返回甘州,将此间事情转告我家节帅。”

  “好。”

  刘继隆没有作秀阻拦,而是将酒居延送出了衙门,并在酒居延带着河西三百余名精骑离开后的第二天,亲率二百精骑押送香料,南下临州。

  九月二十日,他率军返回了狄道城,也见到了高进达及崔恕等人。

  尽管他急想着见见封徽,但都护府确实有很多事需要他处理。

  别的不提,单说贩给河西的那批犯事之人,便有不少是贪腐的官吏。

  正因如此,返回狄道的刘继隆,并没给出城迎接他的所有人好脸色,哪怕是百姓与烈属自发迎接,他也只是皮笑肉不笑。

  他的态度,令众人心情沉甸甸的,直到走入都护府正堂,刘继隆才在坐下后扫视众人,冷声开口道:

  “我不过出征半载,便有三百多人顶风作案。”

  “怎么?是觉得我远在凉州,管不了他们了,所以就胆大妄为了?”

  三言两语间,众人冷汗直冒,高进达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前作揖:

  “节帅,这是我等监察不利才导致的,请节帅责罚……”

  刘继隆没有回应他,而是冷声开口:“韩正可?”

  “节帅,下官在此。”

  一名二十出头的绿袍官员走出,而他就是曹茂不在时的都察院主事。

  此次犯事的三百多人,基本都是他带队抓出来的。

  “犯事者都揪出来了吗?”

  刘继隆质问对方,韩正可却不卑不亢道:“回节帅,贪官污吏及犯事者常有,是扫不清,除不尽的。”

  “下官及都察院内官吏,只能保证不放过任何一个查出的贪官污吏及犯事者。”

  韩宜可这句话倒是很有水平,至少在以前的都护府环境下,是培养不出这种人的,因为韩宜可是经李商隐书信引荐进入陇右的官员。

  陇右的底蕴很薄,还在发展中,想要把文化发展起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对此,刘继隆满意颔首道:“都察院理应监察府内全境各州,凡有人包庇阻拦,皆以同罪论处!”

  “我不曾少你们富贵,你们所用一针一线也都是陇右百姓们省吃俭用交上了的。”

  “你们在盘剥压榨陇右的百姓前,最好先好好回忆回忆当年在吐蕃治下,为奴为婢的自己!”

  话不多说,刘继隆起身便往内院走去,而正堂内留下的所有人则是心有余悸,面面相觑。

  刘继隆依旧还是曾经的那个刘继隆,但他们之中又还有多少人是当初的那个人呢?

  这个问题,恐怕他们自己都不敢回答……

第277章 高处甚寒

  “朝廷度支如此,浙东叛军迟迟无法讨平,不知诸位相公有何良策?”

  时至十月,伴随朝局渐渐稳定,改名后的李漼也渐渐安下心来。

  王宗实等人并未有太强的权力掌控欲,即便拥有扶立之功,但只要李漼没有干涉他们的利益,他们并不会对李漼如何。

  正因如此,李漼也渐渐大胆了起来。

  在会昌、大中年间压抑太久的他,也终于在尝到权力甜头后,渐渐有了自己的心思。

  如此时紫宸殿内一样,令狐绹、萧邺、蒋伸、裴休四名相公一同登朝,对问朝政。

  老实说,相比较武宗李炎留下的局面,宣宗李忱留下的局面可谓糜烂。

  朝廷三次加税,天下流民四起。

  尽管河南王守文之乱被裴休讨平,但浙东裘甫之乱仍旧存在。

  不仅如此,西南的南诏屡次在边境寻衅,而西山八国也被吐蕃多弥乞利本尚摩鄢入侵。

  前不久,李漼也得知了刘继隆出兵收复凉州的事情。

  尽管刘继隆名义上是朝廷的将领,但实际上却是白手起家的藩镇,甚至可以说连藩镇都不如。

  李漼可是了解过自己阿耶临终前所说三件事的,裘甫之乱及陇右刘继隆,都是他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问题,就得解决原因和根本。

  朝廷迟迟无法镇压裘甫之乱,问题在于钱粮不足,不足以征调更多兵马,施展雷霆手段。

  陇右的事情,亦是同理。

  因此摆在李漼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增加财政,削减支出。

  这个问题,也是自安史之乱以来,大唐历代皇帝都在面对的一个问题。

  对此,每个人也有不同的处理办法,但基本都是以“加税”为主。

  “陛下,如今的局面,唯有裁撤兵马,才能使度支均衡,不至于屡次加税。”

  刚刚回到长安不久的裴休主动站出来作揖对问,而他身旁的蒋伸也颔首附和道:

  “眼下朝廷近军饷便耗费一千七百余万,而夏秋两季赋税不过一千四百余万。”

  “除两浙需要调兵平叛外,余者等处兵马,均需削减。”

  “王守文作乱,京西北八镇拥兵十一万而不能制,河中河阳等镇同样如此。”

  “臣以为,各镇不必补充兵马,而死难者由朝廷抚恤足矣。”

  蒋伸此举倒是不错,王守文之乱中,官军死难者近四万,每年耗费钱粮八十余万。

  倘若只发抚恤而不补员,那也仅仅是今年军饷度支较多,日后每年都将减少八十万度支钱粮。

  当然,这些兵马还是小头,大头主要在神策军上。

  号称十几万的神策军,具体情况如何,众人心里都有数。

  如果能取虚得实,那足够减少三四百万贯度支。

  不过问题在于,这些“虚额”的军饷,往往都掌握在北司诸宦手中。

  依靠神策军的“虚额”,他们每年获利数百万贯,他们绝不会轻易松手。

  这点,众人心中也十分清楚,而令狐绹与萧邺不愿意得罪北司宦官,所以沉默不语。

首节 上一节 426/7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