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469节

  以西川兵卒的军饷,还是能勉强养活五口人的。

  因此崔铉募兵三万,实际上是影响了十几万人。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个月的时间里,西川逃入陇右的人口数量会下降。

  不过只要朝廷没有削减赋税,便会一直有百姓逃亡陇右,只是多少的问题罢了。

  “无碍,我们也需要消化消化。”

  刘继隆放下书信,而崔恕也接着说道:

  “尚摩鄢拿下了道邬城、打箭炉等处要道。”

  “加上大礼拿下大渡河以南的土地,尚摩鄢算是与大礼相邻了,并且还有两条商道。”

  “尚摩鄢没有派来书信,而是派人小心前来询问您,是否要与南诏联手进攻西川……”

  “暂时不必。”刘继隆开口否决,同时解释道:

  “近三年内逃入陇右的十几万百姓还没有属于自己的耕地,况且我们手中的铜钱也不足。”

  “尚摩鄢要是如今与南蛮联手攻入西川,我们即便想分食西川,却也没那么大胃口。”

  “告诉尚摩鄢,让他先好好安抚麾下番民,该放牧耕种的就放牧耕种。”

  “眼下他可以和大礼沟通互市,但不能结盟,更不能出兵西川。”

  刘继隆算了算时间,两年后的陇右,耕地应该突破一千万亩了。

  不仅如此,官仓内的粮食,差不多也能存到三百万石左右了。

  府库中的金银钱财,也差不多够陇右应对一些大事了。

  待这些都准备就绪,那时才是陇右入川掠夺人口资源的最佳时候。

  并且由于大礼和吐蕃的结盟,唐廷也不会贸然处置自己,自己届时又能安心发展几年。

  以自己即将二十九岁的年纪,再等几年,自己完全等得。

  刘邦似自己这般年纪时,可是还在跟着张耳在外做游侠呢。

  “节帅,临州第二批学子也快毕业了,您看看他们是继续下乡开荒,还是另有安排?”

  曹茂的声音将刘继隆唤醒,刘继隆也下意识看向了他。

  “下乡开荒是必须的,这是不容更改的。”

  “我之前就说过,这个制度不仅仅要保留,还要扩散到各个大学。”

  “明年其它州的大学学子就开始毕业了,他们在大学学了文化,难道就做不得开荒的活计了?”

  刘继隆有些生气,但又很快平复心情:

  “不过其他的大学,肯定不能像临州的学子这样,经历六年开荒、从吏、为兵生涯的。”

  “这样吧,其它大学的学子毕业后,都护府派人前去各州大学询问其情况。”

  “如果要从仕,那就按照临州学子的流程来,开荒、从吏、为兵这三项都不能少。”

  “若是要担任教习,那就只需要参与两年开荒和为兵一年就行。”

  “不过也不能让他们白干活,从吏为兵照常发放俸禄军饷,开荒就按照每月三百钱的工钱发给他们。”

  学子毕竟与开荒的百姓不一样,开荒的百姓会在当地均分得到公田,但学子们还是要走的。

  刘继隆经过思考,最终还是决定给学子们定下工钱,不能打击到他们的积极性。

  每月三百钱,一年下来就是三千六百钱,可以买八石粮食,相当于正常耕种十四亩土地,交税后的产出。

  这样的收入在陇右已经不算低了,毕竟三百钱都足够在陇右买一匹麻布,亦或者十几斤肉了。

  学子们在开荒期间,每个月是有五斗免费口粮的。

  这三百钱,完全可以用来买衣服、肉食来滋润自己。

  “节帅,三百钱会不会太多了?”

  高进达忍不住开口,要知道一个壮男,正常也就能开出二三亩荒地罢了。

  这还是开荒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如果是开荒环境太差,那一年顶多开荒一二亩。

  “这不算多。”

  刘继隆摆手安抚他,接着继续说道:“他们也为开荒出了力,到时候要走了,却不能分到土地。”

  “这个钱啊,就是对他们开荒不公平条件下的弥补。”

  “下官不是担心这个。”高进达眉头紧皱道:

  “下官是担心日后大学的学子多了,这个盘子太大,周转不开。”

  高进达的担忧不无道理,刘继隆自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笑道:

  “我们手中适合开荒的土地并不多,只是陇右地广人稀才显得开荒土地比较多。”

  “以现在的速度继续下去,我估计再过十几年,陇右的土地就开垦的差不多了。”

  “到时候不用开荒了,就让学子们去农村帮村民种种地,把标准降下来就行。”

  “对了,先参加开荒的那些学子也要发钱,并且把之前欠给他们的都补上。”

  “开荒是让他们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发钱是让他们知道赚钱不容易。”

  “另外新年快到了,他们在外面开荒不能回家。”

  “户司要赶在冬至前把钱发下去,发钱的同时,每人再发成衣一套,油盐酱醋茶各三斤,让他们过个好年。”

  刘继隆的话说完,高进达这才松了口气。

  眼见没有政务上的问题,刘继隆也就开始谈论南边的事情了。

  “南边的高骈刚从我们这里买了这么多马匹,以他的手段来看,对付大礼不用那么麻烦。”

  “他现在打呆仗是打给朝廷看的,我估计他是准备谋求西川节度使的位置。”

  “眼下我们还不适合插手西川的事情,但也不能让他担任西川节度使。”

  “他要是主政西川,我们某些谋划就派不上用场了。”

  “崔铉虽然军略平平,但比夏侯孜、崔慎由那些人始终要好些。”

  “他现在募兵三万,只是有了兵马,但还缺挽马、乘马。”

  “不出意外的话,他应该会在新年前后来找我们。”

  “告诉南边的斛斯光、王思奉他们,军马不卖,乘马酌情贩卖,挽马大可贩卖。”

  不得不说,贩卖马匹还是赚钱的,陇右单从与东川的贸易上,便获利三十万贯。

  除去养马和商货的成本,净赚十八万贯。

  虽说这种情况下贩马,颇有资敌的嫌疑,但马匹作为消耗品,以大礼和大唐的战争强度,这群骟过的乘马和挽马,又有几成能活到三四年后呢?

  这般想着,刘继隆看向张昶:“我军的精骑都配给军马了吗?”

  张昶眼见刘继隆提问自己,连忙作揖回答:“都配给了,全军八千精骑,都是一匹军马和一匹乘马。”

  “除此之外,军马场内还有三千多匹军马,九千多匹乘马。”

  “每年出栏的军马数量也在二千匹左右,乘马则是在三千匹左右。”

  “另外这些年,百姓还回不少挽马和耕牛,每年都有两千多头耕牛,七千多匹挽马还归牧场。”

  “牧场每年出栏的耕牛和挽马,也基本不低于三万。”

  陇右的牧场不用多说,每年能提供的挽马和耕牛数量并不少。

  正因如此,迁入陇右的百姓,基本都能获得耕牛或挽马作为畜力。

  尽管他们在后续需要偿还,这让这项制度显得有些苛刻,但有的时候,人的问题比制度的问题更重要。

  至少在刘继隆主政的局面下,百姓并不觉得这项制度有什么不对,因为官吏不敢明着压榨盘剥他们。

  大部分制度在一开始都是好的,只是后来执行的人走歪了路。

  陇右的盘子不大,刘继隆还能照看过来,所以陇右的“牧政制度”很好。

  只是等盘子大了,他需要照看的地方越来越大,那就将进入事故频频的阶段了。

  到那个时候,也就需要更改制度,亦或者更替某些官吏了。

  在刘继隆思考的同时,高进达的声音也传到了他耳内。

  “陇右口数在月初就达到了七十二万三千余口,虽说崔铉募兵会带来影响,但明年这个时候,应该能稳步达到七十五万人口。”

  “凉州的口数已经达到十八万口了,若是继续迁入,那就得从兰州、河州、临州运粮过去,才能保障当地粮价稳定。”

  “敢问节帅,都护府是否要暂停迁徙凉州的口数?”

  “暂时停罢吧。”刘继隆不假思索的给出答案,接着又吩咐道:

  “除宕州外,其余各州皆可迁入移民,宕州还是太小,若非如今时机不对,我都想将其裁撤为县,归武州统辖了。”

  宕州的军事位置很重要,所以唐廷才会在此设州。

  不过若是从当地环境来看,当地确实不适合迁入人口,维持现状就十分不错了。

  “下官领令。”高进达不假思索应下,刘继隆也将目光收敛。

  “行了,你们各自忙政务去吧。”

  “下官告退……”

  在他的示意下,众人先后离开了中堂,而刘继隆自己也重新返回了内院。

  在他走入内院的同时,远在长安的白敏中却遇到了糟心事。

  他的风寒并未如预想的那般减弱,反而随着入冬而不断加重,期间高烧几次不退,整个相府的人都因为他的病情而鸡飞狗跳。

  即便如此,身为皇帝的李漼也不敢确信,仍旧派遣宦官前来询问他对政务的看法。

  “白相,岭西求戍兵三万,此事是否应允?”

  田令孜站在白敏中榻前询问,而此时的白敏中因为高烧而晕晕乎乎。

  田令孜的询问,他并没有听得很清楚。

  “何事……”

首节 上一节 469/7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