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827节

  二人话音落下,便有两名从七品官员端着木盘走向金台,接着由张延晖转呈到了刘继隆面前案上。

  刘继隆倒是没想到两国准备如此充足,当下拿起两国图籍翻阅起来。

  依照唐初玄奘西行时的记载,于阗古国有城十八座,胜兵万人,都城周八九里,其境内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

  单从这些来看,于阗地区的人口便不少,而仲云国小民寡,胜兵不过二千,百姓数量更为稀少。

  如今两国献上图籍,刘继隆可以直接通过图籍来判断两国大体实力。

  只是略微翻阅,刘继隆便清楚知道了两国的情况。

  于阗国经历吐蕃入寇,盘剥等近百年时间,如今人口仅有五万七千余,国中常备兵不过三千,城池依旧十八座,耕地不过三十二万六千余亩,耕牛一万二千余头,羊十余万。

  仲云国的环境比起于阗还要更为恶劣,人口不过一万八千余,国中兵卒不过千余人,城池四座,耕地四万九千余亩,百姓主要以放牧为生,有耕牛三千余,牧群十余万。

  于阗国每年的赋税折色在二万七千贯左右,仲云则是折色后在九千贯左右。

  就两国这赋税,想要保护国家,基本只能把赋税投入到军备中去,且兵卒战力低下,三千人还打不过几百入寇的土浑部落。

  正是因为战力不行,所以他们才会想着让刘继隆派驻兵马。

  毕竟按照过往的传统,大唐派驻兵马,安西都护府自己会承担军饷,而小国只需要负责口粮就行。

  对于这个传统,刘继隆自然也不会打破,毕竟就土浑这些臭鱼烂虾,倒也不用太多兵马就能抵御。

  “此前朝廷与吐蕃,分别派驻多少兵马于仲云、于阗?”

  刘继隆询问二国使臣,二人见状便以于阗使臣为主,先行回答:“昔年朝廷在于阗派驻兵二千余人。”

  “仲云则是八百人左右。”仲云使臣回答着。

  两国使臣的回答,令含元殿内不少大臣都开始骚动了起来。

  他们虽然没有开口,但却在用眼神交流,并且大部分人都觉得这点驻军并不算多。

  不过对于熟悉河西、西域情况的归义军老臣们来说,他们可是十分清楚在丝绸之路南道驻兵近三千耗费有多大的。

  不提别的,汉军之中为何会渐渐开始产生逃卒?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疆域扩大,兵卒距离家乡越来越远,许多兵卒思乡而不到期限,不得退伍,所以才会出现逃卒。

  原本在陇右时,每个月若是操训后休整两日,那完全可以快马赶回家里休息,见见亲人。

  可随着汉军疆域变大,许多兵卒又需要换防,莫说休息几日,就是休息半个月、一个月都没办法赶回家里。

  这种情况,便是在交通发达后世都不少见,更别提车马落后的这个时代了。

  对于许多出生在中原的官员来说,他们根本不清楚西域有多广袤。

  不提别的,近三千戍兵应该从何处调遣?

  哪怕是从最近的沙州调遣,从沙州到于阗最西边的距离都足有两千余里。

  马不停蹄的情况下,普通兵卒往返所需时间就不少于两个月,一年到头都回不了一次家。

  若是从陇西、关中地区派遣戍兵,距离则更为遥远,往返时间需要大半年。

  路途如此遥远,派遣戍兵困难不说,戍兵思乡难以处理,若是缩短戍边时间,那则代表增加戍兵成本。

  历史上庞勋之流为什么造反,说白来就是原本说好戍期三年,结果三年又三年。

  之所以三年又三年,主要就是戍兵来往戍边在路途中耗费极大。

  重新募兵并派遣戍兵的消耗,都足够发放本来戍兵的军饷和犒赏了。

  除非朝廷能一直保障自己很有钱,能将兵卒戍期缩短,不然征发戍兵,始终要面对逃卒问题。

  哪怕历史给出了卫所兵和建设兵团两种答案,但实际上两者的逃兵也并不少。

  明代卫所制迁徙百万江南军户前往北方、西南之地,结果不到五十年时间,便逃亡过半。

  要知道明初卫所兵待遇还是很不错的,不仅有卫学,每月还有月粮和盐酒,外出还有行粮,根本不是晚明那种叫花子式卫所兵能比的。

  单拿卫学来说,卫学制度直接让普通军户每年占据三成科举进士名额,成就了不少军户。

  结果待遇如此,却依旧挡不住卫所兵逃亡,而建设兵团比卫所制度更先进,但依旧挡不住逃卒。

  说到底,思乡之情和环境对人的影响太大,哪怕给足钱粮,也无法弥补这些东西。

  逃卒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但降低逃卒的办法是有的。

  想到这里,刘继隆对殿上的于阗、仲云两国使臣说道:“汝等舟车劳顿,暂且下去休息吧。”

  “驻兵之事,吾与群臣商议过后,十日内必定会给汝等答复。”

  两国使臣闻言,当即恭敬作揖:“下臣告退,上千秋万岁……”

  面对他们有些僭越的唱诵,刘继隆并未纠正,只是颔首看着他们起身退出含元殿,随后才将目光放到了群臣身上。

  随着两国使臣离开,殿内便有不少人开始了谏言。

  “殿下,我朝廷正值鼎盛,理应恢复旧疆。”

  “向于阗驻扎兵马之事,理应同意。”

  “陛下,臣附议……”

  礼部的陆龟蒙站了出来,唱表作揖,而后引出十余名官员附议。

  这些官员大部分都是六七品的官员,五品及以上的官员却很少。

  这主要原因是五品及以上官员,基本都是河陇出身的老人,他们比这些中原出身的官员,更了解西北的贫瘠和苦寒。

  正如当下,陆龟蒙等人唱表之声落下后,熟悉关陇的高淮便起身作揖道:

  “陛下,臣以为西北苦寒,而西域苦寒更甚。”

  “两千八百戍兵看似不多,但从何处征调,又该戍边多久,军饷又该如何定调,这些都是问题。”

  “眼下中原动荡,朝廷理应将重心靠向关东,而非西域。”

  “陛下,臣附议。”马懿果断表态支持高淮,继而引起了数十名河陇官员的支持。

  陆龟蒙他们显然不服,刘继隆见状看向张延晖。

  “汝等出身无非是河陇、关中、关东、江南,未曾去过西域,不如问问真正去过西域的人。”

  刘继隆的话,将众人目光吸引到了张延晖身上。

  张延晖感受着百官目光,不免有些紧张,但在刘继隆鼓励的眼神下,张延晖还是硬着头皮起身说道:

  “西域绝非河陇及中原能比,单说每月春夏之际,遮天蔽日的沙尘席卷而来,城内凭空多出三寸黄沙,这种情况,又有几位大臣见过?”

  “于阗、仲云皆位于西域南侧,南边是昆仑山脉,北边是沙漠大碛,西边是苦寒葱岭,仅能依靠昆仑山融化的雪水来耕种。”

  “虽说两国有近四十万亩耕地,但西域不比关陇,更比不上中原。”

  “四十万亩耕地,恐怕连三十万石粮食都无法保障,所以当地百姓只能食牲畜奶酪来搭配粮食充饥。”

  “西域干燥,干燥比之长安更甚,一个橘子放在长安,时间长了会腐败,但在西域却会成为干果。”

  “莫说中原的诸位,便是自小生长于沙州的许多兵卒在前往西州、龟兹等地戍边后,都极易感到干燥而口鼻流血。”

  “且西域东西长三千里,南北长两千里,距离足够前往殿内任意大臣的家乡,绰绰有余。”

  “如此距离,光从长安前往于阗都需要三个月时间,往返便需要半年。”

  “戍期太短,朝廷耗费太高,戍期太长,则兵卒思乡情切,难免逃亡。”

  张延晖说到此处,不由看向刘继隆,恭敬作揖道:

  “殿下,臣以为,可发孤身青壮前往龟兹、焉耆定居,再从当地征募青壮为兵卒,派驻于阗、仲云。”

  张延晖所说的,已经初步触摸到了卫所制和建设兵团制,但还远远不够。

  “陛下,若是如此,恐怕三五年不能成!”

  陆龟蒙等官员主动开口,张延晖也没有否认,而是点头道:

  “确实非三五年不能成,但若是成了,日后西域便不缺汉卒。”

  “相比较从关中发兵戍边,由龟兹、焉耆等处发兵戍边,无疑更近。”

  “兵卒即便思乡,大不了告休两三个月,放其回家好好休息,总比兵卒逃亡返回关中要好。”

  张延晖年纪虽小,但却凭着自己对西域的了解,将陆龟蒙等人说的哑口无言。

  毕竟他们确实不了解西域,他们对西域的了解,都只是书本上,而张延晖是真的去过西域。

  耳听再多,也不如眼见为实。

  看他们争论差不多了,刘继隆也开口说道:“我朝自国初开始,虽开疆拓土,东包三韩,西抵大碛,南濒南海,北至大漠,但终究只是羁縻。”

  “安史之乱后,山河破碎,皆因汉家多居中原而寡四边。”

  “吾深思熟虑,决定重启折冲府,以折冲府来戍边地方。”

  刘继隆所说的折冲府,其实也是归义军一开始的采取的制度。

  不过随着土地均分得差不多后,不管是刘继隆还是张淮深,他们都选择了重新改变制度。

  如今刘继隆要重启折冲府制度,实际上就是为了实施一套类似卫所制的屯田戍边制度。

  面对群臣,刘继隆将早已准备好的腹稿说出:“国初,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

  “每府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别将、长史、兵曹参军各一人。”

  “府以下官职及编制,想必诸位都了解,吾便不细说了。”

  “如今吾重提折冲府,为的便是移民戍边,开垦屯田。”

  “吾决意,以五十户为一队,每户出一人为屯兵,屯兵每月领月粮一石,钱五百,发屯田五十亩,十税一。”

  “以三队为一旅,设旅帅、旅副;以三旅为一团,设校尉、兵曹;以三团为一府,置别将、长史、兵曹参军。”

  “每府设官学一所,供屯兵子弟免费读书,然纸笔由各户自出,可参与科举。”

  “此外,每府从屯兵中选出四百战兵,战兵每月多发五百钱,出征设行粮,每日发行粮五升。”

  “眼下暂设龟兹、于阗两处折冲府,征募孤身男子前往当地,挑选军中年四十五上者担任折冲府官员。”

  刘继隆所谓的折冲府制度,实际上就是加强版的卫所制。

  明初的卫所制虽然很不错,但对卫所兵卒的负担还是有些沉重,福利还是略微有所不足。

  刘继隆减轻了屯兵的负担,加强了福利。

  按照这套制度来说,一名屯兵拥有五十亩屯田,每年交税过后产出在三十五石左右,算上军饷就是六贯钱、四十七石粮,待遇绝对算得上丰厚。

首节 上一节 827/9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