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828节
刘继隆虽然在关西五道搞了推举制的官学,但这毕竟是为了培养平民官吏来取代世家豪强的教育垄断。
等人数差不多后,这种高昂的官学就得停罢,转变为免学费,百姓自己提供纸笔砚墨的普及官学制度。
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而折冲府的官学,只要是屯兵子弟就能就读,这对当下的百姓来说,还是有很大诱惑的。
“陛下,折冲府如此优待兵卒,恐怕都督府治下战兵埋怨……”
有人开口,刘继隆循声看去,结果发现开口之人竟然是闲赋家中许久的马成。
马成如今领着正二品的上柱国的俸禄,但并没有实职,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刘继隆在用他警示那些拉帮结派的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年纪太大了。
马成如今六十有五,加上他领兵打仗和治理地方的能力确实不行,所以刘继隆只能让他领个虚职,保全他富贵。
马成显然不太甘心做个虚职官员,如今试图表现,但明显人老之后有些糊涂,表现错了地方。
马懿也知道自家阿耶有些老糊涂了,所以不等刘继隆开口,他便主动驳斥了自家父亲。
“陛下,臣以为上柱国此话不妥……”
马懿突然站出来,这让马成有些错愕,但马懿接下来的话便让马成知道了自己的不妥。
“臣以为,折冲府既然要设置在边塞苦寒之地,那军饷和待遇高些也无妨。”
“战兵若有非议,可自行选择调离战兵一职。”
“此外,军中老卒不少,四十以上的老卒足有近万人,倒不如趁此机会,让老卒们自行选择调离战兵,可酌情拔擢一级或两级。”
马懿这番话,看似驳斥了老卒们的面子,但实际上却在为老卒考虑。
战兵的要求在十八岁到四十五岁,而许多老卒都超过了四十岁,距离退役也就几年时间。
如果能够调任折冲府,担任屯军军团,说不定还能继续干几年。
他的话,赢得了不少关陇官员的支持,高进达也附议道:
“陛下,臣以为,屯兵所遭遇的敌军,无非就是土浑、吐蕃及回鹘等疲弱之徒,可酌情将年龄上调。”
“臣以为,屯卒可上调至五十岁。”
“陛下,臣附议……”
高进达话音落下,数十名河陇官员纷纷表示支持,毕竟四十岁以上的老卒,基本都是河陇出身的,说不定就是他们曾经的部下。
能为部下谋福利的机会,他们自然不会放过。
刘继隆也清楚他们的小心思,但他也乐见于此,毕竟老卒虽然身体机能下降了,但眼见还在。
只要不到老糊涂的时候,有他们带着折冲府的屯军训练,无疑能更好的保护边塞之地。
“既然如此,那便依汝二人所言,重新拟个章程,把这些增入其中吧。”
刘继隆很乐意将边塞之地的利益交给这些老卒,毕竟交给他们,总比豪强侵占要好得多。
这些屯军在当地利益越深,汉人在当地扎根也就越稳。
这么想着,刘继隆又补充道:“屯军中的战兵,依旧要接受都督府、都护府调度。”
“安西都护府治下,分设西州都督府、龟兹都督府、疏勒(喀什)都督府、于阗都督府及焉耆都督府。”
“北庭都护府治下,分设庭州都督府、碎叶都督府、昆陵(伊犁)都督府。”
“虽说这其中还有不少地方尚未收复,但只要朝廷上下一心,收复这些地方只是时间问题。”
“敕令张淮深、张淮溶寻觅适合折冲府屯垦之驻地,绘制图籍,献于朝廷。”
刘继隆前世虽然去过新疆,但千年时间沧海桑田,后世许多戈壁沙漠的地方,在如今都还是草肥水美的地方。
所以设置折冲府屯垦实边的这件事,还是得张淮深和张淮溶实地考察才行。
这么说着,刘继隆也就把折冲府和于阗驻兵的事情给定调了。
先将龟兹和焉耆发展起来,等到当地汉人数量足够多了,再募兵前往于阗、仲云驻兵。
借助折冲府这件事,刘继隆也能将手伸入河西、安西、北庭内部,慢慢的从沙州豪强手中和平接过治理权。
这般想着,刘继隆目光看向了高进达,询问道:“眼下已经是月末,五道赋税粮册可曾送抵朝廷?”
“回殿下,已然送抵。”
高进达不假思索说着,同时看向含元殿门口。
与此同时,含元殿门口开始走入户部的几名官员,托着摆放粮册的木盘走入殿内。
当文册被张延晖转呈到刘继隆面前,刘继隆自然不可能大张旗鼓的将五道钱粮情况念出来,而是默默翻阅。
大旱对关内道和京畿道的影响还是存在的,尤其是本就比较缺少水源的关内道。
虽说兴修水利,恢复了不少土地生产,但关内道今年的田赋不过八十八万石,按照田赋反推关内道粮食产量,得出的结论是关内道的粮食根本不够关内道百姓吃,缺口最少二百万石。
刘继隆微微皱眉,继续看向其它四道情况。
陇右道产粮十分稳定,但由于刘继隆降低税率为三成,所以今年田赋在三百二十万石。
陇右的粮食是绝对足够陇右百姓吃的,所以刘继隆主动开口道:“陇右官粮转运一百万石进入长安,余下官粮尽数运往关内道。”
“臣领敕令……”高进达不紧不慢应下,刘继隆也继续翻看着其余三道的粮册。
京畿道税收三百四十万石,山南西道和山南东道部分州县合计为一百二十万石,剑南道四百八十万石。
除田赋外,五道的盐铁酒茶矿等官营和商税等税收则是折色为一百七十四万贯,锦缎绢绵布三百六十七万匹。
合计最后,五道及山南东道部分州县的田赋为一千三百四十八万石,商税杂项折色在四百万贯左右。
尽管比不了天宝年间二百多万贯税收,二千五百万石田赋和二千五百万匹锦缎绢绵布,但却肯定比如今大唐的关东朝廷富裕多了。
这些粮食,不少都需要用来平抑粮价,贩卖的同时为朝廷筹措现钱。
如今汉军每年军费在五百四十万贯左右,朝廷官吏支出在二百五十万贯,官学支出在八十万贯左右,工部修葺水利每年支出八十万贯,军器监开支在三十万贯左右。
除去这些支出后,今年应该还能结余五六十万贯。
今年的结余,加上去年的结余,国库中能动用的钱粮折色在三百万贯左右,不过现钱应该只有几十万,余下的都是以粮食的形式,存储在各地官仓中。
“只要明年不再爆发什么灾情,时局若变,则大军尽可东进。”
刘继隆缓缓合上文册,接着看向殿上群臣:“近年来,旱灾洪涝蝗灾兵灾不断。”
“我军治下虽没有遭遇兵灾,但旱灾洪涝与蝗灾却遭遇不少,不得不防。”
“传令各州县,时刻关注河渠水位,保障堰堤有水,今年入冬后多多检查河道,防止蝗虫借助滩涂产卵,继而出现蝗灾。”
刘继隆是真的被这些天灾搞的头疼不已,但他除了预防,其它也做不了什么。
这些天灾本就会出现,有的可以通过人为干扰来杜绝,但有的却不行。
他刘继隆再厉害,总不可能让老天年年保佑他风调雨顺,然后把灾情都转移到关东去吧。
“臣领敕令……”
百官纷纷躬身唱礼,而刘继隆见状也站起身来,转身对着金台上那空荡荡的椅子作揖:“上千万岁……”
唱礼结束,百官依照入班次序离开含元殿,刘继隆也返回了汉王府。
原本以为没什么事,但等他回到汉王府后不久,便见罗隐找上了他。
“殿下,临州传来消息,王式、郑畋、周宝等人愿意归顺朝廷。”
“想通了?还是在耍什么手段?”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刘继隆第一反应就是戒备,毕竟唐廷在这些唐臣心中地位还是很高的。
王式他们突然愿意归降,肯定是有所图谋。
“恐怕是听说殿下与朝廷和解,而朝廷迟迟未曾提及他们,故此有些着急。”
罗隐恭恭敬敬说着,同时补充道:“北司的杨公庆愿意出钱十万贯来赎买自己。”
“杨公庆?”刘继隆想起了他,不由神色一动,对罗隐询问道:
“汝以为,吾是否要招抚他们,释放杨公庆?”
罗隐闻言,心中不由得有些激动,但依旧佯装沉稳,小心谏言道:
“臣以为,王式、郑畋等人皆有大才,周宝虽然跋扈,但也可供殿下驱使。”
“杨公庆是北司神策军副使,臣听闻北司自西门季玄病故后,右神策军中尉高悬,想来不是齐元简等人没有安排,而是他们的安排,不能让左神策军和北司几个家族满意。”
“若是殿下能释放杨公庆,以杨公庆背后家族对北司的影响,他必然能坐上右神策军中尉。”
罗隐隐晦看了眼刘继隆,眼见刘继隆没有打断自己的意思,他壮着胆子继续说道:
“唐主多日不曾上朝,想必是身体出了些问题。”
“若是殿下信任,臣愿意带领杨公庆游览关中,说服他依仗殿下。”
让被俘的杨公庆放下间隙,依仗刘继隆,不得不说罗隐的想法很大胆。
“你有几成把握?”
刘继隆询问罗隐,而他则是胸有成竹道:“只要殿下愿意扶持杨公庆,臣最少有八成把握。”
“何解?”刘继隆好奇询问,罗隐便为他解释了起来。
晚唐背景下,北司中的许多家族实际上十分在意交好藩镇,必要时候引其为外援。
譬如杨玄阶、杨复恭、杨复光所代表的左神策军杨氏家族便与河中、河阳、忠武、宣武等镇交好,不少都将都受过他们家族恩惠。
杨公庆代表的右神策军杨氏家族虽然不如左杨,但也十分依仗藩镇。
不过右杨家族主要交好关中、西川藩镇,而今这些藩镇都被刘继隆灭了个干净,所以杨公庆也没有太多筹码。
所以只要刘继隆同意扶持杨公庆,杨公庆就能带着依仗返回洛阳。
凭借刘继隆帮持的这一背景,他坐上右神策军中尉位置,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毕竟一个刘继隆,几乎能顶得上河朔三镇或河淮诸镇了。
刘继隆听后,确实也想在北司中扶持个自己人,以免日后洛阳混乱,自己插不进手。
“此事便交给你办,不过吾只能给你半个月的时间,关东局势变化,需杨公庆提早返回洛阳。”
“是……”
眼见自己得到刘继隆准许,罗隐尽力按耐住心中激动,朝刘继作揖后退出汉王府。
在他离开后,刘继隆开始潜心处理政务,而罗隐离开汉王府后,当即便去寻找了高进达。
高进达得知刘继隆意思后,便立马令人释放王式等人,并派兵马护送他们从临州赶赴长安。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