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风烈烈起南洋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328节

  而且那些北河宦者和狱卒对他极为尊敬,黎贵惇在狱中还有单人间,饭菜一如在家时一样。”

  莫子布一点也不感到意外,挥了挥手就让郑锦水下去,郑锦水迟疑了一下,对莫子布说道:

  “王上,我观此人,不是那种铁骨铮铮之辈,至少不是方孝孺那种全家几十口被杀也不屈服的狠人。

  若是王上用他家人和学生的家人相挟,一定可以打动他。”

  “打动他?哼哼。”莫子布冷笑几声,对郑锦水挥了挥手,“不必了,解决人永远比解决问题容易,你还不懂,下去吧。”

  赶跑了这小子,莫子布陷入了沉思,黎贵惇目前还不能杀,因为目前他要重用的寒门还没有捏到手中。

  现在杀了黎贵惇,一定会把全北河都激怒,他们大概率更加不会合作,那自己就抓瞎了。

  “去,放出消息,就说本王在请黎贵惇商议大事,还有意纳黎贵惇的孙女为修容。

  黎贵惇的学生,除了承接他衣钵的裴辉壁,陈公烁以外,全部释放,但要严密监控,确保下次抓捕的时候,不至于找不到人。”

  莫子布把李全,霍然招来,做出了严密的安排。

  黎贵惇要杀,还要借着这个由头,大杀特杀,但不是现在,现在最重要的是完全掌握寒门和均田。

  暂时放下黎贵惇的事情后,莫子布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另一个方面。

  在最基本的行政建立起来,莫子布召集各处文官武将恳谈之后,他知道自己已经可以开始下一步的动作了,但必须要快。

  因为他现在只占领了北河的东京、山西、太原、京北、乂安、兴化、海阳、山南上下,清华内外等十一个镇。

  而安南的镇,大约只相当于大陆上的州,两个镇才能勉强有一个府的规模,所以地盘并不大,就是围绕着东京城的红河平原核心。

  其余西北边的高平、明顺二镇还在景兴王黎维祧手中。

  东北面的谅山镇,则在阮文惠拥立的王太子黎维谨手中。

  也就是说,整个红河平原的形胜之地,还是在别人手里面。

  特别是谅山镇,实在是太重要了,历来失去了谅山镇,东京就无险可守,随时有被长驱直入干翻的可能。

  这一切,都为清军干涉,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而莫子布要做的,就是赶在清军干涉之前,通过一系列快刀斩乱麻,把北河的人心控制到手中。

  六月初一,处理完大部分紧要事情的莫子布再次于东京城南祭祀了莫氏宗庙。

  并为当年死难的大明交趾布政使司文官武将建庙纪念,为他们上谥号,并敕封他们留在安南的后裔。

  其中最为特殊的人,就是莫邃。

  此人官居大明交趾布政使司右参政,对于大明收复安南,他居功至伟。

  带领千余交趾汉人,请求明朝直接统治交趾的是他。

  跟随英国公张辅剿灭陈朝后裔反抗,一直把人追到顺化附近斩首的是他。

  擒拿胡季犛之子胡汉苍以及胡汉苍之子,胡朝王太子胡芮的还是他。

  只可惜在永乐十年,巨寇侬文历占据谅山作乱,莫邃率领卫所军前去讨伐,大获全胜。

  但此战莫邃却在战场上不小心中了流矢,入肉虽深,不过当时并未有什么生命危险,可哪知这箭矢上抹了毒药,莫邃突然在夜间剧毒攻心,吐血而亡。

  这真是气数,此人当时在交趾,是士林领袖,又能领兵打仗,允文允武,他要是不意外战死,交趾的情况根本不会败坏的那么快。

  而明朝方面,并未认识到莫邃此人对交趾布政使司的重要性,他战死之后,连个谥号都没给,甚至连记录都不多。

  一直等到弘治年间,武英殿大学士,户部尚书邱濬撰写《平定交南录》时,才简简单单的记载了一笔‘时有土官莫邃领兵深入,中毒箭死。’

  说实话吧,大明朝有的时候,还是过于有些没心没肺了。

  而莫邃的事迹得到承认,还得等到莫登庸到了越南。

  他冒称莫挺之的子孙,建立莫朝之后,往上追封祖先,就把莫邃这真正的莫挺之子孙,也认为了祖先,或者说,莫登庸确实有可能是莫邃的后代。

  于是莫登庸追尊莫邃为裕祖,谥号‘肇福弘道积德皇帝’。

  呃,这么一看,莫登庸举国内附,似乎也很顺理成章,难怪他没多少心理负担。

  除了莫邃以外,交趾都指挥使陈封,顺化知府杜维忠,交趾布政使司参政梁汝,乂安知府琴彭,乂安卫指挥使琴烂,清化同知陶季容等还能找到后人的大明交趾布政使司文官武将子孙,都来到了此地。

  嗯,莫邃的后人也来了,其实在北河,莫氏的子孙还是不少的,毕竟是前朝王族。

  除了黄公质这样的直系后裔被迫改姓黄以外,还有许多莫氏的疏宗,得以继续以莫为姓。

  并且因为莫氏极为重视文教,这些疏宗还混的不错,有的还当过三四品的高官。

  这些人,对于莫子布打回北河,那简直是欣喜若狂啊!

  因为越南莫氏和粤西莫氏,本来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莫子布先祖莫仕平,还当过明时东关(京)的北城巡检。

  他们纷纷出来与莫子布联系,成为了莫子布可以放心依靠的一股势力。

  呃,历史上更炸裂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黎笋集团不做人,为了搞坚壁清野,他们残忍地把高平到谅山一带的越南百姓全部赶进森林,并烧毁他们的房屋,烧光他们的粮食。

  这些进入森林的百姓,连一天的口粮都没有,单是在高平就饿死了上万人,最后还是靠解放军的军粮活命。

  因此在战争中,高平的百姓主动支持解放军,解放军撤退时,越军想在高平打伏击,往往部队还没部署到位,就被高平百姓通知给了解放军。

  这其中,就有很多高平莫姓人。

  战后高平百姓还有一部分人怕被黎笋集团报复,选择以华侨身份进入了共和国生活。

  所以在安南,即使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仍然还拥有一定的基础。

  而莫子布在竖立起榜样后,立刻就准备在清军南下之前,先把内部清扫一遍了。

  他要让所有的安南人知道,只有跟着他莫子布归国,才会有未来。

  莫氏的研究资料,基本参考中山大学历史系牛军凯教授的越南莫氏与中国关系研究一文。不过由于史料缺失和模糊,牛教授有些方面也只能交叉验证和提出推测。

  而老虎不过是个写小说的,就比牛教授推测的更大胆一些,大体上没问题,但细节上肯定有出入,可能还不算太小。

第341章 察举 科举,谁才是同路人

  在下定决心要收拾黎贵惇这批人之后,莫子布在北河的第一批科举以极快的速度展开了。

  先进行的是针对高门的察举,能通过这个察举的,都是莫子布准备保留的高门。

  包括吴时仕父子的清威吴氏,陈韶昶为首的昔日交趾布政使司文官武将后裔,比如海阳陈氏,慈山梁氏,清池阮氏等。

  裴世达等郑氏府僚的高官,他们听从了郑森的命令前来为莫子布效力,也得到了宽宥。

  总体来说,莫子布在八十多家高门中保留了九家,而这份保留也是有前提的。

  在通过察举,把这些人授予高官之后,莫子布亲自举行宴会款待这些人,好言劝说他们道:

  “诸君都知道,黎氏乃是逆贼之后,黎利逆天而行,后人享国三百余年已是邀天之幸。

  郑氏无有王气,是以只能僭主,得北河富饶之乡二百年,子孙繁衍昌盛,足矣。

  但,此二姓皆是逆天而得人间富贵,遂只能治于上,而不能安抚于下,统税制贻笑大方,为肉食者不耻。

  诸君皆是国家栋梁,当知赋税对国家之意义,咱们这安南乱了几百年了,势必不能像黎氏,郑氏那样。”

  说着,莫子布伸出了右手三根手指头,在他们眼前晃了晃。

  “三千亩,这是我能接受的最高数,超过这个数目的都交上来,孤王命人调查过后,会分割给尔等同宗的寒门。

  你们这三千亩地,孤王特许都按下田收税,诸位要是同意的话,自此以后高官做得,立功之后,勋位也当不少给,传诸子孙。”

  这就是要断这些高门的根了,打破他们对土地的垄断,对农夫的人身控制,从此以后,高官厚禄有,但这人与财的两手,就没了。

  有几家心里还是有点不舒服,落差太大了,毕竟他们现在要失去的,可是几百年积存的家业。

  可是这些人还没敢出来置喙两句的时候,就看见一群身穿锦衣的人走了进来,好像也是来参加宴会的。

  这些高门一看,这是一票莫氏子弟,外加一些.嘶,是顺化高门的人,包括在北河有的影响力的陶维德,陈太理之子陈太兴等都来了。

  顿时,他们就不敢说话了,我莫大王确实需要他们稳一稳北河的形势,但也不是没有替代者。

  陈韶昶一看时候到了,立刻出来拜伏在地,“海阳陈氏秉承先之志,愿意交出三万一千亩族田予朝廷,做王上的忠臣。”

  “善,果然是忠臣之后!”莫子布大加赞赏,“爱卿深明大义,日后定然会有福报。”

  陈韶昶出来之后,那几家交趾布政使司文官武将后裔,也纷纷出来献出了族产。

  随后吴氏父子也出来了,他们虽然是高门,吴家还是传承了四五百年的史官家族,但并不算很有钱,他们只用交出不到五千亩,也没什么不乐意的。

  唯一舍不得是裴世达,他们家可是海阳第一大族,田产占了整个海阳镇荆门县的一半还多,足足有十九万亩土地,这下吐出来,可就遭了老罪了。

  但是裴世达心里很明白,他还能在这里,一是莫子布进北河后他很识趣,另一方面,就是顺州大战时,他向莫子布通风报信的功劳。

  “海阳裴氏,也愿意交出土地,只请大王看在裴氏子弟众多,分割之时,还请多多考虑他们。”

  “这自然不是问题!”莫子布满口答应了,只要这些高门交了土地,失去对下面百姓的人身控制权,那他们就还是可以用的。

  毕竟寒门子弟虽然有才的多,但大多还是缺少一些上层视野,用他们做知县、乡老什么的,让他们在底层发动土改也可以。

  但是不宜把他们一下提到国家最高层面,那就反而会变成拔苗助长害了他们。

  所以在国家层面,还是要让一部分可以放心的高门暂时顶一顶。

  高门察举过后,就是寒门的科举了。

  在以往的北郑科举中,哪怕是会试,你只要缴钱,哪怕大字不识一个都能来参考,虽然不能中式,但也会把这份为国取士的庄严搅乱。

  所以莫子布这次肯定不能这么整了,因此不但规格办的大,审核还非常严格,只有寒门士子能考,其余人一概不许。

  。。。。

  阮庄摸了摸后背的虚汗,为了节省钱买笔墨,他已经一天没吃饭,身体已经相当虚弱了。

  与他一起结伴的七八个寒门士子都差不多,这些人大多来自山西镇安朗县的下雷乡,都算是乡党,因此结伴而行。

  从山西镇到东京可不近,他们一路走来,好多人连鞋都走破了。

  当他们穿着破烂的长袍,裹满灰尘出现在东京西门的时候,真的不像是什么士子,更像是乞丐。

  ‘咕咚!’阮庄突然听到身边最要好的朋友陈辉林,传来剧烈的吞咽声。

  阮庄惊讶的回头,只见与他一样饿了一天多的陈辉林,目光痴痴的看着远处一个小棚子。

  阮庄也顺着视线看去,视线落在了一个飘扬着招牌的大棚子下面,棚子里坐着满满的人,他们都捧着一个大土陶碗唏哩呼噜的在吞咽。

  这是一碗最好的米粉,粉洁白如玉,炸好的鱼排白嫩中带着点金黄,河鲜被煮的通红,鱼露伴着鲜辣椒和柠檬与薄荷叶,再加一把花生碎,阮庄狠狠咽了一口口水,天下间就没有比这还好的美食了。

  陈辉林痴痴的走了过去,一天多没吃饭,已经让他脑子混沌成了一片,全身上下的细胞都在怒吼着要吃东西。

  阮庄比他好点,还残存了一点点的理智,就在陈辉林快走进这个棚子的时候,阮庄一把拉住了他。

首节 上一节 328/8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将北伐进行到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