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第126节
……
与此同时。
云南道巡察副使、性善论者、主张“孝弟(悌)慈”治国的罗汝芳也来到了京师。
在张居正封禁民间书院及讲学后,罗汝芳公开不从,宁愿不做官,也要讲学。
与王世贞相比,他倒是一个做实务的好官。
去云南后,整治昆明堤,疏浚滇池,兴修水利,赢得了百姓的一片赞扬之声。
但他为了自身的政见主张,也做过一些匪夷所思的尝试。
比如:他在任地方主官时,曾令诉讼的百姓,敛目观心以自省,算作赎罪,还将官印放在公堂上让胥吏自取使用。
他是个好人,但也是个滥好人;他是个好官,但有时也是个糊涂官。
他抵京后,迎接的乃是他的学生汤显祖,汤显祖曾受教于罗汝芳,对其甚是尊敬。
……
八月三十日,就在沈念疑惑着海瑞为何还没有抵京时。
又有两位名士来了,且还是结伴而来。
他们便是何心隐和李贽,前者还算是后者的半个老师。
这两个人在朝廷心中,那是有名的异端,反朝廷的主流。
何心隐原名为梁汝元。
之所以改名,是担心官府抓他。
当下的他,四处为家,一边跑,一边宣扬他的政治学术主张。
很多地方官都想找个理由,将他下大狱。
何心隐目空一切,甚是狂悖。
他的人生理想是:行大道,立大功,趋大同。
人伦有五,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他反对四个,只认最后一个,朋友有信。
他创建了一个名为“萃和堂”的家族工会,让梁氏族人在里面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受大明律约束,俨然就是自建了一个小朝廷。
美其名曰是建立了类似范仲淹范氏义庄那种义学,为朝廷排难解忧。
其实他就是想脱离朝廷而自治,实现自己理想中的治世梦。
至于李贽,更是被称为:异端之尤。
他除了赞同何心隐的主张外,还提出了圣凡无别的平等观,抨击当下的朝廷体制、文官秩序。
在他眼里,朝廷所有的秩序都是虚伪的。
他反对禁欲,认为私心就是人心,与一众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等,反道而行。
所持主张完全就是反朝廷。
他私德有瑕,公然在寺庙中招收女弟子,甚至与女弟子裸泳。
崇拜他者,认为他至真至纯;厌恶他者,认为他离经叛道,是个斯文败类。
当下的李贽,还是官身。
他听到百家议政之后,直接递交了一份辞呈,然后来到京师。
……
与此同时。
揉合道儒两家,主张将孔夫子从圣人之位上拉下来的官员管志道,主张以佛法教化天下苍生的佛家杭州云栖寺高僧云栖大师(云栖袾宏),弃儒修道的名道士陆西星等等,也都来到了京师。
僧人道士本不喜言政。
但天下的民间书院乃是刻印经书道书的主要场所,关闭天下民间书院,也使得他们传道讲法受到了严重影响。
……
八月最后一日的午后。
翰林院正门左侧的墙壁上,稀稀拉拉还挂着十余份书生们的议政之策。
在沈念让书生们用议政之策自荐为诣阙者后的第二日,墙壁的绳子上曾挂了一百多份议政之策。
沈念说到做到,不但一字一句阅读,而且还写了评论。
对一些如老鼠屎一般的议政之策,沈念的评语也非常毒辣。
比如:空洞无物,不知所云,如婴孩之梦中呓语;荒诞不经,无一字不是糟粕;颠三倒四,狗屁不通……
论骂人,沈念绝对是行家。
一些才力有限、只图虚名的读书人被骂后,只得灰溜溜地将自己的议政之策收了回去。
他们不敢与沈念对辩,不然沈念可能又要写出一篇《不如废物论》了。
……
当下的京师,俨然如茶馆里顶着壶盖冒烟的沸水。
书生士子们畅所欲言,无所禁忌。
从早上聊到晚上,所聊内容全是家国政事,百姓苦乐。
曾经那些在茶馆中只会聊歌伎、聊小曲的伪书生,根本就不敢张口,有的甚至不敢出门。
民间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着,绞尽脑汁地思索着。
朝廷自然也不会懈怠。
虽说民间学派五花百门,政治主张也都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官方正统。
几乎所有心学流派,都反对程朱理学,反对以四书五经为范本教化天下人。
而这些,正是朝廷官学的核心。
翰林院、六部六科、国子监、都察院等衙门被选中的议政官,全都在认真准备着,了解着各家学说,讨论着辩解之法。
虽然百家议政的目的是为了新政,为了让天下的读书人理解朝廷、支持朝廷。
而非输赢。
但若在百家议政中,某位官员被某个狂生说得哑口无言,那仕途可能就要戛然而止了。
百家议政的地方是午门。
到时有上千名书生士子围观,一旦丢人,那将无处遮掩。极有可能迅速传遍大明的两京十三省,甚至如史传到后世。
……
九月初一,午后。
就在沈念疑惑着海瑞为何还未曾抵京时,突然从吏部一名同僚那里得到消息。
海瑞两日前便已在吏部领取敕牒,当日便穿着官服去了都察院,预计会参与九月初三的常朝。
沈念没想到海瑞竟然到来的如此悄无声息。
依照海瑞在民间的影响力。
他来京师,夹道欢迎的百姓绝对会超过民间大儒王襞的规模。
但他细细一想,顿时明白了。
海瑞的行程,只有吏部才大概清楚,而吏部的官员胥吏们是不会告知百姓海瑞何时到来的。
因为,被百姓拥戴的海瑞,杀伤力实在太大。
在百姓眼里,海瑞是海青天;但在诸多官员眼里,海瑞是海怪物,是海阎王。
官员们都希望海瑞领命后,立即去巡察山西,在京师多待一日,大家都有可能被弹劾。
京师百官,惧海瑞如惧虎。
另外,海瑞定然是一身布衣,只身进京。
当下的京师,可能已没有多少人能记得他的相貌,故而才无消息传出。
沈念知晓海瑞已经抵京后,准备去拜访一下他,然后与他商量一下,能否参与百家议政。
海瑞是传统的士大夫官员。
他在程朱理学的教育环境下长大,恪守三纲五常,但为人处世又遵循心学的知行合一。
海瑞最崇拜的人,是太祖朱元璋。
他认为当下官员嫌弃俸禄太低,是因私欲太盛;他认为当下朝堂民间的一切丑恶错误,皆是因人们没能遵从圣人与祖宗的教训。
他很传统,但也支持张居正的考成法与一条鞭法。
不过他眼中的朝堂百官,没有一个可称为正人君子,包括张居正。
何心隐、李贽等人反对皇权专制,反对程朱理学,反对律法太严,是因朝廷虚伪者太多。
若他们碰上海瑞,绝对会被驳斥得哑口无言。
尤其是李贽。
他与海瑞俨然如一阴一阳两个反面,但他是月亮,而海瑞是耀眼夺目的烈日。
海瑞朝着众人面前一站,便是道德标准,便是大明律,便是三纲五常,便是大明的祖宗之法。
目前,沈念还未向内阁请求海瑞参与百家议政。
一方面是内阁不一定会同意,另一方面是他要先征求海瑞的意见。
内阁不同意,是因海瑞一旦张口,可能怼的不仅是异端,还有满朝的士大夫官员。
在海瑞的眼里,当世与朱元璋的洪武之治相差甚远,朝堂中,到处都是法令、祖制、道德的漏洞。
而沈念想先要征求海瑞的意见。
是因海瑞当下已是一位六十三岁的老人,身体情况如何还未可知,若身体不行,便不能将如此巨大的重担压在他的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