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第128节

  有他在,百家议政必然会更加激烈一些。

  “承蒙陛下不嫌老臣驽钝,臣必殚精竭力,以大局为重,不负陛下所托!”

  小万历满意地点了点头。

  一旁的张居正也微微点头,他想听到的就是海瑞“以大局为重”这五个字。

  小万历接着道:“众卿,百家议政在即,朕希望大家都能明白,朝廷举行百家议政的目的,不是让官学与民学针锋相对,不是争一个胜负输赢,而是让天下人了解朝廷强国富民的诚意与决心,探讨出更多新政之策。”

  “朕想看到的结果,是此番议政之后,会有更多的读书人支持朝廷新政,更专注于实务,更倾向于身体力行地为朝廷、为万民做事,而非空谈治国、讲学治国,使得大明天下异端泛滥!”

  ……

  “臣遵命!”百官齐齐拱手,声音震耳欲聋。

  御座的帘幕后。

  李太后望着小万历那有些单薄的背影,不由得露出满意的笑容。

  她突然意识到,一直听政问政,总是提前背词准备常朝的小皇帝,已拥有了向群臣发号施令的帝王气势。

  ……

  常朝之后。

  海瑞大步走向都察院,其步子甚快,两丈之内无一人。

  御史言官就是这样,清则无友,大多都是独来独往。

  这时,吏科给事中姚斌,小跑来到海瑞的面前。

  海瑞巡视山西,他也将全程陪同。

  “海佥院,下官是吏科给事中姚斌,近日也整理了许多关于山西晋官、晋商情况的文书,稍后能否与您商讨一下。”

  海瑞打量着姚斌道:“敢于弹劾当朝阁臣与刑部尚书且非风闻言事,好样的,午后便来找老夫吧!”

  “下官遵命!”姚斌重重拱手。

  这一刻,姚斌仰脸望天。

  突然觉得京师这几日一直都灰蒙蒙的天空是那么湛蓝剔透,白云如絮似雪。

  而他,精神充沛,斗志满满。

  ……

  翌日清晨。

  翰林院公布了百家议政的三百名诣阙者名单以及一千名旁听者名单。

  这两个名单皆是根据各个学说门派自荐后,翰林院依据议政之策的内容类别,遴选出来的。

  没有偏向或打压任何人。

  甚至给了所有有影响力的异端学说代表人物发言的机会。

  尽可能地让所有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文人士子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

  有不满诣阙者名单或旁听者名单者,可持自己的议政之策,前往翰林院申诉。

  朝廷这番“尊重所有学说,尊重所有人言论自由”的做法,获得了许多书生士子的赞颂。

  这在大明朝还从未发生过!

  民间的书生士子们也都知晓,这可能是唯一一次向朝廷表达不满或献言献策的机会。

  待百家议政结束后。

  朝廷还会不会接着封禁书院,会不会接着禁止生员言政,全看此次议政的结果。

  与此同时。

  朝廷的议政官们也都在准备各自的说辞。

  此时,最忙碌的不是议政官们。

  而是户部。

  因为议政官们都知晓要想将那些飘在云端的“国之良策”踩在地上,靠三寸不烂之舌不行,必须依靠翔实的数据与实例。

  这导致,户部一众官员忙得几乎都是日日通宵旦达。

  ……

  午后,翰林院。

  沈念拿着八月的起居注录走向翰林学士马自强的房间。

  刚走到门口,就听到马自强愤怒的声音从屋内传出。

  “不要向老夫讲理由,一盏茶之内,你们商量出一个结果,不然老夫将你们两个全弹劾了!”

  沈念探头一望。

  便看到马自强正朝着王锡爵与申时行发脾气。

  此刻的马自强,脸黑的就像锅底的灰,显然是非常愤怒。

  就在沈念准备稍后再来时,马自强看到了沈念。

  “子珩,你进来!”

  沈念无奈,只得快步进屋,然后朝着三人分别拱手行礼。

  这时。

  申时行眼前一亮,道:“马学士,要不令子珩任主持官吧?”

  “下官也觉得甚好!”王锡爵立即附和道。

  马自强果断摇头,道:“不行,你们两个可以不参与议政,但子珩必须参与。”

  随即,马自强看向面带疑惑的沈念。

  “子珩,张阁老命我今日定下百家议政主持官的人选,你觉得他们两个谁合适?你认为谁合适,老夫便用谁!”

  这一刻,沈念才明白原来三人在讨论百家议政主持官的人选。

  所谓主持官。

  类似朝廷举行祭祀时的赞礼官,主要任务是主导百家议政的进程,保障议政高效有序进行,且能迅速解决突发的意外情况。

  此职位,自然是从翰林院、国子监、都察院这些通晓朝政的衙门官员里选拔。

  并且对体力、心力要求较高。

  像马自强这种六十四岁的高龄官员,体力显然不能胜任。

  沈念想了想,觉得当下四十三岁的王锡爵与四十二岁的申时行皆适合担当此职。

  但他看二人似乎都不太情愿。

  王锡爵见沈念犹豫,胸膛一挺,开口道:“子珩,吾乃国子监祭酒,官学主官,理应参与议政,怎能担任主持官?”

  申时行抬起下巴,道:“国子监能代表官学,但不能代表新政,此次是议政而非论学,我已经准备好了议政之言,怎能去担任平衡双方的主持官?”

  二人都想议政,而不愿主持。

  “子珩,你选谁?”马自强问道。

  沈念想了想,道:“下官以为,申侍讲更合适。”

  “为何?”申时行瞪眼看向沈念,他乃沈念的直管上官,没想到沈念会选他。

  “主持官需要一个性格沉稳脾气好的官员,这点儿,申侍讲远远强于王祭酒。”

  听到此话。

  王锡爵笑着道:“听到没,连子珩都知你擅于和稀泥,至于议政,有张阁老、马学士、海佥院、还有我与子珩,不是缺你不行,你将准备的议政之言交给我是一样的。”

  沈念无奈一笑。

  王锡爵与他表达的意思一样,但“和稀泥”这个词却要难听多了。

  二人关系太好,故而说话总是很刻薄。

  沈念连忙补充道:“申侍讲,主持官虽不参与议政,但却能把控议政方向,令天下名士皆知您的公允无私。所有京朝官中,唯有您最适合担当此职!”

  听到沈念此话,申时行的脸色才变得好了一些。

  他见马自强正在瞪他,当即不再托大,拱手道:“马学士,下官愿意担任主持官。”

  听到此话,马自强的脸上顿时露出笑容。

  ……

  九月初六,距离重阳百家议政还剩下三日。

  京师内突然变得安静下来。

  酒楼茶肆、街头巷尾,都见不到读书人吐沫横飞的论辩场景。

  大家都认真了!

  诣阙者们在屋内完善着自己的言论,其他人则也都撰述议政之策,交给支持的诣阙者。

  绝大多数人。

  或盼着民间书院解禁,或盼着生员可以议政,或盼着自己的政治主张能被朝廷看中,或盼着大明天下能够变个模样。

  有癫狂的,有偏执的,有过于理想的,有过于消极的,有充满任侠之气的……

  但他们其实都是想为大明做些事情,完成自己治世济时的人生抱负。

  此次百家议政的目的。

  就是消除官学与民学的隔阂,取长补短,将天下读书人团结起来,让新政变成一场官民共治的改革运动。

第102章 重阳日百家议政,学术派碰上数据流

  九月九,重阳日。

  宜登高,晒秋,插茱萸,喝菊花酒。

首节 上一节 128/14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