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伴读万历,我爹张居正!

大明:伴读万历,我爹张居正! 第145节

  此时此刻,药圣眼中闪烁这求知的光芒,连珠炮般将自己积攒在内心的问题给抛了出来。

  张允修望着李时珍眼中灼灼的求知欲,喉头微微鼓动。

  这些跨越时代的知识体系,不单单是医学,还有生物学、免疫学、解剖学,一时半会还真是解释不清楚。

  这需要一个系统化的学习。

  所以,他索性决定不讲了,抬手示意说道。

  “百闻不如一见,东壁先生倒不如随我再去看看。”

  怀揣着疑窦,李时珍跟随张允修,进入到另外一个实验区域。

  推开重重的铁皮门,一股奇怪消毒水的气息铺面而来。

  此处,不论是案几还是窗台,都要更加洁净几分。

  李时珍仰头望着门楣上“微生物实验室”的牌匾,心中不免暗自揣测一番。

  想必这“微生物”,便是那“细虫论”的另外一番解释?

  研究人员送来防护服,李时珍在协助下笨拙地穿戴整齐。

  他扣上护目镜,这种感觉甚是新奇,本能感觉到,这也是抵御“细虫”侵扰的关键物件。

  走入到实验室之内,满眼都是架子上整齐排列的培养皿,还有不计其数由琉璃制作而成的器皿。

  李时珍暗自惊讶,这张允修还真是大手笔,如此之多的琉璃,即便是皇宫藏品也不过如此吧?

  可显然,这些琉璃器皿,并非是为了彰显富贵和奢华。

  “伯修啊~”

  却听张允修吩咐袁宗道说道。

  “你为东壁先生展示一下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繁殖的实验。”

  袁宗道一直跟在后头,静默无言。

  听到张允修的吩咐,他眼前顿时一亮,立马拱拱手说道。

  “师尊放心,包在学生身上。”

  言毕,袁宗道已然动作干脆利落地戴上手套,一阵分辨之后,旋即从架子上拈起一个小碟子,还给李时珍介绍说道。

  “东壁先生请看,此乃培养基。”

  李时珍瞳孔微缩,虽在《万历新报》上熟读以麦芽汁为底的培养皿配方,然此刻亲眼见得实物,还是觉得有些激动。

  他微微颔首说道:“还请袁研究员不吝赐教,为老夫详解其中玄妙。”

  袁宗道显然并不是第一次展示实验了,从点燃酒精灯,到从酵母菌菌种中挑选菌体,最后采用划线法

  这些操作之精细规范,给李时珍看得一愣一愣的,显然即便是他,在平日研制药物之中,也没有这等讲究。

  张允修站在一旁解释说道:“东壁先生不必奇怪,先前太医院诸多御医前来参与研究之时,便是这袁伯修教授他们的,于医术上袁伯修不算是出彩,然在研究方面,他却比我这个师尊还要专业些。”

  李时珍觉得张允修这小子有些炫耀的意味,按照从前的标准,这袁宗道都可以出诊行医了,在张允修这里,竟然说他不太出彩?

  偏偏袁伯修还是甘之如饴的样子,面罩下面露出一个憨厚的笑容。

  “师尊说术业有专攻,我之擅长在于研究,自然于医术上便差一些。”

  说话间,他将一个金属器物推到李时珍的面前。

  “东壁先生请看,此乃显微镜,你便闭上左眼,透过这方小孔凝眸观察,便可窥见这酵母菌之繁殖变化!”

  显微镜?

  李时珍紧紧皱起眉头,观察起眼前这个器物来。

  这器物造型奇巧,外表乃是黄铜所制,上下皆镶嵌两枚圆形镜片,晶莹剔透犹如秋水一般。

  早在南宋时期,便有“叆叇”的记录,也就是后世的眼镜。

  平日里李时珍也有用一副老花镜,对于这类镜片,自然是熟悉的。

  只不过,这般叠镜成器的物件,却是生平仅见。

  将两个镜片叠加一起,便能够看到那什么“微生物”么?

  李时珍还有些疑窦,他皱了皱眉头,询问说道。

  “这酵母菌,可是酒曲萃取而出之物?”

  张允修引经据典说道:“便是酒曲,《尚书说命下》有云:若作酒醴,尔惟曲蘖,想要酿出酒来,这酒曲自然是必不可少。

  世人皆知酒曲酿醪之妙,然东壁先生可想过,为何加入酒曲后,酒液便会渐渐变得醇香?”

  “这”李时珍一阵迟疑。

  自古以来,大家都知道这样做,可从来没有人去深入探究为什么这样做。

  张允修笑着说道:“东壁先生看看这显微镜下的酵母菌,或可发现里头藏着千万生灵,这心里头对现代医学,许是有不同的理解。”

  袁宗道见状,也在一旁劝告说道:“东壁先生,这酵母菌繁殖现象稍纵即逝,若错过此时,实验便要从头再来了。”

  实验室里头的条件终究还是有限,想要观测酵母菌的繁殖过程,必须维持的温度。

  袁宗道能够掌握温度,可却不能够实现恒温。

  李时珍深吸一口气,也有些焦急了,他看向那个闪着光亮的镜口,像是下定决心了一般。

  李时珍小心翼翼的样子,学习适才袁宗道的姿势,身体微微俯下,将右眼贴近冰凉的目镜。

  起初,眼前的景物陷入到黑暗,待到瞳孔适应光线,便见有一丝光亮。

  袁宗道站在一旁,协助其多次聚焦之后。

  终于,一个微观世界,在李时珍眼前豁然展开。

  却见画面里头,有无数个像是小水泡一样的物体,层层叠叠的聚拢在一起。

  起初,李时珍并不觉得有什么异常,可不会儿,他便惊讶的发现,这些小水泡是有生命的!

  他们犹如冬天抱团取暖的人一般,聚拢在一起,一点点地涌动。

  随后,惊人的变化悄然间发生。

  李时珍瞪大了眼睛,他亲眼所见,某一个小水泡顶端缓缓隆起,伸出了触角,这个触角缓缓变大。

  须臾之间,这触角与母体的链接骤然断裂。

  形成一个新的小水泡!

  这一幕,犹如一记重锤,狠狠撞击李时珍的心脏。

  他觉得自己的心脏在狂跳,整个人身子也越发僵硬。

  眼前这个微观世界的变化,彻底颠覆了他这十几年来行医的认知!

  李时珍身体激动得发抖,眼眶里头竟然有些温热!

  图看多了,这两天眼睛有点发炎,今天先六千吧~

第144章 杏林第一圣人?诏狱里的疯子!

  最早的显微镜发明在1590年,距离万历九年也不过是九年后的事情。

  然而,这种由荷兰眼镜工匠制作的“跳蚤镜”,能够放大倍率不过三到九倍。

  一直到将近一百年后,列文虎克才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一台显微镜。

  张允修这个版本的显微镜,便是参照列文·虎克的工艺制作而成。

  琉璃还是个稀罕物件,想要研制出显微镜,不单单需要人力,还需要充裕的资金。

  好在,这两个方面张允修都不缺。

  京师最不缺的就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他张允修最不缺的就是银钱。

  当然,为了提前一百年,让显微镜出世,张允修可没少为难京城的工匠。

  这不足一厘米的小透镜,可不是一般工艺能够磨制出来的。

  这版本的显微镜,能够放大将近三百倍左右,虽能看到酵母菌的变化,可还是有那么一些勉强。

  若是再比酵母菌小的细菌,那就更难以看清了。

  不过,通过观察酵母菌的繁殖变化,便已经能够极大程度去证明,微世界的存在了。

  此时此刻,李时珍完全处于懵逼的状态,他生怕将器材毁坏了,轻轻将那显微镜扶好,整个人忍不住一步又一步的往后退。

  嘴唇翕动,雪白的胡须上下抖动起来,言语间不由得有些激动。

  他想起无数次反复试药的经历,甚至不惜以自己身体损害为代价,也要试验出药方是否可行。

  然而却总是不得其要领,有些药方时而有效,时而无效,让李时珍头疼不已。

  他又想到,大蒜素等药物之所以能够奏效,无非是杀灭了某些诸如酵母菌一般的微生物吧?

  所以,自己从前研究的医道走了一条弯路,才会久久不得其法!

  这样看起来,那些古籍里头诸多的理论,皆是错漏百出!

  千百年来,医学之道为何毫无精进?

  今人何为只能抱着古籍,去费尽心机寻找前人留下的遗篇?

  非是今人不及古人,而是从根子上,医道便走向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从前,李时珍看《万历新报》还有些侥幸,可此时此刻,事实摆在眼前,他的心彻彻底底地震撼了。

  “大千世界.巨细皆备道法以显微之道窥微观以四气五味调人身小宇宙.以显微真形察天地大经络!”

  “哈哈哈哈哈哈!”

  李时珍不断后退,发出一阵疯狂的大笑,眼睛里头布满了血丝,紧紧盯着那显微镜,癫狂的话语脱口而出。

  “世间竟还有这微生物存在!老夫遍揽医书古籍几十载,走过大江南北,妄自读了这么多书,竟毫不知情!

  不破肉眼樊笼,安能见天地至理!

  若早能够知道有此微生物,老夫何以多年郁郁不得其法!”

  实际上,对于这类惊奇的反应,张允修早已是见怪不怪了。

首节 上一节 145/32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