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伴读万历,我爹张居正!

大明:伴读万历,我爹张居正! 第179节

  “有一潞王足矣,你便看着吧,皇帝必然会答应的,咱们给出的油水可比张士元那小子还多。

  你自以为皇帝与张士元交好,可自古以来,可少有皇帝是讲究情谊的主儿。

  皇帝终究是皇帝,乃是天下共主,龙有逆鳞触碰不得,而这天下权柄便是逆鳞!

  昔日世宗嘉靖皇帝,于朝堂便讲究个一碗水端平,今上愿效仿其祖父,自然也深谙此道。”

  “嘿~”

  李明性嗤笑一声说道。

  “只要是皇帝,便不可能不同意这报纸,此乃帝王心术也!”

  他这番话一出,王登库最后一点疑虑都消除了,他不免神情激动地说道。

  “那张士元,凭着这《万历新报》,可是赚取了不少银子,也是自他这报纸以来,朝廷少了诸多于小报的管制,此大有可为也!”

  凡事有利有弊,张士元着力推广《万历新报》,就不可避免的,会使得其余报纸泛滥。

  “应有之义也。”

  李明性意外的,今日也露出了一丝笑容,他抚着胡须,看向王登库说道。

  “范掌柜这头可安排妥当了,你王登库这里,可不能够掉链子!”

  “李老可瞧好了吧!”

  王登库精神奕奕的模样。

  “我等已然筹备纹银数十万两,誓要将那西山藕煤通通吃下!”

  论及朝堂权谋与人心揣度,李明性、范永斗堪称个中翘楚;然若比拼商贾手段,王登库却是当仁不让的行家。

  他压低了声音说道。

  “那张士元妄图以贱卖抛售藕煤,断我等财路,进而再鲸吞下整个京城煤业?

  依我之拙见,倒不是将计就计,他能够出多少藕煤,我等便吃下多少!

  煤都在我等手上,这价目还不是任意掌握?”

  晋商对于这些商业伎俩,可谓是轻车熟路。

  便连范永斗也说道:“那藕煤比最好的煤块还要耐烧不少,张士元这个败家子,竟卖区区二十文!

  待到他花光了西山工坊的银两,又逢矿井渗水难以为继,我看他还能有百万银两来与我等周旋?”

  “即便是百万银两!我等亦是奉陪到底。”

  李明性以拐杖敲了敲地板,他目光里头越发深邃起来。

  “要有备无患,这些上好的藕煤乃是不愁卖的,即便是卖去关外,也能赚来一大笔银子。

  此战我等定没有输的道理!”

  瑞锦丝行。

  纺织工坊。

  “咯吱咯吱”地声音不绝于耳。

  在不大的院落之内,搭建起一个简易临时木棚。

  三四十名女工分别端坐在织机面前,木制框架在机械的转动下,发出一阵又一阵犹如老牛一般的低沉声音。

  在“飞梭”的往复穿梭之中,纬线交织时常迸发出脆响。

  女工们熟练摇动机器上的手柄,控制着纱线的纺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棉絮味道。

  张允修脸上带着口罩,一路走一路看,显然对于这机器还算是满意。

  瑞锦丝行掌柜赵睿,他拖着肥胖的身躯时刻跟随,没走几步已然是满头大汗,不由得用衣袖擦了擦,对着张允修介绍。

  “同知大人,从前交予小人的图纸,小人一点儿也不敢怠慢,不过请恕小人愚钝,一月余以来,却只是造出个雏形,若想要复现大人图纸之上的神妙,恐怕还需要一些时日。”

  张允修细细打量一台空出来的纺织机,不由得说道。

  “依靠这纺织机,能提增几成工效?”

  赵睿想了想回答说道。

  “回大人的话,原先北直隶招收的熟练纺纱女工,一日也不过能够纺出一两斤纱线。

  这还没法招到足够的人,可谓是有价无市。

  如今有了这纺织机后,普通女工几日学习后,一日便可纺织出十几斤。

  这一来一去省下的本钱,还有多赚的银子,简直是不计其数!”

  说到这里的时候,赵睿都有些激动了。

  他是个老实人,便从一开始的报纸,到现在的纺织机。

  就是认个死理,跟着眼前这个大人准是没错。

  赵睿露出憨厚一笑:“仰赖同知大人的福德,想来再过半月时间,这纺织机应该能够改进投产了。”

  身为一名商贾,他可太知道这东西的意义所在,完全不亚于藕煤的影响!甚至还有过之无不及,同时也将给更多的女工带去生计!

  “不忙事。”

  张允修摸着那略显粗糙,却已然摸得要领的纺织机,显然有另外的打算,他询问说道。

  “这纺织机是哪个工匠制作的?”

  说起来,这赵睿手底下的工匠还真是厉害,从防护面罩到纺织机,几乎都是从他这头研制出来的。

  赵睿愣了一下,如实回答说道。

  “回大人,小人寻遍京城内外,还有北直隶诸地,寻访了几十名名工匠.”

  张允修却懒得废话的样子,他眯起眼睛说道。

  “你将那工匠寻来,本官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交代!”

  想要解决西山矿井渗水危机,张允修早有打算,不过这项技术定然要寻个靠谱的且技艺高超的工匠!

第168章 明朝火器大师赵士桢!

  瑞锦丝行大堂。

  一名身穿布衣,棱角分明的青年人缓缓踏入,他抬眼望向端坐大堂上的张允修,那一身锦衣卫官服还有绣春刀,异常扎眼。

  又看了一眼,坐在手下位置的赵睿,后者朝着他挤眉弄眼,很是紧张的模样。

  青年人暗自叹了一口气,咬了咬牙,恭恭敬敬朝着张允修行礼说道。

  “下官赵士桢拜见大人!”

  “噗——”

  一听到这个名字,原本准备喝茶的张允修,险些将茶水喷了出去,不可思议地看向对方说道。

  “赵常吉?赵士桢?”

  赵士桢心道不妙,可还是回答说道。

  “回禀上官,下官正是鸿胪寺主簿赵士桢~”

  张允修扭头看向赵睿,后者颇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大人不记得么?常吉乃是我族内堂弟,说来我自北直隶、南直隶四处搜寻工匠,所能找到的工匠,不是纸上谈兵,便是大字不识。

  无意中寻到常吉,他于工匠技艺上颇有些研究,还研制过火器,便想着让他来试试。

  先前那防护面罩,还有这纺织机,皆是出自常吉之手。”

  说这话的时候,赵睿也有些心虚,不由得拿起手帕,擦了擦头上的汗水。

  张允修紧紧皱起眉头,终于是想起来,先前制造面罩之时,确实有听赵睿提到此人。

  不过从前,赵睿说的都是对方的字“赵常吉”。

  以至于张允修一时半会儿没有注意。

  今日听对方自称为赵士桢,这才想起此人。

  至于张允修为什么反应这么大。

  说起来,赵士桢于历史上也算是个鼎鼎有名的人物。

  他出身官宦世家,早年乃是太学生,自小便博学多才,甚至因为书法造诣“骨腾肉飞,声施当世”,为世人所追捧。

  因为这一手书法,被万历皇帝召入宫中,担任上鸿胪寺主簿。

  当然,赵士桢最为出名的,并非是他这一手书法,而是后来他对于明朝火器发展的贡献。

  赵士桢虽为一介书生,却在火器研制方面颇有心得。

  历史上到了万历二十五年,他便给皇帝呈上了一份《用兵八害》条陈。

  其中描述了诸如“迅雷铳”“火箭溜”“鹰扬炮”等一干火器。

  他改良的一干技术,诸如鲁密铳增加到三四百步的射程,迅雷铳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发射多枚子弹,还有掣电铳的后装子铳式设计。

  等等一干发明,与当时西方诸国的火器水平相比,甚至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所以说,并非是中国人不重视火器,从宋朝发现火药伊始,再到元、明朝火器技术一直都在发展。

  可为什么到了明以后,这火器以及各项科学技术,便就此停滞不前,是否与后头那个朝代有关,就耐人寻味了。

  念及于此,张允修对赵士桢印象也还算是不错。

  可显然,这兄弟二人之所以会这么紧张,还是因为有一件旧事。

  想了想,张允修笑着说道。

  “坐下吧~”

  赵士桢如蒙大赦一般,他再行一礼,随后才在下手位置坐下,屁股也仅仅只敢坐一半。

  可接下来这句话,却令他冷汗直冒。

  张允修说道:“赵主簿在鸿胪寺任职多久了?”

  赵士桢吓了一跳,脸上露出苦涩的表情,拱拱手说道。

首节 上一节 179/32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