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伴读万历,我爹张居正! 第212节
这是个很简单的故事,可张居正却还是从中体会到,“供需关系”的再度复现。
对于他来说,理论不难理解,可缺的就是将陌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实例。
看到商贾们神采奕奕的模样,还有那杨天成求知的样子。
张居正心里不由得有些感慨。
“重农抑商”非朱元璋首创。
自秦国商鞅变法以来,便已经是历代王朝所推行的准则,千百年来从未变过。
秦始皇甚至将“商人”“赘婿”“刑徒”,皆列为“七科谪”之一,征发他们戍守边疆或服劳役。
可以说,这将近两千年以来,商人的地位都是低贱了
今日,张居正从幼子张允修的经历和理论,还有所见所闻之中,却看到了一些不同。
商贾也可不“贱”,朝廷不必一言利便谈虎色变。
这“货殖之道”,也可是救国之道!
紧接着,张允修又通过这“阿居”的破产,讲到了借贷关系。
桃源岛的经济蓬勃发展,通过一个小小的捕鱼,便使得手工业、商业、运输业等多个行业共同发展起来。
渔民们眼见一个行当赚钱,便蜂拥而至,以此盲目跟风,产生了“羊群效应”。
在张居正看来,这就是一种破坏供需关系的表现。
还有这“阿居”经商扩大生意,也非是越多越好,到达一定限度之后,赚得钱便会越来越少。
张允修称之为“边际效应”。
可在张居正看来,这同样要回归到“供需关系”的范畴。
甚至张居正敏锐感觉到,这所谓“边际效应”,也与西山跟晋商的商斗有些关系。
后续,这“阿居”不急着扩张,而是开了间渔行,专门教授渔民如何根据时节、行情调整捕捞量。
随着岛上渔货质量越来越高,渐渐远销到各个岛屿之上,这就又回到了“规模效应”。
不单单是张居正,在学堂里头的商贾们,也听得是如痴如醉。
那王世顺一番感慨说道:“张同知所讲述之话本,小人听来时常想到自己啊~却不想小人平日里经营无心之举,竟也有这么多门道,不由得令人唏嘘。”
“醍醐灌顶!醍醐灌顶呐!”
有一名商贾高声喊着,可旁边同伴询问他,到底“醍醐”了什么东西,却一句也答不上来。
对于这样的效果,张允修还是十分满意的,毕竟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
新学科的建立,新理念的普及,必然需要一个缓慢接受的过程。
他目光投向杨天成,意味深长地说道。
“你可有什么感悟?”
杨天成放下笔,桌上的稿本已然是记录得密密麻麻,他想了想说道。
“学生想了许多,想来先生用心良苦,这小岛经济正如缩小版的大明一般。
大明立国二百余年,所涉及之问题已然繁复,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对于商人太过于限制,且对于经济之道太过于漠视。
若朝廷能如桃源岛一般,实事求是重视经济发展,想来我大明之困,便能解也。”
听闻此言,张允修顿时吓了一跳,恨不得捂住对方的臭嘴,板着脸说道。
“不可胡言,桃源岛便是桃源岛,大明便是大明,你想要害为师不成!”
映射朝政乃可是大罪,张允修现在越发小心谨慎,至少在外人面前是如此。
杨天成缩了缩脖子,连忙点头说道。
“张同知恕罪,学生一时失言。”
结束了这个小插曲之后,张允修便背着手朝众人说道。
“今日讲演便到此,尔等皆回去吧,我所给予的《张士元国富论》小册子,回去要好生温习,今后我自当检查。”
“谢张同知~”
王世顺已然是佩服之至,正想着拱手告辞,可一听到竟然还要检查课业,顿时每个人脸上都愁眉苦脸起来。
这张士元就是喜欢折腾人呐~
可他们也不敢说什么,纷纷揣着小册子,各怀心事的离开了学堂。
张允修专门看向杨天成说道:“小子,今后也别回医馆了,你就呆在培文书院吧,正巧我们缺先生,你一边跟我学经济学,一边再学学化学生物,再时常给孩童们教授蒙学和药材。”
杨天成不知道化学生物是什么,他只知道,自己对于经济学很是喜爱,当即用力点头说道。
“谨听师祖教诲~”
这一句师祖,给张允修整不会了,他这才想起来,自己收了杨济时为徒弟,这杨天成岂不是徒孙?
这一番下来,辈分实在是有些乱了。
又勉励杨天成一番,张允修这才将其放走。
等到学堂里变得空无一人,张允修才眯起眼前,将眼神瞟向一个角落,笑着说道。
“爹爹还要躲多久?”
第194章 父子论古今兴替!忠心救不了大明!
学堂外头,张居正还端着迟迟不肯进来。
这会儿张允修一叫,才慢悠悠走了出来,他背着手,脸上一副审视姿态说道。
“士元,这学堂倒是办得不错。”
“爹爹倒是干起了听墙角的勾当。”张允修悠悠然说道。
张居正老脸一红说道:“为父刚到没一会儿。”
张允修倒也不拆穿,看着进来的老爹和四哥,不由得笑着说道。
“爹爹既来了这培文书院,可是要来听一听课?”
先前,他便从大哥张敬修那里听说了,自己这位老爹,可是对于经济学很感兴趣。
这正中张允修的下怀,与其自己上杆子去“推销”,倒不如等着对方自己来寻求答案。
“听课?”
张居正愣了一下,说起来他与幼子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了。
他眯起锐利的眼眸。
“想当老夫的先生,可并非嘴上说得那般轻巧”
张允修则是很自信地说道:“悉数大明千万鸿儒,爹爹心中想要的答案,除了我,还有谁能够勘破?”
“好个不知天高地厚!!”
张居正气极反笑,可言语间却有种本该如此的感觉。
幼子若是不狂,便不是他了。
“且容我问你。”
张居正心中早有无限疑问,负手而立在学堂中,凝眸望向张允修说道。
“尔教授商贾货殖之道,大张旗鼓教授你那‘经济学’之术,这便是你那颠覆天下的法子?”
这话一出,空气中顿时剑拔弩张起来。
自从西山工坊崛起,晋商们在藕煤生意上折戟沉沙,张居正便敏锐察觉到,这小子不单单是在行商,更是在借商行“布道”之事!
这就让张居正不由得联想到,此前幼子口出狂言,妄图废除皇帝的设想。
现在他是风声鹤唳,眼见张允修什么动作,都像是什么阴谋诡计了。
可张允修则是笑着摇摇头:“非也,此乃我匡扶天下之道也。”
“匡扶天下?”张居正嗤笑说道。“以货殖商贾之道么?”
张允修则是强调说道:“是经济学!”
他一脸疑惑反问。
“爹爹既然来了西山,必然是带着这份期望来的,难道不是希望我这经济学,能解决眼下大明朝之困?”
“无非是锦上添花罢。”
张居正撇过头去,似佯装不在意的样子,说道。
“自万历新政施行以来,朝堂整肃吏治,清丈田亩,以一条鞭法施行天下,国库岁入节节攀升。
你这经济学,有新奇之处,可要说力挽狂澜匡扶天下,未免将朝堂诸公看得太轻了一些。”
见老爹固执的模样,张允修语气越发犀利地说道。
“爹爹何必揣着明白装糊涂,你熟读二十四史,岂不知王朝兴替的铁律。
不提上古时期,怪力乱神之夏商周。
自秦以降,近两千年间,真正称得上中兴的朝代,又有几个?”
张居正紧紧蹙眉,在他看来,幼子这番话,无疑就是在否定“万历新政”的根基。
换一句话来说,张允修无异于指着鼻子对他说。
老登不要再做无用功了,万历中兴不过是个虚妄,你想为大明朝续命的想法,也是个空中楼阁。
长此以往,以之为宏愿的张居正,自然不会服气。
他冷哼一声说道:“如何没有?昔日西汉昭宣二帝,整顿吏治,轻徭薄赋,成就‘孝宣之治’,岂不是中兴典范?”
“西汉不过二百年便而覆灭。”
张允修简单明了的一句,直插要害。
张居正吹胡子瞪眼地说道:“二百年又如何?光武帝刘秀中兴再造大汉,为万世所传颂!”
“无非是改朝换代的另一说法。”
上一篇: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