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伴读万历,我爹张居正!

大明:伴读万历,我爹张居正! 第211节

  当然,徽商们心里头明白的很,这乃是个“投名状”,若无此对方绝迹是不会带他们赚银子的。

  以张允修赚银子的手段来说,现在让他们当孙子都愿意了。

  况且,人家有权有势,还不是被其任意拿捏?

  好在张允修性子不坏,唯有一个缺点,就老是要搞些奇怪的东西。

  诸如今日,张允修便非要将会馆里大小徽商拉来,给所有人讲什么经济学原理。

  王世顺等人读过几年书,可对于这从未听过的抽象理论,哪里能够明白?

  做生意还要读书?简直是闻所未闻!

  “在自由市场环境下,个体会被一种‘看不见的手’引导.”

  台上的张允修讲课,嘴巴上下一张一合。

  可台下的王世顺等人,却是眼神迷离,可没有人敢睡去。

  因为张同知,他是真会打人。

  学堂内,王世顺不免注意到一名年轻人,他扭头看去。

  那身穿白衣的年轻人,目光炯炯的模样,将张允修的理论听得津津有味,甚至时不时还举手提问。

  据说乃是仁民医馆御医杨济时的长子?

  杨天成?

  王世顺想起这个名字,不由得腹诽一二。

  这杨家公子,放着老爹的医术衣钵不好好继承,来这西山学什么经济学原理?

  实在是不知所谓啊!

  他摇了摇头,觉得这个年轻人算是废了。

  此时此刻,张允修站在讲台上,他看出底下徽商们犹如智障一般的眼神,心中不由得有些叹息。

  国富论对于这个时代的商贾,终究是太超前了一点,更不要说后续的经济学原理了。

  你怎么能期望一群成天不是花天酒地,便是囤货居奇的商人,可以安心去学习经济学?

  他目光投向了那杨天成,令人意外的是,这小子医术不咋样,在经济学上面倒是颇有天赋。

  看起来能够大加培养。

  念及于此,张允修便也随之降低些难度,笑着看向众人说道。

  “看来诸位还是不怎么明白,既然如此,我便为各位讲个故事。”

  说罢,他便转头在黑板上板书几个大字。

  “小岛经济学。”

  张允修拍了拍手上的白灰。

  “这是个关于经济学的小故事,话说在我大明朝东南海域,有一与世隔绝之桃源岛。

  岛民们生活朴实勤劳,过着极为简单的生活,主要以捕鱼为生”

  此时此刻,张居正与张简修二人,已然到达了书院外,张居正眯起眼睛朝着里头望着,看到黑板上“小岛经济学”的字样,不免有些疑惑。

  “这又是什么理论?”

  张简修愣了愣:“孩儿也不知,士元脑袋里头可谓是浩如烟海,时不时便会出些新东西,这理论孩儿也没听过。”

  说完这些,他踏步正欲上去敲门,却被张居正给拦住了。

  张居正摆摆手说道:“不妨事,我们先听听。”

  张简修有些无语,老爹这是什么坏毛病?怎么喜欢听人墙角啊?

  可他也不敢忤逆,只能乖乖在旁边陪着。

  张居正微微靠着窗子,一边窥视着张允修的动作,一边听起了里头讲课的内容。

  “岛民们捕鱼并非易事,常常辛苦一天,却只能勉强捕获几只鱼,大家都是饥一顿饱一顿.”

  “然而有一日,有个名叫阿正的年轻渔民,研究了一番捕鱼要领,用藤条编制了个捕鱼工具,将其命名为渔篓.”

第193章 张士元开课“小岛经济学”

  “臭小子!”

  一听到那“阿正”的名字,张居正便反应过来了,这臭小子编排指代自己!

  简直是越发无法无天!

  可他没来得及发火,就为张允修讲的内容所吸引了。

  故事很简单明了,这种通俗易懂的小故事,甚至有点像专门给孩童讲的。

  从前,张居正对于这种“童戏言”,实在是提不起什么兴趣。

  可今日却是不同了,原本十分抽象难懂的“经济学”“货殖”之道,在张允修的演绎之下,竟然栩栩如生起来。

  话说故事里,这名叫做“阿正”的渔民,凭着自己的鱼篓,抓到了比其他渔民更多的鱼。

  见到他这般,渔民们纷纷惊叹,并请求阿正传授这鱼篓的制作办法。

  阿正便定下一个规则,他教授给渔民制作鱼篓的方法,渔民们每捕到十条鱼,便分给阿正一条。

  却听张允修继续讲述说道。

  “至此之后,阿正便不需要再出海捕鱼了,他靠着族人们支付的‘渔税’,也能够过上不错的生活。

  甚至于他还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进鱼篓,让捕鱼效率更高.”

  张允修并没有明言,可张居正很快便想到。

  这所谓的“渔税”,实际上跟“地租”“田赋”很是相似。

  这故事,似乎有些门道?

  可又显得太过简单,以至于张居正迫切想要知道后续的故事。

  “随着时间推移,桃源岛人口增多,鱼的需求也越发增大,便有一些人开始尝试其他营生,木匠、采药人、厨子便应运而生

  为了能够更好进行交换,贝壳便当成了‘一般等价物’,也就是我们时常说的‘银子’.”

  听到这个解释,便连王世顺眼前也顿时一亮,

  他脑袋里头,时常有些“银子”概念的念头,可总是无法表述出来。

  经过张允修这一解释,顿时明白,这所谓的“银子”代表财富,也仅仅不过是“一般等价物”而已。

  银子若是失去了它所代表的价值,那便是一文不值。

  就如同身处沙漠之中一般,就算拥有家财万贯,可那又如何?倒不如一葫芦救命的泉水。

  一瞬间,王世顺觉得自己的脑袋有些发痒,好像抓到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却又好像什么也没抓到一般。

  比起坐在里头的商贾,站在外头的张简修,却有些不太明白的样子。

  “贝壳也能为货币,实在是闻所未闻,士元从何编出这个故事?”

  先前被四子嘲弄,这会儿张居正可算是找回场子,他捋须训斥说道。

  “你这泼才,平日里让你好生读书,却是不听,这会儿来这叨唠。”

  说完张居正便开始摇头晃脑地教导。

  “《史记》有言‘又古者货贝宝龟,食货志有十朋五贝,皆用为货’。

  上古时期乃是古人未发掘金银,便乃以贝子为货币,这你都不懂?”

  张简修则是挠挠头说道:“听个故事,倒还要引经据典了?”

  可张居正不愿搭理,继续将目光投向了堂内。

  为了能够让商贾们了解经济学,张允修将后世畅销书《小岛经济学》都拉了出来。

  相比《国富论》《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显然浅显许多。

  张允修进行一些改编,将诸多后世的经济理论,都掺杂了进去。

  “随着技术和财富的不断积累,阿正开始雇佣了一个船队,让几十个渔民帮助他做事情这些人有些出海捕鱼,有些则是协助他进行鱼篓研发。

  分工协作的不断推进,阿正人多船多,本钱越大,赚到的银子自然也就越多了。

  这便叫做规模效应。”

  坐在前排的杨天成,他紧紧皱起眉头,似乎想要将张允修所讲的所有内容,全部塞入到自己脑海之中。

  他举手询问说道:“先生,学生有一问,这规模效应看起来仅仅是随着规模增大而收益增多,可西山工坊却不能就这么简单解释,这其中有什么区别呢?”

  张允修很是欣赏地看了一眼对方,回答说道。

  “定理是定理,实际是实际,实际是定理的抽象化演变,自然不能生搬硬套。

  我们西山有规模效应,正是因为有西山这么大的体量,才可能吃下整个京城市场。

  可也有规模效应的细化,诸如生产规模提升后,经过内部成本低优化,产品成本下降,西山藕煤自然便可售价更低”

  面对杨天成的问题,张允修回答的显然更加有深度一些。

  这让外头的张居正起了心思,看着学堂里头,那些目光炯炯的商贾,还有满是求知眼神的杨天成。

  他突然想起一句话——“有教无类”。

  《论语》有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让天下人都能读书学礼,正是诸多儒生毕生之理想。

  此时此刻,一切似乎就此具象化了。

  张居正不愿去破坏这样的场景,而是再将注意力,落在这“小岛经济学”之上。

  “随着贸易的发展,商贾便随之出现了,他们从一处小岛低价购买物品,再以高价卖出,从中获取差价.

  有个叫做阿居的商贾,以桃源岛之木材丰富低廉,售卖到临岛赚取差价。

  然而贸易非是一帆风顺,邻岛遭遇了风灾袭击,岛民生活陷入困境,根本没有多余钱财购买阿居之木材。

  阿居自然是亏得血本无归.”

首节 上一节 211/32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