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伴读万历,我爹张居正! 第229节
依靠这一来一回之间,便可从中牟取暴利!”
张居正也开始使用经济学分析形势,可越分析,却便是越气愤。
“然此非根本问题,江南豪绅气焰嚣张跋扈,不仅对朝廷政令敷衍塞责,还妄图纠集江南大小官员,与朝廷分庭抗礼!”
他脸上怒色愈浓厚,想到了洪武朝南北榜事件,彼时南直隶便已公然与朝廷作对,更遑论而今。
“江南豪绅笃定朝廷耗不起,终会为大局与其妥协,若真遂了他们的意,江南还是大明之江南么?那‘量弓案’也会不了了之,推行一条鞭法,恐怕也是难上加难!”
这番话,可谓是将江南士族的想法给看透了。
张允修不由得有些感慨,老爹那一句“需盛供寡,利趋商贩”,似乎出自《史记货殖列传》。
正好套用到经济学上,也倒是十分贴切。
看起来,老爹对于供需关系的了解,已然是越发深刻起来。
而自己宣扬经济学,也不过月余而已,足可见其学习能力。
张允修不由得感受到压力,若不是多出几百年的见识,他还真没法跟古人掰手腕。
念及于此,他自信满满地开口。
“在孩儿看来,江南豪绅所用不过雕虫小技,商贾们承平日久,往日赚银子,只需欺压小民,打点上下关系即可。
我今便让他们瞧瞧,什么叫做朴实无华的商战。”
张居正皱眉:“供需关系不奏效,你如何能够行事?”
“天下又非是只有江南产棉产蚕丝?”张允修抱臂说道,“河间、真定一带也有‘种桑养蚕’,山东兖州、东昌府鲁棉、丝绸也同样冠绝天下,还有河南开封、归德府收花之利同倍于种谷。
我大明富有四海,岂能为一地所困?”
“却又是在胡言乱语。”张居正无奈叹息,“你将各地棉花、蚕丝运往江南诸地,同样无法解江南之困,反倒是适得其反。”
他又是一番基于经济学的分析。
“供应增大后,市面上棉花、蚕丝价目必然下跌,可降价之后,豪绅们又会将成本转嫁到工人身上,再压下工价,你如何处置?”
终究是缺乏经验,面对新兴的商品经济,一如张居正这般的大明执政者,实在是有些陌生。
江南参与手工业者极多,这些人都需要谋求生计,他们没有农田桑田,能够糊口,全仰赖士绅豪强所开设之工坊。
从前尚且能相安无事,可一到灾年之后,江南诸多蚕农失了土地,也需一份工作。
市面上需要工作的工人增多,豪绅们便趁机压价,甚至为了“恶心”张居正,还宁愿故意亏损一些,也不用受灾百姓。
朝廷或许能够赈灾,若想恢复生产,若想要保境安民,就必须要与豪绅们妥协。
要知道,海外的倭寇还在虎视眈眈呢!
“豪绅?工坊?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张允修神态自若。
又见对方神神叨叨的样子,张居正失了耐心:“你又在胡言什么?”
张允修眯着眼睛:“孩儿想来,不如绕开中间商赚差价,直接将原料交到百姓手中,让他们纺织布匹,便是迎刃而解。”
张居正很认真地分析:“荒唐!百姓如何能消化这么多棉花、蚕丝?你若想要影响市场,便需要足够体量,这叫做规模效应!”
“寻常时候,他们确实消化不了。”张允修目光炯炯的样子,“可我若是能造出一台机器,纺织效率远超以往织机十倍呢?”
“绝无.”
张居正下意识想要反驳,可眼神立马变得狐疑起来,他紧紧盯着张允修说道。
“你又捣鼓出来什么东西?”
张允修走到书案边,在夹层里头翻出一本书,从书里头抽出一张图纸来,摊开摆在老爹面前。
“爹爹请看,此物名为天工纺织机!”
说是“天工纺织机”,实际上就是参照后世珍妮机,再加入一些后世的机械化改进。
直接叫珍妮机自然有些奇怪,张允修干脆便取了一个“天工纺织机”的名字。
说起来,为了制造这个机器,他接连筹备了好几月,近期终于是派上了用场。
张居正不太懂机械,可那大明机械学院,是经过内阁票拟通过的。
他对于其中最为机密的研究,还是有一些印象的。
张居正面色越发凝重,抬眼询问说道。
“你打算怎么做?”
“很简单。”张允修咧开嘴露出一口白牙,“江南士族不是仗着他们有纺织工坊么?靠着家大业大,欺压百姓,想要逼得朝廷顾虑江南赋税,不敢动他们?
那我等便另辟蹊径,西山制造出这‘天工纺织机’,不卖丝绸,也不卖布匹,我们只售卖机器和技术指导!”
张居正还是不太明白:“什么意思?”
张允修娓娓分析:“简单来说,一场水患之后,无数小手工业者破产了,只能涌入城里寻求大工厂主,也就是士绅豪强的帮助。
然而,士绅豪强不仅压价盘剥,还对抗朝廷故意拒收失业者,朝廷因此进退两难,江南也越发动荡。
朝廷虽有赈灾粮款,然杯水车薪,百姓们自己不能够维持生计,今后还是要受难。”
他话锋一转,转而给出计策。
“而在我看来,与其源源不断往江南砸银子赈灾,倒不如拿出一部分来,成立一个钱庄!钱庄与西山的‘天工纺织机’相互配合。
前者为百姓们提供借贷维持生产和生活,后者则可极大提升纺织效率,产出更多的棉布、丝绸!”
张居正不由得看出些门道,他目光一凝:“你该不会,想着靠钱庄牟取暴利吧?”
浸淫朝堂多年,他可太清楚官场巧立名目之贪腐手段。
“爹爹将我看成什么人了?”张允修很是不忿地说道。“我张允修缺银子嘛,需要去坑穷人么?犯得着去坑穷人那仨瓜俩枣?京城遍地是金银,我何必去南直隶折腾?”
说得似乎很有道理啊.
这小子一直都在京城坑达官显贵的银子。
可张居正还是忍俊不禁,没好气地说道:“那你是何意?”
“以贷代赈!”张允修言简意赅,“朝廷将赈济粮米改为低利息甚至无息贷款,直接发银子给百姓,省去中间商赚差价!”
他扯出一丝笑容。
“以朝廷赈灾发粮米布粥,必然有人从中盘剥,如今在南直隶这商业鼎盛之地,发银子反而更实在!”
若是在北直隶,张允修必然不敢这么干,可这是在南直隶,自嘉靖隆庆以来,那里商品经济就越发繁盛,比较起来,发银子恐怕还是更好的操作。
这下子,张居正终于算是听懂了,他瞪大了眼睛,颇有些震惊地说道。
“此法乃是宋时王介甫的青苗法?”
第209章 青苗法与纺织机?江南的救火书信!
青苗法,又称作“常平新法”。
北宋熙宁二年,由王安石主导,北宋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施行。
在“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这种调整市价的基础上改进,再增设钱贷制度。
民户可以五户结为一保,向朝廷借贷现钱或粮,以度过灾年,补助耕作。
可与“一条鞭法”相同,青苗法出发点确实是好的,且也确实有一定效果,然而最后落在平民百姓身上,却被地方官员异变为收取高利贷。
推行“万历新政”的张居正,对于王安石变法自然是再熟悉不过。
他怎么也想不到,会从幼子口中,听到“青苗法”的内容。
张居正凝眸说道:“此乃参照青苗法?”
“大差不差。”
张允修没想到会意外吻合,便干脆照着青苗法来说。
“不过,我们相较于介甫公还有诸多优势,可解决其遇到的问题。
一个是介甫公缺乏成熟的经济学理论,这般经济手段,若无一个金融机构调控,依赖州县衙门直接放贷,便会缺乏检查和管理,难免出现腐败。
一个是生产力的局限性,朝廷本就入不敷出,放贷款无法到百姓手上,百姓即便借贷了,生产力也跟不上去,最终会陷入‘利滚利’的困境。
而我们有‘天工纺织机’,将小民聚集起来,让他们共同产出丝绸、棉布。”
他脸上露出一丝狞笑。
“那江南豪绅不是想要抬高价目么?便让他们抬高好了,等到百姓们的丝绸、棉布一产出,必然成星火燎原之势,让这些豺狼虎豹之徒,亏得底裤都不剩!
以此掘了江南士绅的倚仗,让小民受益,让江南稳定也!”
张居正紧紧皱眉,他将那“天工纺织机”看了又看,这等关系到国家安定的大事,他必然不能就此决断。
想了想,又询问说道。
“若是这些人仿制,你该当如何?”
“仿制?”张允修嗤笑着说道。“爹爹真以为,西山产出的东西那么好仿制么?没有西山的工艺和零件配置,不通设计理念,他们拿什么去仿制?”
“再说了!”
他挑了挑眉毛。
“此乃是西山的生意,仿制织机便是在敲陛下的墙角,抢陛下的钱!从前他们不愿收容受灾百姓,尚且还可以解释。可仿制织机,那可是大不敬之罪,爹爹要处理还不易么?”
张居正忍俊不禁,幼子算是将皇帝的脾性给拿捏了,这位万历皇帝,你对他不恭敬点没什么,你犯些错也没什么。
可你若是对他的银子图谋不轨,甚至损害到他赚银子,那可就触及到龙之逆鳞了。
换一个方面说,正如张允修所言,若有豪绅敢仿制,那朝廷便确实有个正当由头治他们了。
“咱们再专门成立一个织造局,统筹一干事务。”
张允修压低声音说道。
“不单单是查有没有不法之徒,仿制天宫纺织机,还能够将纺织业牢牢握在朝廷手中。
今后朝廷若要抽取商税,从纺织机入手,岂不是一举两得?”
张居正想了想,还是不太相信的样子。
“你那什么纺织机真有这般效果?”
“能不能成,试试便知!”
上一篇: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