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伴读万历,我爹张居正!

大明:伴读万历,我爹张居正! 第24节

  “噤声!”

  大哥张敬修压低声音,他看了看四周说道。

  “父亲说不准还没有走。”

  “唉~”四哥张简修发出一声长叹,抄写家训虽然苦了些,不过也算是此番事端的最好结果了。

  当然,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幼弟张允修的“英勇”表现。

  可问题发生的源头,便也是张允修的“英勇”表现。

  四哥张简修心中忽的有一种感觉,那便是“勿交匪类”!

  想起适才的风波,大哥张敬修不免还有些疑惑。

  “五弟是如何知道,朝堂上面关于改土归流的争端?”

  张允修正在稿纸上走笔龙蛇,他这毛笔字如同狗爬,抄的却是最慢。

  “改土归流?”张允修抬起头。“改土归流并非什么秘密,自永乐年间朝廷便已经开始推行了吧?而且这件事情京城都传开了,大哥难道不知晓么?”

  张敬修一脸尴尬:“我平日里上值,都是处理些公务,少有跟人攀谈。”

  张敬修考上进士后,便被安排成为礼部主事。

  或是张居正的影响,张敬修行事从来小心谨慎,甚至不敢与同僚有过多来往。

  用后世的话来说,就像个无情的上班机器。

  张允修无奈摇了摇头:“大哥如此可不行,所谓为官,便是要跟人打交道的,你闷头处理公务,不多出去与人结交,如何在官场混下去?”

  “这”张敬修有些尴尬。“我不善言辞。”

  张允修算是看出来这位大哥的脾性了。

  老爹张居正治国理政是一把好手,自己年轻时候也是八面玲珑,可在教导小孩子这方面,着实是没有什么水平。

  不论是长子张敬修,还是小皇帝万历,都可以说是他失败教育的产物。

  后者更是给张家带去灭顶之灾。

  大哥张敬修抿嘴,似乎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以对于张允修的变化,更为好奇了。

  “五弟,你真的学了阳明公之心学?”

  大哥张敬修目光炯炯,充满着期待。

  “这是自然。”张允修摇头晃脑,睁眼说瞎话起来。

  “昔阳明公于龙场悟道,而我前些日子重病,闲暇之时心有所感,仔细阅读起《传习录》,竟觉身心焕然,或是古人所说的‘顿悟’?”

  此番话出口,张允修脸不红心不跳,显然已经练就到了一种境界。

  老实人张敬修根本听不出来,反倒是眼前一亮,激动说道。

  “阳明心学竟然能明智?我能否学学这《传习录》?五弟你觉如何?”

  大哥张敬修面上不说,可心里对于张允修那是顶顶羡慕的。

  单单能够跟张居正对答如流,已经是让他梦寐以求。

  张允修愣了一下说道:“学习《传习录》没问题,不过大哥切记,莫要学我与父亲顶撞。”

  他是真怕大哥被张居正打死啊!

  自己能够在张居正心理红线上疯狂试探,不是因为什么《传习录》,主要还是因为,他通过后世的史料,结合原主对老爹的了解,对于张居正性格进行了细致的剖析。

  最为关键的是,张允修或许辩驳不过张居正,可他可以用“魔法打败魔法”,引用张居正自己的话,去辩驳他自己。

  古人是老,但不是傻。

  他可不会天真以为,可以像是后世一些网文一样,以一个公务员的阅历,便想玩转朝堂诸公那些顶级人精?

  只能说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扬长避短才是最好的选择。

  而张允修的长处,便是多了几百年的阅历,以及脑袋里面与古人的信息代差。

  正当张允修为老哥未来而担忧之时。

  大哥张敬修根本没听劝,反倒是在脑袋里面神游物外起来。

  在张敬修的幻想之中。

  适才与老爹对答如流之人,不是幼弟张允修,而是换成了他自己。

  父亲的惊讶,父亲的赞许,父亲的期望。

  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竟然让张敬修兴奋的身子有些发颤,嘴角不知不觉勾起一个弧度。

  他可太希望,能有父亲的一句认可了。

  可就在此时,一声抱怨打断了他的幻想。

  “不抄了不抄了,这五十遍抄到什么时候?浪费时间。”

  张允修甩了甩手,呲牙咧嘴的样子。

  这家训洋洋洒洒几万字,若是老老实实抄完,不知道得花费多少时间。

  所以,他干脆将毛笔一扔,起身便打算走。

  “五弟,你又去哪里?”

  张敬修急了,生怕又引来张居正的不快。

  可却见张允修转头说道:“五十遍家规抄到什么时候?我不如去办好我那报纸,办好咯便万事大吉,办不好,我抄一千遍家规也没有用!”

  “五”

  张敬修话还没有说完,便见到张允修已经消失在门口。

  可他转念一想,对方说得似乎很有道理啊?

  “真是个疯子啊~”

  叹了一口气,张敬修决定不再理会,重新看向手边厚厚一打的稿纸。

  “大哥我们.”四弟张简修也想跑,可他没有张允修那样的胆色。

  张敬修叹了一口气说道:“我们与士元不同,还是老老实实的抄吧。”

  二人对视一眼,眼中都充满着无奈。

  抄着抄着,张敬修抬头温和说道:“四弟你若是抄不完,为兄可助你抄几遍。”

  “真的?”张简修立即欣喜万分。“我便说大哥对予我们最好,那你帮我抄个二十遍,我便可轻松许多。”

  二十遍???

  “.”张敬修深深吸了一口气说道。“我便帮你抄五遍吧。”

第22章 保住朕的报纸

  新明书坊。

  早在第一版售卖之前,这第二版《万历新报》便已提上日程。

  余象斗手下的工匠还算是专业,有了第一版打头,第二版也轻松许多。

  实际上,万历九年这个时间点,大明朝的印刷业堪称世界先进水平。

  活板印刷工艺自北宋被发明,在明代被发扬光大。

  甚至可以实现彩色印刷的双色、三色、四色甚至多层次套印技术。

  而在万历朝湖广地区的“连七纸”,其价格极为低廉,更加使得书籍普及率大幅度上升。

  所以,后世许多学者认为,万历朝很可能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向近代的重要契机,也并非空穴来风。

  思想启蒙与资本萌芽,在这个时代已经有隐隐迸发之势。

  可惜

  张允修想要改变历史,就必须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而报纸便是第一步。

  来到工坊之中,张允修循着后世的一些经验,给工坊里的一些制度和工作细节进行了改造。

  除此之外,最为关键的还是定稿。

  定好了书稿,排版工匠便可开始排字,按照相关顺序嵌入字盘的格子内。

  这是一个相当繁琐的过程。

  好在有余象斗手下的熟练工匠,倒也不是什么难事。

  “粳米每石折银一两,糯米每石折银一两一钱,粟米每石折银六钱四十文.细茶每斤四钱”

  “鳜鱼每斤五十文,鲫鱼每斤一百文,鲤鱼每斤二十四文.”

  “三月大,建壬辰,二十三日辛酉,宜:祭祀、开市、交易.,忌:嫁娶、出行、安葬.”

  工坊中,张允修与余象斗二人,共同看着一份刚刚打出来的样稿参详。

  余象斗看着上头琳琅满目的内容,不由得发出感慨说道。

  “张先生真乃大才也,如此之多的物价竟然也能够拿到,其中仅有一些出入,大都竟然符合市价!想必是户部?”

  报纸里头,最为难以搞到的便是这物价表了。

  若非是户部的库房数字,张允修哪里来的如此详细的材料?

  张允修皱起眉头,似被试探到秘密一般,训斥说道。

  “不该问的别问。”

  “是是是,小人冒昧了~”

  余象斗当即连连点头,确定了自己的猜测。

  他在脑袋里疯狂脑补,张允修表面上故作神秘,实际上心里头有些发虚。

  户部忙于清丈田亩、一条鞭法诸事,已经是焦头烂额,哪里有功夫帮助张允修统计什么物价?

首节 上一节 24/32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