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伴读万历,我爹张居正!

大明:伴读万历,我爹张居正! 第266节

  每每给予借贷,皆是要由专人核验家底。

  一穷二白之人,可入江南织造局受统一安排。

  若有些家底的,则是要取安分守己之良善人家。

  其中不单单要有人作保,更需田契房契为抵押,加之巡抚衙门三重稽查之法,断然不会让百姓吃亏,也不会出什么乱子。

  老先生还请放心便是。”

  他这一番介绍下来,诚恳万分。

  这王五也不免点点头说道。

  “二位大人皆是仁德,老汉我自然是信的。

  可近来乡里流言四起,有不少庄户农户皆是有顾虑.说是官府乃是谋求以这些玩意儿,骗取咱们的田地”

  王五说是提意见,实际上乃是在提醒二人,连日来南京城郊治下出现的问题。

  赵睿无奈摇摇头说道:“此更是无稽之谈,钱庄每月借贷出五两银子,再加上这纺织机,所花费成本就可抵扣你们的田地房产,这其中乃是经过精密计算的。

  天底下哪有骗田地,还给予同等物件银子的道理。”

  “小人自然是明白”

  王五也是哀声叹气的模样。

  “可乡野之人,大都未曾读书,像是小人这般念过一两年私塾的,已然是少之又少了。

  二位大人应该知晓,咱们这江南地界,乡野百姓都要依着老爷们过活。

  老爷们宣扬其中有诈,不让百姓们受官府之恩惠。

  大人们想想,他们是信了官府,还是信本地同宗同族的老爷?”

  王五读过私塾,说起话来自然也是有条理许多。

  这也是为什么海瑞要寻他问的原因,换个大字不识的,还真难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可正是因为如此,才将一个江南最为棘手的问题,直接摆在二人的面前。

  那便是江南士族于本地深耕百年,关系网络早已经是盘根错节。

  朝廷即便有善政,却难以推行下去,即便能够推行,可百姓不信任朝廷,又待如何?

  一来二去之间,就算是善政仁政也无法推行。

  海瑞神色越发凝重严肃,他沉声问道。

  “那些豪族士绅,不单单是如此吧?除了蛊惑人心,于售卖棉花布匹,收购棉桃原料也是动了手脚?”

  王五明白对方想要问什么,脸上也是露出一丝愁绪。

  “大的老汉倒也不清楚,不过听说这‘天工纺织机’出来的棉丝,老爷们一概是不收的,想要出售棉丝棉布,还得去寻江南织造局才成”

  他眼神闪烁,紧紧盯着海瑞说道。

  “海大人,江南织造局是否支撑得下去?小人的营生能一直干去么?”

  从王五的茅茨中出来,秦淮河畔又下起了绵绵细雨。

  海瑞看了看渐渐下降的水位,不由得发出了一声感慨。

  “朝廷为解江南水患,可是下了大功夫,再有南京工部潘尚书主导治水,又有西山诸多改进之良方,连月下来,这大水之患,总归算是解了”

  他抬眼望了望,不远处重新搭建起来的一排排草庐,声音渐渐愤怒起来。

  “可天灾解了,人祸却未解。”

  “老夫不明白,分明乃是治国之良方,惠民之善政,为何偏偏无法推行下去?

  我大明朝难道便糜烂至此么!”

  说到这话的时候,海瑞甚至都有些愤恨了。

  他今年年近七旬,却已然是白发苍苍。

  自嘉靖二十八年担任福建教谕后,宦海沉浮了三十余载,见惯了太多的腌臜祸事。

  能够以一封《治安疏》,骂得嘉靖暴怒。

  却也能在嘉靖逝世之后,悲痛大哭整整一夜。

  后世人可以评价海瑞“迂腐刻板”“强戾多私”“博取清名”,可却不能忽略海瑞淳淳爱民为国之心。

  他或许能力不足,可他是真想要身处的大明朝能够拨乱反正,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然而,从隆庆年间整顿江南土地兼并,为百姓沉冤昭雪。

  再到今日推动江南织造局与钱庄的施行。

  每每皆是碰壁,每每皆是受到江南士族们强力的抵制。

  眼看便要有些起色,却又撞上这一堵顽固的拦路石。

  一开始,海瑞甚至觉着,此“官贷”良策,西山派出的一干商贾,可能会上下其手。

  可事实证明,那些往日里在海瑞看来唯利是图的商贾,却比那些自诩清明的士绅豪强们,还更加能够体会民间疾苦。

  西山没有问题,天工纺织机也没有问题,政令更加没有问题。

  唯有一个地方出现了问题。

  那便是——士族若蟊蠹之附骨,犹瘤赘之累顶,盘踞江南,噬民膏髓而弗已!

  海瑞又是气愤又是悲痛的模样,他没有打伞,漫步在细雨之中,脸上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

  走着走着,他猛地扭头看向身后的商贾。

  “赵掌柜,若是你会如何解决这江南之祸?”

第242章 天下竟靠张士元一人?

  赵睿正在后头亦步亦趋,却不料突然迎上海瑞的目光。

  “啊?”

  他没想到,这位闻名天下的海青天,竟然找自己问起了计策。

  “这个.小人小人”

  赵睿有些紧张,脸上雨水与汗水混杂在一起,憋了半天才说道。

  “小人想来.许是另起炉灶?”

  “什么意思?”海瑞不解地说道。

  赵睿挠了挠头,很是不好意思的样子。

  “小人脑袋里头就蹦出来这个词儿,却不知怎么解释,想来张同知定然是知道的。”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从前于京城,张同知便常常逆势而为,可却每每皆能够化险为夷,成就一番事业。”

  “说起来,小人最为佩服的便是张同知,他乃是京城少年人中翘楚,有着经世之略

  想来本次江南之祸,有着张同知助阵,定然能够马到成功,杀一杀这群江南士族的锐气!”

  海瑞忍俊不禁。

  这张允修到底给赵睿灌了什么迷魂汤,能够让此人这般死心塌地?

  然而,想了想自仁民医馆救助苍生,再到西山收纳流民,还有这江南惠民之策。

  一桩桩一件件,即便海瑞再对张允修行事风格不喜,可也不得不承认,此人之惊才艳艳!

  海瑞神色复杂,心里有了些计较。

  若有机会,必然要去一趟京城,好好将那张允修拨乱反正!

  可回到江南之事上,他又是喟然长叹,紧紧盯着赵睿,发出由衷地疑问。

  “难道.这普天之下尽数要靠张士元一人?”

  “这”

  赵睿脸上露出一个笑容。

  “海宪台明鉴,张同知一人之力固然有限。

  可还有西山数万百姓,还有元辅张先生,还有张佥事,还有殷巡抚与海宪台.

  大家群策群力之下,再有着陛下的支持,这天下有何事不能为?”

  海瑞表情愣住了,嘴角忍不住微笑,连连摇头说道。

  “罢了,雨势渐大,我等先行回巡抚衙门,再做计较。”

  天色渐黑。

  秦淮河上。

  洪水刚退去,这河上的游船画舫却已然漂了起来。

  一时间夜晚的秦淮河,一片灯红酒绿的模样。

  伴随着缓缓流淌的河水声,丝竹管乐再又响起,吴侬软语的女子唱音于河面上四处流淌。

  有一处画舫雕梁画栋,其中时不时传来几人的大声议论。

  “昔日王介甫推行青苗之法,肆意变乱祖宗法度,实乃大宋衰败之始依照老夫看来,这青苗、募役诸政,皆是祸国殃民之举!”

  雕花红木椅上,王锡爵将怀中侍女手腕盈盈一握,抓着侍女的手,将其上的酒杯,递到嘴边一饮而尽。

  一旁的王世贞两颊酡红,摇头晃脑地引经据典。

  “《宋史》有记,青苗钱者,以常平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

  话音未落,他便重重将酒杯拍在酒桌上,迸发出一声闷响。

  “那‘王安石变法’本乃祸端!”王锡爵难掩眼中怒意,“朝廷本当与民休息,若效仿其聚敛钱财,以青苗之法祸乱百姓,必然重蹈宋之覆辙,我大明危矣!”

  王世贞眼中也带着愤恨:“张江陵之变法,相较那王介甫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今那张士元,又效仿宋之‘青苗法’,以借贷之名,行盘剥之实!

  官府官吏届时强制摊派,我江南百姓只得卖田鬻子,闹得家破人亡!”

首节 上一节 266/32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