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伴读万历,我爹张居正!

大明:伴读万历,我爹张居正! 第51节

  简直糟蹋钱啊!

  看起来,对方并没有要出这份钱的意思,周氏也只能是打断牙齿往肚子里面吞了。

  等到妻子闷闷不乐的离开,赵睿独自一人,拿起了那张被妻子嫌弃的图纸。

  他目光灼灼,凭着自己的经验,找来一张纸工工整整的临摹下来,还添上了不少标注。

  赵睿呼出一口气,将这图纸小心翼翼地折叠收好,下定了什么决心似的。

  今日要去国子监。

  早在几天前,皇帝的旨意便已经到了。

  张允修拖了好几天,终究还是选了一个“黄道吉日”,乘坐马车前往国子监。

  明朝分南北两监,京城国子监位安定门内的街巷中,坐北朝南。

  张允修到达国子监的时候,尚且还未过卯时。

  下了马车,远远便可望见高悬“国子监”金漆匾额的门楼。

  来往行人路过之时,看向门楼,眼睛中总是带着些憧憬和向往。

  对于普通人和儒生来说,国子监无疑是他们心中崇高的灯塔,代表着明朝最高学问聚集之地。

  将“入监历”递给门吏的时候,对方多看了张允修两眼。

  主要是因为,在皆穿襕衫的监生人群里头,这个小子竟然穿着一身青色道袍。

  明朝时期穿道袍并不鲜见,毕竟从太祖朱元璋一直到世宗嘉靖,都对于道教十分推崇。

  特别是后者,自己便是个道士。

  可现今大明,穿着道袍的大都是文人雅士,朝堂诸公私底下也爱穿道袍。

  你这样一个看起来不及弱冠的少年监生,竟然穿着一身道袍来国子监?实在是不成体统。

  门吏正想着给此人记上一笔,可一看入监历上头的名讳,差点没将其扔出去。

  “这位门公,我这入监历有什么问题不是?”张允修十分和煦地一笑。

  可门吏却很忌惮的样子,头上也沁出汗水来,赶忙拱拱手说道。

  “不敢不敢,张公子快快请进吧,余祭酒已经在里头候着您了。”

  他将入监历恭恭敬敬地奉上。

  “谢了。”

  张允修接过入监历,大摇大摆便进了国子监。

  看着对方离去的背影,门吏捏了一把汗,还好自己适才没做什么多余的事情。

  这位爷的事迹,如今在京城内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背靠着首辅张居正,便连朝堂上的诸公都敢当面辱骂,更何况是他一个小小的书吏。

  想到这里,书吏也不在门前待着了。

  当今的国子监祭酒乃是余有丁,这位先生跟首辅张居正还算熟络,今日之前专门交代,若是张允修来了,便要第一时间禀报。

  书吏也不知自己为什么这么着急,一路小跑便朝着余有丁的值房而去。

  张允修独自一人在国子监内闲逛,他也不知自己被分到哪个学堂,只能漫无目的地行走。

  他注意到,国子监内环境还算不错,甬道内古柏森森,可院中石碑上寄语却有些不太应景。

  诸如什么“.恁学子每听着!”“若无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帖子.将那犯人凌迟了”“若有诽谤师长的……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迁发烟瘴地面”

  看到这些字迹,张允修当即打了一个激灵,自动脑补。

  那是个中气十足的声音,开国皇帝朱八八揣着一口凤阳口音,站在国子监内对斯斯文文的儒生们教训一番。

  一时间,张允修不由得有些庆幸,乃是生在了万历朝,若是在洪武朝,他哪里敢如此嚣张?

  国子监内建筑规整,中间的“彝伦堂”是祭孔和讲学之处,前面的石碑便立在此地。

  两侧分设六堂,为“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

  这率性堂相当于后世的优等班,只有成绩最好的监生才可进入就读。

  张允修初入国子监,自然是要入正义、崇志、广业,这三堂初级学堂。

  张允修没有找到余有丁,干脆先进广业堂看了看。

  此刻,授课博士尚未入堂,张允修寻了角落里一处蒲团坐下,打量着广业堂里头的景象。

  堂内监生早已在在蒲团上坐好,整整齐齐的样子,看起来即便是有捐监、恩荫,监生们还是很珍惜在国子监学习的机会。

  张允修可以注意到,监生面前的书案上,不是朱熹的《四书集注》,便是《大明律》、《历代名臣奏议》等。

  他心中生了一个想法,什么时候能够将监生桌案上的课本,换成《物种起源》《马原》《毛概》.

  正当张允修臆想之时,却在嘈杂的广业堂内,听到一些刺耳的声音。

  “张士元此子实在荒唐,竟敢于朝堂之上殴打御史,肆意妄为,行事乖张”

  张允修对编排自己的声音十分敏感,一转头便看到三四名身穿青色襕衫的监生,聚在一起小声讨论着。

  “是极,张允修便仗着他那首辅父亲此逆子若不幡然醒悟,今后必将成朝堂又一害也!”

  “首辅大人是有才能的,可惜.唉.不谈也罢!”

  “慎言呐!”

  张允修皱起眉头,编排自己没关系,竟然还敢编排我老爹!

  我老爹只有我张允修能编排!

  正当张允修想找几人麻烦的时候,却又见一人朝着一直沉默寡言的监生说道。

  “袁宗道之名已然于国子监传扬,伯修兄于文章一途造诣深厚,岂是张士元那种靠话本小说,博取名声之宵小能够比拟的?”

第48章 在下云继烨

  袁宗道?

  听到这个名字,张允修当即停下了脚步,很耳熟的样子。

  他简单思索一番,便想起了袁宗道的生平。

  历史上,袁宗道一直到万历十四年的才考中进士,后续做到了东宫詹事府詹事。

  当然,他最为出名的,还是要当属在文学上的造诣,跟两名弟弟袁宏道、袁中道共同创立“蒲桃社”,反对一味崇古的文学思潮,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没想到会在国子监遇到此人,张允修反倒起了兴致。

  他先是简单观察了一番,随后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找了一处就近的蒲团坐下,十分自来熟地说道。

  “诸位可是在讨论那张士元?”

  一时间,袁宗道和几名友人,纷纷投来了异样的目光,有那么一些警惕。

  其中一名监生询问说道:“阁下是?”

  张允修展颜一笑,露出一嘴大白牙说道:“在下云继烨,乃是新来的监生,说来有些不好意思,我乃是例监,上不得台面。”

  所谓例监,便是明朝中后期一种入学国子监的方式,最早源自景泰年间,当时朝廷因“土木堡之变”边防事务紧急,下令但凡有向朝堂进贡一定数量粮食和马匹者,便可入国子监读书。

  不过,在万历初年这个制度尚且不算糜烂,张居正改革后,朝廷岁入激增,例监相对来说也会严苛些,不会招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张允修是例外。

  听闻此言,几位监生非但没有看不起,反倒是十分热情。

  “在下刘东定!”

  “在下耿在楚!”

  “袁宗道。”

  袁宗道显得含蓄许多。

  而叫做刘东定的监生,看起来是个健谈的,他当即笑着对张允修说道。

  “云兄不必妄自菲薄,如今国子监不比嘉靖朝,风气好了许多,即便是通过例监、恩贡、荫监上来的,也大多有些实力,总归不是酒囊饭袋。”

  显然,近期有一批监生入学,所以张允修的身份并没有受到怀疑。

  “刘兄说得倒是有些道理。”张允修装作文质彬彬的样子,眯起眼睛说道。“我也想着,能够进国子监的水准理应不差,当然.那张士元除外。”

  听到他这话,三人顿时愣了一下,那刘东定大笑说道。

  “是极!是极!云兄讲话还真是风趣啊!”

  耿在楚好奇说道:“看起来,云兄与那张士元不对付?”

  “不对付?”

  张允修有些尴尬地摩挲下巴,用一种讳莫如深的语气说道。

  “我不喜他的一些言论,不过最有过节的还是张士元之父,险些为他所害。”

  险些被张居正打一顿,也算是被害吧?

  “竟有此事?”

  三人顿时瞪大了眼睛,有些讶异地看向张允修,似有些不太相信的样子。

  袁宗道想了想,压低声音说道:“云兄该不会,家中有长辈弹劾过那位先生?”

  万历时期弹劾张居正而获罪的官员可太多了,依着袁宗道的猜想,这位少年族中估计有官员因弹劾张居正而被贬。

  张允修说话含糊其辞,由不得三人展开了联想。

  “对!”张允修一拍大腿说道。“正是如此!”

  他脸上做痛苦状。

  “家叔苦啊!仅仅是弹劾了新政,便被一贬再贬,我原在府学读书,地方官员为讨好张江陵,险些革除了我的学籍!实在是可恶啊!”

  嘶~

  三人吸了一口凉气,能够当上监生的,起码都有个秀才、举人功名,革除了学籍便等于断绝了科举之路。

  这张居正害人不浅!

首节 上一节 51/32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