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伴读万历,我爹张居正! 第71节
太医院本就是末流的衙门,张允修更是有着皇帝的旨意,本就手无缚鸡之力的御医们,犹如被抓小鸡一般,一个又一个的拎起来。
这些名字一经被点到,堂内的御医身子便会颤抖一下。
张允修不认得这些御医的模样,好在有杨济时在场,一个又一个的认出不在话下。
“放开老夫!”
被点到的御医,一个个犹如奔赴刑场一般,老泪纵横。
这些御医不敢骂张允修,便只能在路过杨济时身边之时,骂一句“老贼”。
杨济时脸上苦楚,可他没有办法,一方面他拜入张允修门下之事,不知为何已经人尽皆知,另外一方面,他也确实是为了天下苍生,有了这些人的帮助,大蒜素的研制,还有仁民医院的诊治,必然是事半功倍。
简而言之,杨济时如今已经彻底变成了张家的形状。
从此之后,他只能够依附着张允修,再没有任何一条退路可走。
太医院院使龚廷贤站在堂上,看着手底下一名又一名御医被押走,心如刀割一般。
他不敢跟张允修对峙,这小子凶名赫赫,能够在朝会之上殴打御史,还是个黄口小儿,若是被他打了去哪里说理?
所以,龚廷贤将目光投向了“助纣为虐”的杨济时,面露悲愤之色说道。
“杨继洲!你我共事多年,却不曾想你竟也是趋炎附势之人!”
杨济时张了张嘴,他很想解释一番,可终究是叹了一口气。
一时间,他的眼神渐渐变得坚定起来,不卑不亢对着龚廷贤拱拱手说道。
“龚院使,此间冒犯得罪了,然济时为天下苍生所计,问心无愧也!”
“好个问心无愧.”
龚廷贤显然心中憋着一股气,还想要一顿输出。
“老东西你是觉着,我张允修不能拿你如何?”
张允修觉得他太聒噪,顿时出声威胁。
“你”
龚廷贤顿时哑然,他见大势已去,指着杨济时说了一句。
“尔好自为之!”
一拂袖子便朝着堂外愤然离去。
杨济时抬起头,并没有看对方离去的背影。
从前他或许会羞愤,可如今只要一想起大蒜素的功效,他便觉得。
可笑的乃是对方罢了。
这一日,朝会刚刚结束,万历皇帝便气冲冲到了坤宁宫。
到了王皇后这,他仍旧气愤异常,破口大骂地说道。
“该杀!满朝之文臣,个个都该杀!”
王皇后吓了一跳,一边轻抚着皇帝的后背,一边询问说道。
“今日又是何事,让陛下如此大动肝火?”
“皇后你有所不知。”
万历皇帝叹了一口气,算是寻到了倾诉的对象。
原来,今日朝会之上,万历皇帝试探性地跟着朝臣们提起了张允修遏制瘟疫的办法。
没想到,非但没有人支持,还有一些御史出来谏言,明里暗里便是在劝说皇帝,不要再信任一些“荒唐”“幼稚”之人的言语。
言语之间颇有一些,如今城中已然很乱了,陛下你就不要再添乱的味道。
这一股气给万历皇帝憋在心里,却又不能发作,气得他下朝之后暴跳如雷。
“京师九门戒严.京营排查病患为全城百姓发放面罩.”
听完描述之后,王皇后讶异地张了张嘴。
这都是什么“荒唐”的想法?不用想都知道,此乃张允修给皇帝出的主意。
万历皇帝紧紧盯着她说道:“皇后也觉得朕是在胡闹?”
第71章 赈济也能赚银子?
“非是如此。”王皇后摇摇头说道。“臣妾觉着陛下此法,也算是有迹可循,然而太过于激进了,朝堂诸公们总是想中正平和,又怎会会认同此法呢?”
“这些人觉得我是受张士元蛊惑!”万历皇帝不忿地说道。“朕岂是那种会受蛊惑之人?张士元有没有骗朕,难道朕自己不知晓么?”
实际上,皇帝为了验证张允修的说法,都已然去亲眼见证了。
他最为生气的便是,这些文官成日里便觉得,自己乃是个会受到蛊惑的小孩子,会成为一个昏君。
万历皇帝再次不忿地说道:“文官都该杀!”
“陛下。”王皇后劝慰说道。“文官也不是尽然如此,元辅张先生便与他们不同”
这时候,皇帝也想起张居正的好了,感慨一番说道。
“比起其他人,元辅倒还算是好的了,就是太过于严厉了些.”
兜兜转转之间,他竟然又觉得离不开张居正。
没了张居正,谁帮他压制住这些“目无君父”的文官?
他终究没有祖父嘉靖的魄力。
早朝后。
张居正与申时行共同踱步走出紫禁城。
一路上,申时行面上表情极其忧虑,终究是忍不住说道。
“恩府,对令公子近期行事,究竟是如何看待?”
张居正走在前头,大红朝服之下,背稍稍有些佝偻。
他微微叹了一口气,长髯抖动,话语中带着无奈。
“我能如何看?小子与陛下如今情同手足,我又能如何看?”
申时行面色古怪说道:“恩府也相信,小公子能够以‘神药’救京城百姓么?”
张居正淡淡回答说道:“心是好的。”
“太医院院使龚廷贤与我哭诉.”
“坊间也多有微词”
“还有.”
申时行越说声音越小,最后见恩府都快要爆发了,这才不再说下去。
转而叹了一口气:“可文官那边,似乎已然蠢蠢欲动了,恩府身负重器,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恐公子行事孟浪,会影响到.”
张居正面色铁青眯了眯眼睛:“即便没张士元,他们便不攻讦于我,不破坏新政了?”
申时行无言。
张居正扭头,远远看向离去的朝臣,个个看起来衣冠楚楚,大红朝服异常鲜艳,见朝臣们精神矍铄的模样,哪里能看得出来,如今京师正在遭受瘟疫。
他冷哼一声说道。
“且观之,看这些人能闹出何花样!”
嘴上这样说,他心中却又浮现出幼子的身影,那张天真无邪的笑脸。
顿时觉得头皮发麻。
咸宜坊。
瘟疫半月有余,京城内其余坊市皆是人迹罕至,咸宜坊竟然显得热闹非凡。
有了钱,也有了人。
张允修终于可以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大明医学改造”计划。
自古以来,瘟疫便是古代王朝无法解决的结症,甚至大明王朝的灭亡,某种意义上都要算上瘟疫的一份功劳。
张允修明白建立起一个现代医疗系统可太重要了。
实际上,明朝太医院并不如刻板印象里一般,都是一群酒囊饭袋。
某种意义上,除了世袭的医护子弟,自弘治五年开始,大部分御医都是要经过严格的十三科专业考试学习。
之所以有明朝御医皆是庸医的印象,主要还是因为古代大环境医疗落后,观念愚昧的问题。
这一点,从他们所读的医书便可以看出来,明朝太医院的三本学习典籍《本草》《素问》《脉经》。
《神农本草经》出自东汉时期,《素问》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脉经》由西晋王叔和编撰.
自东汉到明朝,历经一千多年,大明朝的御医竟然还抱着这些典籍奉为圭臬,能治好病就怪了。
从太医院“绑架”了二十名御医,以及医士、吏目等共计五十余人。
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要将他们的传统观念转变过来。
张允修将这些御医、医士编为五个医疗学习小组,由杨济时统一领导,进行为期三天的“现代医疗速成班”。
想要转变观念,并不是一件短时间能够达到的事情。
幸好,在防治瘟疫的背景之下,医疗知识仅仅够用便好了。
张允修以吴又可的《温疫论》为基础,将他那套“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的理论,改编加入了不少更加详细系统的现代知识,诸如明确“病菌”的存在,以及呼吸道、消化道、接触等传播,还有免疫机制,大蒜素的作用原理等等。
其中纷繁复杂,张允修仅仅是起了个头,剩下的便交予杨济时、袁宗道等人去研究。
有皇权特许,加上张允修“凶名”的压制,辅以前程厚禄,不担心这些人不听话。
一开始,许多御医对于这种“学习班”,还有着抵触情绪,觉得有辱斯文。
我堂堂御医,要跟你个乳臭未干的臭小子学医?
可几日之后,他们将这些简单的医理全部背诵,并且在张允修的“威逼利诱”之下,进行实验室实操,甚至还要去医馆实地进行理论验证。
不出一个星期,许多脑袋活络的御医,顿时便有了一些明悟。
上一篇: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