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113节
“容易?”庄廷谏摇头,“当然没有那么容易。否则,秀才功名为何还那么重要?”
“首先,捐监可不容易啊。那可不是一点银子。要想纳捐进入南雍,如今的行情年年看涨,纹银八百两打底!”
“因为名额有限,每年只有一百多个纳捐名额,有时还要私下变价扑买(拍卖),价高者得。”
“你想想看,有多少人家,能出得起八百两纹银纳捐?就是捐上的例监,也不是都有资格能参加乡试。”
朱寅眉头一皱。
花这么多银子纳捐不说,而且纳捐入学之后,也不是都有资格考试?
却听庄廷谏继续说道:“国子监的岁贡、拔贡、副贡、恩贡,本来就是秀才功名,他们直接可以参加乡试。”
“可是例监不同,例监虽然也是国子监的学生,可毕竟不是秀才。即便花了钱,却也要成绩优秀的例监,才能参加乡试。”
“前年,南雍的例监生,只有三成拿到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你只要认真读书,拿到乡试资格不难。毕竟例监生中,大多都是商人子弟,课业稀松平常,甚至不学无术。”
庄廷谏说到这里,喝了一口茶,清清嗓子。
“例监入学截止,就在九月。错过了下月,就是你想花钱捐纳例监,那也要等到明年了,就错过了一年,也就错过了明年的秋闱,真就是一步慢,步步慢!”
“稚虎啊,最少八百两白银,可不是小钱。你既然聪明早慧,就自己拿主意,捐还是不捐。”
“若是银钱不够使…”他微微一笑,“老夫替你垫上即可。”
八百两纹银,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大钱。可是对庄廷谏而言,那就是小意思了。
宁采薇立刻有点紧张。
小老虎,你可不要答应,他的钱可不是好拿的啊!
朱寅却是说道:“谢叔父错爱。只是八百两虽多,却也难不倒孩儿,岂敢让叔父垫钱?”
“叔父,孩儿想捐纳这个例监,明年的乡试虽然没指望考中,但能先熟悉一次,就是买不来的经验。”
他本来是想先考秀才,可是听庄廷谏这么一说,那当然是纳捐最合适。
他忽然想起,很多名人就是纳捐后考的举人,再考进士。
比如,左宗棠。
“孺子可教也。”庄廷谏点头道,“那下月,你准备最少八百两纹银。老夫给你担保纳捐入学。”
没错,纳捐入学可不仅仅是花钱纳粟,还需要担保。
没有可靠的担保人,你就算花钱,谁敢让你入学读书?
几人正商量到这里,忽然一个书吏禀报道:
“赞府老爷,县尊老爷公堂议事,请赞府老爷移步。”
庄廷谏眉头一皱。
县衙之中,只有大事要事急事,才会堂议。
出了什么事?
“出了何事?”庄廷谏一边戴上官帽,一边问道。
书吏回答:“回赞府老爷话,说是都察院海大都宪,传下了牌文,将一件大案交给本县。”
“可也是走个过场,再让本县上呈祥文,将案子往上移交。”
庄廷谏顿时明白了。
和昨夜抓郝正的案子有关。海瑞是要补全流程。
因为按律,此案应该是江宁县直接管辖。就是都察院要主办,也需要江宁县移交给应天府,应天府再移交给三法司。
“叔父既然有公务在身,侄儿就告辞了。”
庄廷谏点点头,就匆匆赶往公堂。
朱寅也和宁采薇离开。
庄姝却是主动送了出来。
“稚虎!”这小姑娘居然直呼朱寅的表字。
“啊?”朱寅回头,看着笑容甜美的庄姝,“阿姐何事?”
一声阿姐,懂得都懂。
庄姝笑道:“十五晚上,夫子庙有中秋庙会,说是灯会极好,到时可以一起去猜灯谜。”
朱寅愣了一下,笑道:“好!有空一定去!阿姐留步。”
说完拱拱手,就和宁采薇一起离去。
庄姝盯着两人的背影,摇摇头转身入内。
朱寅和宁采薇刚出了县衙,宁采薇就语气清幽的说道:
“小老虎啊,你真要十五逛庙会?”
朱寅揉揉额头,“采薇啊,我才九岁。你是不是想的太多了?你说,我是去呢,还是不去?”
宁采薇冷笑:“姐怕她?一个裹小脚的古代小姑娘而已。咱们还是要去,暂时要和庄县丞搞好关系。”
“要是得罪了她,就是得罪了庄赞府。”
“大不了,我们一起去。姐是个大大的灯泡,呵呵。”
“还有,捐纳的银子,我来出!你不能让庄县丞给你垫资,天下没有掉馅饼的事。”
“这对父女,眼睛都毒的很。庄姝年纪虽小,却是个人小鬼大的丫头。”
朱寅不想再提庄家父女,转移话题道:
“采薇,要是我纳捐进入国子监,明年秋天真的考中举人,你说会什么样?”
宁采薇的注意力立刻转移了,说道:“那就是十岁的举人!是不是有点吓人了?”
“我对历史不是很懂,你自己评估一下,要真是走狗屎运考上举人,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朱寅好不犹豫的点头:“总体而言,肯定是利大于弊。毕竟之前杨廷和十二岁中举,也就差两岁。”
“有机会,还是要认真准备,参加一年后的乡试。”
宁采薇点头道:“那就拼一次!我的天呐,一年准备考中举人,这不是异想天开么?”
朱寅忽然恨不得给自己一个耳光。
这不是给自己找事么?
一年准备,考举人?
“算了,先不说这个了,我觉得压力山大!”朱寅脸都绿了,“咱们先回去吧。”
两人即将出城的时候,发现城门戒备森严,大批军士被调入内城。
整个南京城,忽然就陷入倭乱以来最紧张的气氛之中。
就是最底层的贩夫走卒,甚至街边讨饭的乞丐,都知道发生了大事。
有人说,今天大早,海青天去了镇守太监田义的守备衙门。
中午的时候,大队兵马就进城戒严了。
主管南京城内戒严的东城兵马司的人,反而被晾在一边。
甚至,就连孝陵卫的部分兵马,也进入了内城。
与此同时,一道道命令也飞出南京城。
到了下午未时,一队队兵马四出,连南京锦衣卫和东厂也出动了。
很多皇宫、司局、采办太监,文武官员,都被同一时间羁押。
就连江宁县的知县老爷,也被都察院的人带走。
南京,出大事了!
PS:第二次盟主加更。说下九拜。九拜是周礼,唐后废弃不用。明朝肯定是不用九拜的。九拜中跪礼很多,原因是唐以前是跪坐,人本来就是跪在席上,所以不存在下跪卑微的概念,跪礼也就很多,平辈、同级、男女相互跪拜。唐后,没有跪坐了,跪下就显得卑微,平辈、同级、男女之间也就不互相跪拜了。
第93章 铁面公
下午申时初刻。
南京镇守太监(内守备)、守备武臣(外守备)、兵部参赞机务(兵部尚书)、都察院、刑部、大理寺联合发布戒严露布。
露布一张贴,宣告整个南京正式进入戒严之中。城门即刻白日封闭,内外关隘一体稽查。
与此同时,一匹匹快马带着关防命令,火速出城,赶往各府县。
如临大敌!
这一幕,和当初倭寇进攻南京差不多了。
城中的传闻很多,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一时间人心惶惶。说是:
南京十七卫的兵马,大半都动了。
有人勾结洋夷,密谋造反。
兵仗局、火药局太监,勾结奸商,大肆盗卖盔甲火器,也不知道卖给谁了。
孝陵神宫总管太监,盗卖神宫祭器、盗伐孝陵古柏。
南京很多太监,都涉嫌盗卖宫中器玩、字画、典籍、图书,据说文渊阁的永乐藏书都被搬空了,用很多市井书籍充塞。
不少太监贪污公款,占用军匠,鲸吞物资。
还有人大肆拐卖女子,卖给洋夷祸害,
有人勾结海外洋夷,出卖机密,企图攻打大明!
……
但百姓都是知道,这一次南京爆发大案,是海青天发现阴谋,才力主查办到底。
真是没有白白为海青天祈福啊。
上天保佑,海青天化险为夷。他老人家一出手,那些祸害就末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