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36节
县外敲锣打鼓声响起。
知县马爄,县丞赵蓐,蒙阴大户李,钱两家等数十人纷前来。
“昶君果然不凡,初试便一鸣惊人,不愧吾推选。”知县马爄感叹。
“感谢大人荐举。”魏昶君行礼,马爄微微退开。
因为秀才无需对知县以下行礼。
“明年乡试,吾可信心。”马爄问道。
“不才,吾正想谋求蒙阴县一官半职,报于乡老。”魏昶君明言。
县丞赵蓐眼神一亮,他早就厌恶了一县之地,只想回到青州,哪怕就进州学当一学正,负责教导生员,也好过在贫瘠之县,整日和庸俗百姓为体。
“兄可愿为县丞,兄若为县丞,必可同知县将此地治理井井有条。”赵蓐主动开口,他正思索如何去青州。
魏昶君身份符合县丞啊。
莒州童试甲榜第一等。
提学官亲自赠玉佩夸赞。
而且他还有意愿主动进县衙。
青州户部必然为难,赵蓐思索,自己趁机告知户部愿让县丞,自己前往青州当一学正,突出自己的——让贤!
“让贤”可谓是文人大气魄,若宣传的好,自己在青州也会获得关注。
家在青州,人脉也在青州,想到此处,赵蓐更加坚定决心,必须让出县丞。
魏昶君先是推辞,一个劲夸赞县衙众人,实际上他内心感叹,之前现代考古过赵蓐的坟墓,得知了他最后死在青州,可见他还是回到了青州。
原来是自己代替了他的位置。
历史真是因果循环。
委婉告别了酒席之请,定下了数日等户部任职,魏昶君再次回礼送行县衙众人,而后他率人开始回家。
张岱一直没主动露面,他一直在看着这一幕,内心暗语:“魏兄平民之身,但游走县衙官场游刃有余,可见之前也是非凡之人。”
“此人可写入吾书,好让后世有可读之物。”
于张岱可言,只要是万物有趣之物,他都记录书中,如果资治通鉴用于历史通史,那他的夜航船该书用于民间版的百科全书。
徐白海等四位学子更是愈发期待,如今他们同魏兄一体,之后还要接来亲人,彻底定居此地,看到魏昶君身份待遇不凡,愈发感觉自己选对了。
其他乞丐也兴奋,终于能有自己田地了,能每天吃饭了。
所有人都充满期待,目光炯炯看着前方骑马白袍似大将的魏昶君。
“回家咯!”
魏昶君大喝一声,王旗,民卫,就连坐骑下马都长鸣一声,所有人开始朝着陈良镇官道走去。
回家!
备战十月鞑子入侵!
第65章 民心已有
陈良镇这一路官道愈发残破,自崇祯二年中崇祯皇帝下令裁撤驿站后,官道便也无徭役维护,各地官员只想着趁机囤地,灾难对豪门大族来说是好日子。
能够更好的屯并小门小户的田地,让其儿女进豪门为奴为仆。
光是一个官道残破,马车颠沛,就足已看到大明从此再无余力。
张岱,楚意等人也神情复杂,自莒州一路走来,横跨七县,山路百里,官道两百里,可谓是一路上风尘仆仆,然所见所闻全是凋敝荒芜。
直到张岱眼前一亮,路边有木牌上写——陈良镇。
而木牌之后则是一片一片井然有序的田地,河渠有水,百姓在地里正伺候庄稼,进行施肥。
随着愈发接近田地,张岱惊呼:“此处竟是军堡地?”
只见张岱指着陈良镇堡,一丈高围墙巍峨壮哉,在这深山密林中突兀挺拔而起,像是蜿蜒巨龙,堡门入口狭小说明此地为御门,为防御乱贼而建设,堡门两侧有阙门,弓手或火炮可安置于此,居高临下对敌轰击。
阙门高大硬实,显然不是那些下品县故意糊造的土门,而是掺杂了碎石子和三合泥混制而城,这种门防御惊人,大炮轰击都只能轰一个小口。
城墙上更是有红袍兵卒巡卫。
直到堡门大开。
砰砰砰——地面晃动,马匹声疾驰。
队伍中小乞丐有些慌乱,生怕是贼寇。
“莫要慌乱,此乃巡山轻骑,负责巡逻各处,乃是此镇的巡逻骑兵。”魏昶君安抚众人。
“这,一座小镇,有巍峨阙垒,还有轻骑兵。”张岱震撼无以复加,他游走多地,还从未见过下品县镇居然有如此兵卒。
似这种镇也只有陕西河北边镇才有如此规模。
但眼前不过下品县一个镇子啊,就有了屯兵数万边镇之风!
魏兄到底是做什么啊,连轻骑都有!
张岱难以想象。
他擅武,更习马术,知道轻骑兵训练何其艰难,尤其是成阵列,肃杀冲锋,若在精进一些,便能边镇野骑兵卒一样,能够和后金结阵厮杀,马上搏命。
“六月末时,沂县乱,流寇肆虐,二月时,陕地流寇数以万计,成群结队,绕开蒙阴城,攻打各镇。”
“掠夺,厮杀,匪患更是成群结队,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各镇乡老承蒙同我,一同创建巡卫。”
魏昶君淡淡解释。
其余文人无奈叹息,他们也听闻了陕西灾变,流寇肆虐。
魏昶君神情甚冷,只是大明朝赤子之心文人并不知道崇祯皇帝大明皇廷如何对这些流民。
最初是安抚为主,放下武器,返回原地,官府安置,但崇祯依旧逼迫纳税。
而后流民愈发多,朝廷开始变成安抚变成剿灭,于此流民彻底大乱,加上十月勤王兵造反,朱由检又到处滥杀,以至于各方惶恐不安。
大明朝的问题何止是朱由检呢,而是整个大明皇室王朝各路藩王表面哭穷,实则腐蚀一方,各路大官联合各族酒肉乡里,皇帝不敢对地主和皇室下刀,只能对流民挥刀。
巡山轻骑已然驶来,轻骑长陈铁唳如今愈发魁梧,他手持长矛时甚是威风凛凛。
红袍卫军,南洛济世义军则在玉皇庙镇校场训练,夜不收隐于南洛镇,所以表面来看,魏昶君彷佛只有五十铁骑和若干随从。
“入堡。”魏昶君带路,身后众人兴奋,目光炙热看着四周,缓缓进入堡门,而后扫视四周。
书生楚意第一时间被镇中笔直整齐的道路所惊叹,村栽有树苗,郁郁葱葱,道路毫无坑坑洼洼,小镇尽管多土屋,但有着一种璀璨生机感,家家户户院子前都在种着粮食。
村后更是一幕幕田园风光,狗猪而鸣,鸡鸭成群,鱼游水渠,两侧一排排上等田地排列整齐。
楚意甚至没看到当地缙绅和地主的豪宅,他疑惑:“此地无威望缙绅吗,琅琊古地多文官。”
“并无,他们避灾离开,这里只有百姓。”魏昶君看着四周。
实际上缙绅都被杀干净了,房屋都被推倒当了城墙基建材料,土地也被分给了流民安家落户。
“水渠成群,蓄水滔滔,无畏干旱之灾,治理甚善。”张岱在看着各处水渠,他感叹无比。
他多去北地,见惯了干涸之灾。
如今看到这不过一处小镇,水渠就四通八达,可见里长之用心良苦。
书生保庵录则是看着村民,大多数村民虽衣衫破旧,但整整齐齐,大部分穿着棉袄,和一路上碰到的那些贫寒畏畏缩缩,一脸愁苦之相的百姓浑然无同,这些百姓充满生机。
“这才是大明朝乡村该有的样子。”保庵录沉默,而后他对魏昶君行礼:“魏兄实乃大才。”
狗儿乞丐一行人留在了陈良镇安家落户,分田地和粮食。
马匹被送到了玉皇庙镇,王旗则是率领选出的少年进入夜不收校场开始训练。
魏昶君,张岱,四书生,巡山轻骑一行人抵达南洛镇。
当抵达时烟雾成群,浩浩荡荡直入青天。
昔日的校场彻底成为土豆粉晾晒之地,一片一片大铁锅沸水煮着粉条,而后箩筐控水,放入木架筐子上开始风吹晾晒,一把一把晒得水分几无的粉条被藤绳捆住,装入仓房。
数百口大黑锅,作坊长柳小二擦拭汗水,检查粉条质量,他看到魏里长来袭,直接就要叩首,但被魏昶君阻止。
“里长,恭喜您鱼跃龙门,夺得甲榜,成为秀才,如今作坊每日可产粉条三千斤,库房光粉条堆积就超过五万斤粉条。”
“如今家家户户囤积粉条,光每户人家的粉条足够吃两年。”
柳小二兴奋禀报,他从陕地逃亡,实在是被饿怕了,所以当成为作坊长后,他率领南洛镇守田隶,不分昼夜的开始加工粉条,备荒防止饥寒。
“善!”魏昶君赞许。
崇祯三年后,整个大明朝都缺粮食,灾荒的之地百姓吃人都是常态。
“这是土豆所制作的粉条?当真奇特,晶莹剔透,甚美。”张岱捏起粉条,品尝了一小段。
其他书生恍惚无比,以往他们沉浸圣贤书,只知道治理大国,教育民众。
现在亲自看到陈良镇,南洛镇之后,这几人才知道真正要做什么,为百姓谋取幸福并非简单说说,而是一点一滴的要去做,这是圣贤书从未告诉过的。
楚意,保庵录等人怔住许久,他们第一次找到生平寒窗苦读数年的意义,那便是为百姓谋福!
第66章 十月便是你扬名或死局
崇祯二年九月一日,青州府一代温骤降,河北,陕西,东昌府,乃至是南直隶都温度骤降。
大同晨时,覆霜。
边镇,铁器蒙霜。
普遍温度开始达到了3摄氏度。
现在24年9月1日,西安温度清晨时三十二度,热浪滚滚,西北之地一样炽阳高晒,似火海爄。
西安历史研究所在进行拓片修复处理,这是来自蒙阴县一处村子拓片,上面刻录:「南洛镇以土豆粉闻南直隶,生意兴隆,多商前来,贸易之光,倏然并发」
「此良物乃莒州秀才魏昶君所制,策论多以东汉王充,被提学官陈誉为莫比王安石,或可改良大明」
还有一份来自莒州秀才坟墓一些自传,通过多坟墓文献拼接,得到以下资料。
「莒州崇祯二年七月,有子北来,连考甲一等,得提学赠佩,然奈何策论绝佳,却不得官心,乡试无名,哀哉哀哉」
明史研究队长顾成解释:“这些资料证明穿越者的对策在明年乡试没有被官员认可,认为他不尊重儒家。”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