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身体求我长命万岁 第173节
点开APP,进入助眠系统。
【亲爱的熊医生,您的K歌总时长已超过15分钟(共19分钟),并于72小时内存在K歌记录(1小时内),符合定制专享助眠系统条件】
【您的专享助眠系统预计有效率88%,已超过95%的用户】
【专属助眠曲生成中……】
【专属助眠曲已生成】
咦?预计有效率88%是怎么回事?
熊文锦眨巴眨巴眼睛,网上不是说,K歌总时长越少的用户,助眠有效率越低吗?我才总共才唱了19分钟,应该属于特别少了吧?……还是说88%其实就是很低了?可是这【已超过95%的用户】又是怎么回事?
莫非是我唱的特别好?特别投入?又或者好唱K歌的算法并不是只看时间,其实还有别的隐藏因素?总不可能是因为好唱K歌特别喜欢我吧?
算了算了……这也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想不明白就暂时放着好了。
熊文锦选好曲子——为了更加贴近重度神经衰弱患者的体验,熊医生也选择了《水边的阿狄丽娜》,并谨慎地设置了三十分钟的定时关闭。
三分钟后,熊文锦关闭了。
一个半小时后,闹铃足足响过三轮,下铺的同事终于忍无可忍,从床上爬了起来,对熊文锦使用掐肉启动,熊文锦才终于重新开机。
伸了一个长达十秒的懒腰,熊文锦前所未有的神清气爽。
我刚才应该是进入了深度睡眠,不对……应该说,我刚才的睡眠,应该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深度睡眠状态。
此刻,熊文锦的大脑也格外清晰,很快就根据自己现在的身体状态,以及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判断出自己睡了多么难得的一觉。
作为神经内科的主治医生,睡眠这个课题,本来就是熊文锦的主要专业。
人类的睡眠分为困倦期、浅睡期和深睡期,每个睡眠周期为90-120分钟。
根据当前理论研究,每个睡眠阶段,对人体恢复都有正向效果,其中深度睡眠是身体得到最好休息和最好修复的关键,缺乏深度睡眠易导致失眠、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正常人入睡后,由浅睡眠状态过渡到深度睡眠状态,每个人所需要的时间因人而异,受到年龄、生理状态、睡眠前活动、情绪等因素影响。
普通状态下,老年人由浅睡眠过渡到深度睡眠需要的时间较长,约为一个小时,青少年需要的时间较短,约为半个小时。
而两者真正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享受最好休息和最好修复的时间则恰好相反:一个睡眠周期内,老年人只有30分钟的深度睡眠时间,青少年却能达到60分钟乃至90分钟。
这也是老年人总是昏昏欲睡,青少年无论玩得多累,随便睡睡就能重新生龙活虎的重要原因。
自己的身体,熊文锦自己最清楚,由于长时间的超期加班、职业焦虑、病患压力、不规则饮食,以及超不规则睡眠,自己现在的睡眠状态,别说碰瓷青少年了,就算把对比对象换成老年人,估计也没有多少优势可言。
熊文锦家中没有专业设备,也没有使用科室仪器检测过自己每个睡眠周期内,进入深度睡眠,以及持续深度睡眠的具体数据。
不过,每一天的疲惫、焦躁、气喘、视力模糊……等等等等,已经足够让熊文锦明白,自己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间是6个小时,其中最多最多只有三分之一属于深度睡眠状态。——也就一个半小时左右。
正好和刚才的午睡差不多。
这就是自己现在状态这么好的原因:昨天晚上的睡眠,加上刚才的午睡,自己等于睡了12个小时。——上次能够一天睡足12个小时的时候,好像还得追溯到三个月前陪同科室主任去上海开会的那次。
这个助眠系统……相当不一般呀!
定定神,熊文锦下床洗脸,重新穿上白大褂,离开住院部,再次前往门诊大楼。
下午依然是熊文锦的门诊时间。
门诊大楼永远人头攒动,会诊室外依然早就坐满了提前到达的病患家属。
2点15分整,熊文锦坐进会诊室,按下通讯键,护士台开始招呼进客,熊医生很快就被密密麻麻的工作淹没。
患者1主诉:头痛,头晕,头重脚轻,经常感觉周围的物体在旋转。上周曾经在洗手间摔倒,不小心撞到了头。
疑轻微脑出血,开CT检查。
患者2主诉:头痛,呕吐,肌肉酸疼,浑身无力,嗜睡,整天昏昏沉沉。不会游泳,喜欢吃生鱼片。
疑感染性脑炎,排查寄生虫。
患者3主诉:幻听,耳鸣,无法集中注意力,吃什么都感觉苦。持续时间已经半年。
疑三叉神经病变,疑中枢神经感染,开CT检查。
……
患者8主诉:入睡困难,安静时间段觉醒次数超过三次,噪音时间段随时可以被吵醒,每天睡眠低于6个小时,日常疲劳困倦。
疑失眠症。
哦,来了。
熊医生坐直了一些。
熊医生认真地看了一遍病历,患者男性,年龄35岁,无重症史,无手术史,一年体检一次,健康状态正常。
熊医生又认真打量了一下病人,精神确实很差,但躯干和四肢的体征正常。
失眠症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熊医生为病人开了心血管检查和X光检查。
半小时后,病人回到了会诊室,心血管检查和X光检查的结果都很正常,基本排除了脑梗和颈椎病变的风险。
这就基本可以确诊失眠症了。
熊医生为病人开了谷维素,天麻素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及内分泌平衡障碍的辅助药物。
又开了些六味地黄丸,安神补脑液以滋补本源,益气强脑。
“医生,”这是一位首诊病人,刚来固山工作没半个月,新病人有些苦恼:“这些药我都吃过,好像都没有什么效果。”
“这是正常现象,”熊文锦一边操作电脑一边回答:“你这个病需要长期调养,和吃药相比,平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心态也很重要。”
“您能不能帮我开点安眠药?”新病人看来没少跑医院,已经开始对自己的病情和相关药物有所了解。
“可是可以,不过我建议你不要尽量不要服用,”熊文锦医生点点头,惯例劝说:“处方安眠药是精神类药物,副作用不说,还有抗药性和成瘾性的问题……你这么年轻,我看才35岁对吧?现在就产生抗药性的话,以后生病了怎么办?”
“可我真的睡不着,整夜整夜睡不着……实在太难受了。”病人相当苦恼。
“那我给你开三天的药吧。”
“谢谢医生。”病人连忙道谢。
“药可以给你,但你尽量先不要吃,可以先试试辅助疗法,”熊医生一边操作电脑一边询问:“平时工作忙吗?一般几点下班?”
“还可以,五六点就下班了。”
“我看你身体挺健康,平时有没有锻炼的习惯?跑跑步什么的?”
病人摇摇头:“我住在郊区,附近在搞基建,灰尘太多了。”
“住的地方呢?”熊医生想了想:“做做瑜伽,仰卧起坐,俯卧撑也可以,睡前三小时左右,进行半小时左右的锻炼,对睡眠质量有很明显的帮助。”
“嗯,您说的对,我回去就试试。”
病人点头很用力,熊医生却看出了其中的敷衍。
这很正常,熊医生平时的睡眠质量也很差,熊医生自己锻炼了吗?
是大家都不爱锻炼身体吗?
呸,这年头光上班就已经精疲力尽,不是生活优渥,有几个人愿意把好不容易余下的空闲时间用来汗流浃背。
“饮食方面也要注意,晚饭不要吃得过饱,尤其是不要吃太油腻的东西,不利于消化,到了睡眠时间段,消化系统负担太重肯定会影响睡眠。”
“好的,我会注意。”
病人再次用力点头,熊医生又一次察觉到了不以为然。
这也很正常,现在的工作都是从早到晚,中午忙起来的时候连口热的都吃不上,好不容易到了晚餐有了点选择的余地,这还得吃草的话,人类真是白进化了几百万年。
“如果这些都很困难的话……”熊医生伸手入怀,图穷匕见,掏出了自己的手机:
“平时喜欢唱歌吗?”
139 狗都不住
忙碌了大半个下午,临近下班的时候,熊医生回头翻了翻病历。
神经衰弱,难以入眠,基本可确诊为失眠症的患者,熊医生接诊了四例。
这是个很可怕的数字:
熊医生整个下午总共接诊了三十位患者,神经内科光是大概率涉及的症状就不低于这个数字,虽然很多患者往往会同时表现出多种症状,但就绝对数量来说,也足以证明现代都市人群承受的高压。
这又是个有点尴尬的数字:
仅仅四例,哪怕统计学的意义都不存在。
想了想,熊医生打了个电话:“主任,是这样,能不能……没有没有,不是请假……我知道我知道,科室真的很忙,我也真的不是请假……我是说,明天能不能再出一天门诊?对,换下周的班……好好好,感谢理解,谢谢主任……谢谢……”
足足感谢了半分钟,熊医生总算挂掉了电话。
关闭通话界面,熊医生的手机屏幕依然闪个不停。
熊医生叹了口气。
下午这几位失眠症患者,熊文锦医生不仅都开出了好唱APP的医嘱,还做了一件平时医生们避之不及的事。
他加了这四位患者的微信。
但凡有点就医经历的现代人都能体会,人在得了“医院级”的病时是多么彷徨,又是多么希望得到专业知识的指导。
你身体健康?并且一直健康到了四十岁?行,算你牛逼,那就请你打开搜索引擎,随便输入某个症状,在广告和诈骗信息的海洋里徜徉个把小时,相信也足够了解了。
加微信的时候,熊医生对这四位患者作出了说明:请他们记录K歌总时长,上一次K歌时间,助眠预计有效率等数据,并请他们在家属帮助下,记录好开始睡觉的时间和正式睡着的时间。
熊医生当然也同时说明了,这些数据不用一个一个发,醒来以后一起发给自己就行。
然后,熊医生的微信还是闪个不停。
这四位患者倒是都还没来得及睡觉,好不容易有位医生愿意加微信,这谁还舍得睡觉啊!
经常眼睛花怎么办?躺在床上的时候感觉心跳不规律是怎么回事?好不容易要睡着的时候突然惊醒是猝死的前兆吗?天麻某克加党参某克加某某某克加……这个方子能和您开的药一起吃吗?以前在家乡的时候有位医生说俺这个症状有可能是工作环境影响,您觉得有影响吗?等等等等……
当然了,病人肯定不会直接就这么问。
病人可客气了,每一个问题,病人都会在前面上一百个字的尊称,中间是两百字的详细描述,后面还得加上三百字的各种感谢。
更客气的是,为了尽量不影响熊医生的感官,或者说,为了尽量提高熊医生回答自己的几率,病人并不会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询问,而是会将自己几个月,几年,乃至十几年积攒的问题,精心组装起来,并配上必须更加客气,更加精心打扮的尊称和感谢,才敢发送给熊医生。
于是,熊医生只要点开这些微信,脸上要么是一片可怕的白光。
要么是一连串可怕的60秒红点。——这是病人家属们的尊称、疑虑、感谢,和可怜天下父母心到了。
熊医生暂时没有回复这些信息。
上一篇:倒计时90天:华夏进入一级战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