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第103节
免费送他们的,他们只要卖出去就有0.025大洋的利润。
而卖出一份《申报》,他们也才得0.01大洋的利润,足足两倍多的利润。
“小冯,这个是上面定好的数字,为了保证铺开整个沪市,我们给你们每个人都是100分,个别区域甚至只有50份。”
“你们新老板有些小气啊!”
“小气?你知道我们一天要送出多少张吗?五万张啊,除了沪市,还有姑苏、杭州.不和你多讲了,我得抓紧去派发。”
看着秦哥远去的背影,报贩小冯才低声说道:“我的乖乖,这是脑子发痴啊,五万份送出去,一天不就得花个好多的钱?”
随后他露出笑容,大声喊道:“卖报纸了,卖报纸了,新出的《东方日报》,让你不出门也知天下事,阮玲玉的丈夫原来是个二世祖,靠阮玲玉拍戏养活。”
东方报社的记者汪春华已经跟踪阮玲玉一段时间,甚至都已经拍摄到同居的照片,故这个新闻还配上了照片。
“老板,什么阮玲玉有丈夫?”
“新报《东方日报》有讲”
“那来一份”
为了《东方日报》能一炮而红,陈光良也是做了很多的工作,阮玲玉的八卦只是一个,《蜀山剑侠》也是一个、马经狗经又是一个;当然,其它主要是诸多‘文摘文’的新闻,非常的全面,涉及方面广。
甚至,陈光良还用笔名刊登了一片‘商业文章’,即关于沪市地产的新闻,文章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得出结论,今年沪市的地产、地皮将更加火热。发表这篇文章的目的,还有就是陈光良也想继续炒高地皮和地产,虽然他的影响力有限。
另外一边。
今天长江车行上白班的人力车夫,都领到四五份《东方日报》,他们也将进行网格式的推销。若是全部卖出,他们也能收入一毛,也算是意外之财。
傍晚。
陈光良、洪雁宾、黄春荪、张静庐等管理层,都在等待着市场部的反馈。
送是送出去三万份了,但小贩手中的报纸到底有没有卖完呢?
所以,大家都很关心效果如何。
“陈经理通过我们的调查反馈,从30个摊贩那里得出的结论,我们的报纸已经全部售罄,没有浪费一张。甚至,从下午开始,就有摊贩向我们市场部和发行部的人打听,能不能追加报纸。”
三十个摊贩,遍布在沪市的各个区域,东方报社通过市场部的实地调查,再通过公用电话打到总部汇报情况。
陈光良等人露出了笑容,这个结果就意味着,他们《东方日报》的销量是实打实的30000份,因为到报贩那里的价格,他就是市场价。
“张主编,明天报纸的销量新闻,已经印上去了吧?”
“对,我们印的是《东方日报》创刊首日告捷,销量突破五万份。”
众人都佩服的看着陈光良,明明就送出去三万份,但人家偏偏坚持说销量突破五万份。
大家仔细一想,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商业手段——人都是从众心理,听到《东方日报》那么好,岂有不买一份尝尝鲜的道理?
接下来,黄春荪说道:“从明天开始,我们可以接十天后的广告了,相信广告费能让我们略有盈利!”
“嗯,就按稳定三万份的销量招商。”
“对,这样避免有纠纷。”
办报纸,不敢说赚多少钱。
哪怕是申报8张纸,日销14万份,一年也就赚十几万大洋。
如今《东方日报》4张纸,日销3万份的话,估计还没得赚。
首先是四张纸的成本就已经0.4角,而如果批发给报贩,价格只有0.16角(0.25*0.65);相当于,每印一张《东方日报》,东方报社就亏算0.24角,三万份就得亏720大洋。
而这720大洋,就得靠广告费来赚,一则小广告的一天广告费在30大洋以上(这个年代报纸的广告很多)。
当然,《东方日报》的零售价0.25角,价格是故意调低的;等销量稳定,便会涨价至0.3角以上。
整体来说,搞不好上半年都一分钱赚不了!
但只要销量上去,有的是办法赚钱。
“好,《东方日报》首日大捷,晚一点我们一起吃个晚饭,我请客。”
“哈哈”
几名股东纷纷喜笑颜开!
目前来看,《东方日报》是成功了一大半!
第133章 大卖
杜公馆。
洪雁宾前来做客,期间杜月笙主动询问道:“《东方日报》似乎这两天闹出的动静很大,都说销量突破五万份,一举成为沪市的大报。”
他对沪市的报纸格外关心,原因是他想巴结总司令,而南鲸方面自从4.12后,最重视的就是舆论,故专门成立一个部门,对那些大报派驻专员,避免攻击南鲸方面。
如今《东方日报》崛起,显然会受到南鲸方面的重视,届时他就能从中帮忙处理。
洪雁宾自信的说道:“其实是三万份,五万份是夸大之词,当然若是我们印刷五万份,应该也能卖出去。”
杜月笙惊讶的说道:“怎么可能?一份新报,销量怎么可能这么好?这个年轻人如此厉害?你给我说说!”
从自己的得意门徒口中听到事情的结果,他开始惊讶起来,原本以为是谣言和吹牛。
洪雁宾便将《东方日报》的一些措施讲出来,引得杜月笙的频频喝彩。
“好,这个年轻人果然不简单,哪天邀请他来杜公馆坐坐。对了,他们的政治倾向如何?”
洪雁宾说道:“《东方日报》到处都透露着商人的本质,陈老板更是如此,他对政治不关心。甚至他告捷东方报社的人,说做新闻的,就不应该去当裁判。”
杜月笙当即说道:“这怎么行,自然是应该完全倒向南鲸,这才对嘛!”
洪雁宾马上说道:“这恐怕不行,陈老板不会答应的!”
杜月笙一愣,随即笑道:“有个性”
他还以为陈光良是个‘好拿捏’的人物,毕竟那么年轻;没想到在洪雁宾的心中,是如此的有骨气。
其后没有再说什么,毕竟南鲸方面也有官报,其它报纸只要不攻击南鲸政府,问题都不算大。
另外,这个报纸洪雁宾有股份,又是担任协理,也是相当于‘自家’的报纸。
“放屁,《东方日报》他放屁!”阮玲玉的丈夫张达民,将《东方日报》扔得老远。
原来在《东方日报》的创刊号上面,深度挖掘了阮玲玉和张达明的新闻,文章对张达民事如何耍小手段追到阮玲玉,婚后又如何不思进取,不仅没有拿钱养活阮玲玉的母亲和阮玲玉,更是全靠阮玲玉拍戏养活。
他张达民活活的成为了一个小人,扫地出门的纨绔子弟。
这让张达民如何不生气?
待阮玲玉回到家时,张达民脸色僵硬,生气的说道:“回来了?”
此时的阮玲玉,还没有那么反感张达民,便问道:“怎么啦?”
张达民顿时火气上来了,将报纸丢给阮玲玉,说道:“你看看,这个报纸是怎么编排我的,说我是高攀你阮玲玉,TMD,也不想想我是少爷出身,你不过是下人之女,我高攀个球。”
阮玲玉听到这话,脸色煞白,因为这辈子她母亲和她,最害怕就是别人讲他们身份。
“你胡说什么”
阮玲玉颤抖的看着报纸,很快看完新闻,说的都是事实,一点没差。
张达民是如何追自己的——以前那个大呼小叫的少爷变得彬彬有礼,对她母亲大献殷勤;从阮母那里了解到她的兴趣爱好,每次在她面前也装着对她所爱好的事物特别感兴趣
张达民婚后是如何样的人——没有固定工作,不思上进.
这些情况,阮玲玉婚后也开始发现张达民的真面目,只不过才结婚一年多,没有爆发而已。
“人家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好啦,他们也是博人眼球,要销量!”
“我呸,你也是这样认为的吧,你个丫鬟翻身做了主母,现在反倒看不起我来是不?”
不怪张达民没有控制自己,而是《东方日报》的攻击性极强,而且都集中在攻击张达民身上,对阮玲玉倒是赞誉有加。
阮玲玉听到张达民再三攻击自己的身份,终于爆发道:“张达民,我什么时候成了你们家的丫鬟,你算哪门子少爷!”
“啪你还敢犟嘴!”
“你敢打我”
一时间两人闹得不可开交,直到阮母回家,两人才分开。
《东方日报》连续三天,打出广告“销量突破五万份”,引起整个报业的震荡。
不少人也是凭借这种舆论,纷纷选择购入《东方日报》,有时候甚至会遇到缺货的处境。
甚至一些报业老板和高层,去打听《东方日报》如何从一个新报,直接跃升至5万的销量,简直闻所未闻。
他们搞不明白,但却知道报贩很乐意向大家推销《东方日报》。
凭借着这种舆论,《东方日报》一时间成为报业最大的话题。
而《东方日报》的总经理陈光良,也一时间成为名人。
其实在本月,也发生一件报业大事:那就是《申报》总经理史量才,暗度陈仓,收购了最大竞争对手《新闻报》的65%股权(大股东福开森售出);此举不仅遭到《新闻报》以总经理汪伯奇、汪仲韦兄弟为代表的原股东反对,同时民党上海特别市指导委员会也于1月14日在《新闻报》上发表公开信,警告《新闻报》“不得将福开森股份售于反对分子”,并声称将严厉处置。
最后的结果是,史量才拿到《新闻报》50%的股权,《新闻报》继续由原经理负责,其他职工全部留用。
史量才不仅是‘反对分子’,更是真正的报业大亨,难怪民国政府如此紧张!
《新闻报》。
汪伯奇看着手中的《东方日报》,嘴里说道:“这份报纸不管是排版,还是内容,都属于上乘,显然其总经理是个办报的高手。”
汪仲韦点头附和道:“不错,而且是一种全新的变革。他们的新闻篇幅普遍短小,通俗易懂,只是这样一来意味着,同样的纸张,他们的办报成本增加了。另外,他们在报纸副刊上,首创‘马经’和‘狗经’,为赌马赌狗的人提供分析,真是个好办法。”
沪市以前没有狗经马经(指南),但马迷狗迷却不少,而且消费水准很高。《东方日报》只需要聘请几个行家,写点文章,就可以吸纳很多的客户。
汪伯奇说道:“五万份肯定有水分,但他们也算是成功了。而且我看《东方日报》的部分新闻,似乎是从其它报社购买的,看来《申报》的史量才要头疼了!”
他讨厌史量才,毕竟这次暗度陈仓,差点让他失去《新闻报》的控制。
如今《东方日报》的新闻,似乎是从《申报》手中购入的,不用说,史量才肯定不会卖给沪市同行的,那么就是出了内奸了。
《申报》。
史量才看着手中的《东方日报》,陷入沉思。
从最近几天的《东方日报》来看,各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可以说是个竞争对手。不过另外一方面,史量才觉得《东方日报》的时事评论太少,很难受到进步青年的青睐。
“俗报”
史量才给出一个评论。
上一篇:我情感主播,一句免费让全网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