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第104节

  另外一方面,《东方日报》上出现一些全国性的新闻,和《申报》有些重合,这让史量才认为一定是张竹平等人搞的鬼。

  最近,史量才已经将汪英宾停职,以此来让张竹平回心转意。

  “希望竹平能明白我的苦心,不要让我做兔死狗烹的事情。”

  殊不知,张竹平如今已经坐拥《时事新报》、时事通讯社,羽翼已丰,根本不可能再回头的。而且很多记者和编辑,实质上都是和张竹平一条心,正因为如此张竹平才能拿到一手的新闻资料。

  《时事新报》。

  张竹平和汪英宾也在商议对策,张开口说道:“我再在《申报》做一段时间,争取拉拢更多的人到我们的阵营。届时我一旦辞职,就会再办一份报纸。”

  汪英宾开口说道:“你不如将申时通讯社也拉出来,毕竟那些记者更愿意和你做,这样一来,只要你出来,就坐拥两个通讯社和两份报纸,形成‘四社’的局面。”

  这叫连锅一起端,因为申时通讯社也是张竹平和汪英宾用《申报》和《时事新报》的新闻成立的,开始算是卖了钱,也交给申报。

  直到他们后来又成立一家通讯社,才正式卖《申报》资源给自己用。

  张竹平一想也对,说到底申时通讯社是他主持成立的,法律上也属于他的名义持有。

  “有道理对了,你对《东方日报》怎么看?”

  汪英宾当即说道:“我们原本答应卖给他们全国新闻,是考虑到《商报》只是个小报,但没想到他们又成立《东方日报》,最近销量高达三五万份,显然已经对我们也是威胁。所以我建议,卖给他们的新闻不要一手的,看他们要不要!”

  张竹平点点头,现在已经损害自己的利益,自然要考虑停止了。

  一般来说,他们通讯社卖新闻,都不会卖给本地的报纸,避免对自己的报纸有影响。

  “嗯,这个事情你来办!”

  “好”

  《东方日报》创刊五天,每一天都是在‘缺货状态’,基本上到了下午两天就全部售罄,报贩询问是否还能送,甚至直接要进货。

  所以从第六天开始,《东方日报》又增加1万份,每天印刷4万份推出市场,一步步的推高自己的销量。

  “陈经理,申时通讯社那边卖给我们的新闻,似乎都有延迟。”黄春荪找到陈光良,汇报一个消息。

  陈光良早猜到这一招,以前卖当天的新闻,一定是觉得《商报》是个小报,影响不大;如今《东方日报》咄咄逼人,自然他们会慎重对待。

  “我们获取全国的新闻,并不局限这个渠道,短时间影响不大。但这是要解决的办法,我打算让东方报社在北平、武汉两地,先成立新闻点,后期再考虑在当地印制《东方日报》,一步步扩张。”

  黄春荪点点头,说道:“如今《东方日报》算是已经打开局面,这样做倒是可行的,只是资金方面?”

  没钱了,直白的说!

  35000大洋根本坚持不到多久,现在就基本算是用得差不多了。

  “你和我去趟银行,以东方报社的名义贷款3万大洋,我做担保。”

  “好的,那先和洪先生通通气。”

  “你去和他讲”

  “嗯”

  虽然第十一天的结果还不知道,但大家都觉得《东方日报》打开了局面,所以公司应该是可以赚钱了,至少是维持资金平衡式没有问题的。

  所以贷款的话,自然是还得起的。

  另外一方面,既然事情都已经到这个地步了,没道理会害怕区区3万大洋的贷款。

  陈光良对报纸很是看中,只要能手握一份全国重要的报纸,就是让自己追加投资3万大洋,也是可以的。拿6.5万大洋来赌一把,也未尝不可,毕竟这个年代的报纸份量,不同于后世,是非常重要性的舆论工具。

第134章 初到杜公馆

  陈光良原本以《东方日报》的名义,向认识的银行贷款3万大洋,应付接下来的扩张。

  主要是在北平和武汉等城市建立新闻采集点,及后续的本地出版(新闻可通过归绥收、发报机、电话等方式进行长距离传递)。

  当然这代表着,《东方日报》将成为一家全国性质的大报,因为一般的地方性报纸,只需要刊登当地的新闻及少量购买或转载的全国性新闻。

  《东方日报》也不算扩张过快,毕竟在两个月前,陈光良就已经敲定了‘全国性报纸’的目标,麾下的记者和编辑,都是可以拿出去一用的。

  还没有等陈光良去银行获得贷款,他就从洪雁宾这里得到通知,杜月笙希望见见他。

  陈光良若有所悟,毕竟他知道杜月笙喜欢插手报业的事情,当然他很坦然的来到杜公馆。

  “陈老板,先生派我在门口等候你!”洪雁宾站在杜公馆的门口,客气的说道。

  “洪先生客气了,你可是我的前辈!”陈光良拱拱手,说道。

  洪雁宾是《商报》的前老板,自然算是他的前辈,如今又是他的合伙人、《东方日报》的协理,确实出门欢迎有些客气。

  但也看得出来,《东方日报》的成功,陈光良的地位增加了很多,连杜月笙都开始重视起来。

  “请”

  到了杜公馆,这里果然很大,而且陈光良敏锐的五官,能感受到这里的安保力量很强大。

  当然,这点力量在陈光良眼里不算什么,不过他时刻牢记——自己只是一个商人,不是一个超人。

  “杜先生好”

  杜月笙穿着一件长棉褂,脸庞清瘦,从沙发上起身,笑眯眯的说道:“果然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去年我们再顾竹轩府邸见面时,我就知道你很不简单!”

  都是事后诸葛亮了!

  当时的陈光良只是被顾竹轩夸奖,但在黄金荣和杜月笙面前不够看,所以黄金荣当时反应很冷淡,杜月笙当时倒是很客气,但也仅是他想来做人的风格而已。

  陈光良客气的说道:“这次《东方日报》能成功,多亏洪先生和黄先生的指导,不然我一个新人,哪里能让其成功。”

  虽然才发行六天,但陈光良自然不会说其还没有成功,毕竟都已经自夸销量是五万份了,还需要谦虚什么。

  杜月笙手一挥,示意大家坐下来,随后佣人替三人泡好茶。

  “你和顾竹轩是什么关系?”

  “顾先生是租车行里的这个,我第一个事业便是租车行,当时顾先生算是照顾我们这些小车行。”

  言下之意,自己和顾竹轩并无太深的关系,所谓照顾小车行,无非就是抽成的事情。

  杜月笙喝口茶,随意的说了一句:“我还以为你已经拜入青帮了呢!”

  陈光良直接不接话,用微笑掩饰这个话题,也表达出一个意思——就算你是杜月笙,我也不会拜你为师,成为青帮门徒的。

  杜月笙这个人,还是很聪明的,一眼看出陈光良的意思;他也算落落大方,便不再这个话题纠缠。

  “《东方日报》也算是大报了,毕竟销量都好几万份,届时南鲸政府势必要派驻专员指导,光良你的意思是?”

  陈光良很坦然的说道:“政府既然有这样的法规,我当然是支持的!”

  最起码,目前的合法政府,就是南鲸政府。

  另外,后世他在红旗下时,也承认这段时间是中华民国,所以他肯定会守法,不会和政府作对。

  更何况,只是派驻专员,又不是干涉报社经营。

  《东方日报》本来也不会学《申报》去做反~政府的事情,所以陈光良已经做好准备。

  杜月笙鼓掌道:“好,年轻人聪明,不像《申报》的史量才,早晚要吃大亏。”

  不愧是总司令的‘忠实狗腿’,后世总司令被张学良绑架时,更是公开说要替总司令做人质,也不想想你一个流氓也配!

  随后,杜月笙直接说道:“听说你打算让东方报社从银行借款三万大洋,以供后续的发展。这样,也不要去银行借了,我杜公馆借给你们3万大洋,钱我拿给雁宾了。”

  说完,杜月笙看着陈光良,似乎是在试探。

  相当于拿下这笔钱,他杜月笙的手也相当于插进东方报社里,毕竟洪雁宾是他的得意门徒。

  陈光良都不需要犹豫,便说道:“好呀,早知道杜先生急公好义,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哈哈,我最欣赏的也是你们有本事的人,以后多来杜公馆走动。”

  “好”

  不拜入青门,是陈光良不想身上惹一身骚,但正常的交际,他却没有那种清高。

  此次杜月笙之所以如此欣赏他,想必也是从洪雁宾那里听到他的一些手段,拉拢是很正常的。

  毕竟《东方日报》如果后面能稳定在三万销量,那陈光良也算是拥有一个舌候;如果再加上他地产商的身份,怎么也算是沪市小有名气起来。

  得到杜月笙的‘资助’后,陈光良当即安排东方报社去北平、武汉建立新闻点。

  人才自然是有的,不说原来的《商报》都保留了行政机构,就是最近两个月也招募了不少记者、编辑等人才。

  一开始,是往这两个城市,各派出三名记者。

  虽然不多,但他们主要任务是建立新闻点,还会招募当地的记者加盟。

  而且,这个新闻点可以从当地电讯社购买第一手的消息,快速的打开市场。

  待新闻点稳定下来后,接下来就是派编辑过去,筹备当地印刷,当地发行。

  这一步是肯定要派老练的编辑过去,因为《东方日报》的新闻编辑,讲究是很多的,没有陈光良的亲自培训,根本不可能做得好。

  “洪协理,你最近有没有空,要不要把这两个事负责一下?”会议上,陈光良询问洪雁宾道。

  派出去的是属下,高层总得去当地视察一下。

  陈光良肯定没空离开沪市的,也不可能离开沪市的,他连租界都极少出。

  黄春荪目前负责总部的很多事情,是陈光良最器重的报社人才,很多事情离不开他。

  洪雁宾闻言后,说道:“跑两趟的时间总是有的,陈经理就委派我监督好啦!”

  陈光良客气的说道:“那就有劳,也不需要你在那边很久,就去看看即可,毕竟具体有下面的人去做。”

  “好”

  这也是放权的一次机会,毕竟去当地监督,也相当于是洪雁宾培养自己的势力机会。

  原本对于洪雁宾,陈光良也没有防备,大方的安排他一些事情,主要是东方报社对外的一些公关活动。

  本来,《东方日报》只是提升陈光良身份的一个工具,所以哪怕是以后有强人想要,只要价格不错,他也可以转让。

  当然他最希望的是,一直保留《东方日报》,而且既不能让《东方日报》成为官方媒体,又不能去作为一个政治媒介,总之是不要过度介于政治。

  时机成熟,可以作为家族的百年企业来做。

  一番安排,东方报社继续高速运转起来。

  1月底的最后一天,也是《东方日报》正式结束‘免费赠送’转为正常出货的第一天。

  昨日的销量是4万份,而且还有人让补货。

  所以今天正式出货的第一天,《东方日报》也是印刷了30000份,这个量是他们所有人一开始都不敢想的。

首节 上一节 104/1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情感主播,一句免费让全网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