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第106节

  老裁缝王和生连忙双手接过名片,看了一眼后,故作惊讶的说道:“原来您是长江地产、《东方日报》的老板,有失远迎!”

  陈光良客气的说道:“小老板一个,算不上什么,你们这荣昌祥连国父都曾光顾,我算得上什么!”

  他从进门开始,也没有受到什么轻视,人家一视同仁的服务就做得很好,他也不想搞什么特殊。

  不过一般裁缝量身定做西服时,总会沟通顾客是做什么生意的,这样更好的了解顾客的爱好,仅此而已。

  老裁缝很客气的说道:“我们做生意的,开门都是尊客,国父当初是前老板接待的,我们也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你们换了老板?”

  “也不算换,前老板正常退休,将这家店交给外甥女婿王宏卿先生继续经营。”

  好家伙,这不就是娶了自己的表妹,即是前老板的外甥,又是前老板的女婿。

  看来这个时代,还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而且还都姓王。

  同姓不结婚,这是不可能的,据说王才运的那个地方,基本上都姓王,要是同姓不结婚,很多人都娶不上老婆了。

  接下来,老裁缝又问一句:“陈老板平常是放左边,还是右边?”

  这是一句暗语,但很多订造西服的人都明白,裁缝问的是‘鸟’!

  陈光良说道:“我一般放左边,不过王师傅,我这个有点大,麻烦订造舒服一点!”

  老师傅面色不改,盯了陈光良下档几眼,随后说道:“好,陈老板天赋异禀。”

  陈光良点点头,这事本来是件自豪的事情!

  一番量身后,陈光良便告辞,布料已经选好,都是进口的料子,这次他一全套足足花了600大洋。

  相当于普通人四五年的薪水,折算后世的价格就是二十万一套。

  这还不算是最贵的,1200大洋一套都有。

  陈光良倒不是追求享受,但有时候一套好西装,是商场的必备行头,特别是这上海滩,什么都讲究‘腔调’。

  他本人对穿着没有太大的追求,有一两套好的就行。

  就好比他的第一套西装,现在还经常穿,可能再过五年时间,他还穿在身上。

  将陈光良送到门口后,老裁缝目送陈光良开着汽车离开。

  “和生师傅,这位老板是做什么生意的?”老板王宏卿上前询问道。

  有些奇怪,开着汽车,有自己的保镖,却不请一个司机。

  很年轻,但气度不凡,眉宇间的贵气是藏不住的(自信吧)。

  王和生当即说道:“他说是长江地产、《东方日报》、长江车行的老板,这是他的名片,叫我衣服好了通知他来取。”

  王宏卿结果名片,当即说道:“原来是他呀,这可是沪市新晋的有钱人,他的长江地产去年造了上百幢洋房,最近他又进入报业,《东方日报》一创刊就销量过万.”

  对于商界的人物,本身就是一个圈子,王宏卿当即对陈光良的一些事情了如指掌起来。

  “那真是个人物呢!”王和生感叹道。

  他刚刚并不知道陈光良有多厉害,纯粹是觉得应该不会差。

  王宏卿说道:“何止是个人物,人家是白手起家的富豪,两三年时间就冒出来了,这才是了不起。对了,年前一定要给人家做好,到时候我亲自送上门。”

  “好的,老板。”

  王宏卿的岳父,也就是荣昌祥的创始人王才运,当初被人称之为‘包袱老板’。

  当年,王才运做裁缝,不做坐商做行商。人称“包袱老板”。

  啥意思?就是手里拿只包袱,里面摆点料作,到处跑,主动到需要做西装的顾客屋里去当场量体裁衣,再送货上门。

  这样一来,他赚到的钞票肯定比坐商多,据说他的“第一桶金”就是这么捞来的。

  有了‘第一桶金’,王才运又在南鲸路上看到一处空着的门面,结果正好是同乡‘大地主’虞洽卿的,结果凭借同乡人的帮衬,王才运在南鲸路这个黄金地段站住脚。

  王宏卿现在也学到了一些精髓,对于一些大人物,都是亲自上门量身订造,又亲自送上门的。这个‘亲自’不是财阀,而是他这个老板。

第136章 成功的身份

  《东方日报》的第十二天,销量继续在28000左右,陈光良悬着的心,逐渐放下来。

  只要最近一个月时间,能维持在在20000~30000份的日销,那接下来《东方日报》只会继续增长,迟早都能50000份以上。

  追赶《新闻报》和《申报》,陈光良还不敢夸这个海口,因为这个时代的报纸,你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及各种进步的言论,是很难做到《新闻报》和《申报》那样。

  当然,《东方日报》也有很的优点,是《新闻报》和《申报》没有的。

  如果不是陈光良不想惹火上身,那么凭借《东方日报》的风格,绝对是横扫全国的报纸,就好比是后世默多克的传媒帝国初期。

  正因为如此,已经有人开始批评《东方日报》太俗,当然这只是极少数人的声音。

  翌日。

  《东方日报》刊登了‘恒昌车行制造厂推出三轮黄包车’的新闻:作为‘骆驼祥子’的作者章其华教授,亲自体验了三轮黄包车,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三轮黄包车大大的节省了人力车夫的力气,一旦普遍使用,那么人力车夫的寿命将大大提高。

  就是这个舆论,是陈光良需要的!

  虽然他只占同昌车行制造厂的30%的股权,但同昌车行制造厂不仅生产三轮黄包车,也生产自行车,潜力是非常大的。

  某处街道。

  一些车夫围着一辆三轮黄包车,有人吃味的说道:“我说这个车有没有牌照?”

  作为经过专门培训的车夫陈炳,此时得意的说道:“大照会车牌,怎么会没牌,全上海都可以跑!”

  有车夫啧啧的说道:“把自行车和黄包车组合在一起,这真TMD是个好办法,要是我们车行换成这个车,以后就不用那么费力了!”

  吃味的车夫说道:“别想得那么美了,要真是车行换了,还不得加我们的租金。这玩意挺贵的吧?”

  陈炳说道:“就一辆黄包车加一辆自行车的钱呗,不过租金是一样的,没有加租。”

  眼见有客人前来,陈炳招手道:“先生,新车请上座!”

  顾客一愣,看到三轮黄包车,好奇的问道:“这车能坐吗?”

  陈炳说道:“保证能坐,新发明的玩意,有牌照的,又快又稳!”

  顾客终究是很好奇,选择坐了上前。

  陈炳骑着车,潇洒的朝着目的地蹬去。

  “有这玩意在,抢生意也是件好事啊!”

  “何止呢,主要是省力气,以后再也不需要那么辛苦了!”

  “不过万一要是我们老板不肯买,岂不是生意都给他们抢跑了?”

  “是啊,这事也不一定是好事。”

  一时间,好的坏的情况都有。

  不过三轮黄包车在路上,倒是挺拉风的。

  “那是什么车?”

  “自行车吧?”

  “自行车不是不准载客吗?而且自行车哪有三个轮子的?”

  “那就是黄包车”

  “黄包车不是要开人力拉吗?这个车只要前面的脚蹬就行了呢!”

  一时间,三轮黄包车吸引了很多路上的人注意,成为沪市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

  东方报社

  “陈经理,核算出来了,现在我们的《东方日报》销量是按照28000份算,每期的印刷成本是1200大洋。报纸的批发价格是480大洋(总价),另外每期的广告在850~950大洋核算下来,我们已经可以实现盈利,每期大概盈利130大洋以上《商报》现在的销量是6000份,能做到盈亏平衡。”黄春荪汇报一个财务指标。

  陈光良露出一个笑容,不容易啊!

  这个年代的报纸盈利情况,真是一言难尽。

  不是绝对的销量越高,利润越多。例如《申报》销量突破十万份后,便已经不追求销量,而追求的是利润。因为报纸本身是亏损的,卖的越多,亏的越多;但广告费会有一个度,不是绝对的你销量越高,广告费越高(当然十万销量报纸的广告费,肯定比三万销量报纸的广告费用高得多)。

  所以说,可能你销量三万份是赚钱的,但是你销量四万份就是不赚钱的,直到你销量五万份后,就能赚很多。

  如今《东方日报》销量按照3万份算,每个月可以赚4000大洋,一年利润竟然有48000大洋。

  当然,这是毛利!

  “如果考虑到我们增加的投资成本,可能这个利润就不存在了!”

  黄春荪点点头,说道:“是的,但至少可以是保证收支平衡。且一旦我们打开中原和北方的重要城市市场,利润依旧不错。”

  这里面有个事情,《东方日报》如果在北平、天津、武汉等城市发行,并且总销量突破5万份,利润可能还是一年四五万。

  很简单,其它城市可能只是能做到收支平衡,甚至稍微亏一点。

  陈光良说道:“不管怎么说,只要有钱赚,就可以有钱拿去扩张。像《东方日报》这类报纸,最终的目标,我们可以定在五万份,并且能长期稳定在这个水平以上。”

  十万份不敢想,毕竟这是《新闻报》和《申报》的专利,前者已经是国民政府的‘官报’,后面一个是专门骂国民政府的,显然都不是陈光良的目标。

  黄春荪心中感叹了一句,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位是真不知道5万份的销量有多难。他们现在是28000都还不算稳定,能保住这个成绩就已经很不错了。

  当然,跟着陈光良做事,他学会最大的本事——那就是自信。

  “北平、武汉那边已经打开局面,相信年后就能招募到我们自己的记者,届时我们在全国新闻上的短板就弥补上了!”

  “嗯”

  人一派过去,就联系其它报社,购入他们的本地消息,当然要一手的。

  之后,再慢慢招募本地记者,发展本地的新闻采集。

  最后,陈光良说了一句:“黄协理,我想让你担任常务董事兼副总经理,实际负责《东方日报》的具体经营。我这个总经理,毕竟只算是兼职,我生意很多的!”

  黄春荪绝对是一个办报的高手,哪怕《商报》倒闭后,他也不缺门路。

  此时的黄春荪,对陈光良也非常佩服,当即说道:“多谢陈经理的信任,我一定专心做好这件事。”

  “好,晚一点我会在管理层大会提出来。”

  黄春荪‘报之以琼瑶’的说道:“对了,陈经理还没有领取报社的薪酬,这是不合理的,毕竟你有真正参与经营当中,而且还是我们的首脑。下次会议上,我建议给你应该拿最高薪。”

  股东参与分红,但如果股东参与公司经营,就应该有‘薪资’,粤省一带称之为‘袍金’。

  陈光良很果断的说道:“我还是不拿薪资了,毕竟我是大股东,股权就有七成,没必要分成。不过,还是多谢黄协理的好意。”

首节 上一节 106/1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情感主播,一句免费让全网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