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第114节
杨青山笑道:“哎我们这住的地方是一年一大变呢,从一开始番瓜弄的草棚,再到长江车行基地的棚子,接着是长江基地的砖房,现在又是小洋楼了。”
短短的两年时间,变化如此的快,大家也是感同身受。
陈光良说道:“日子总是越来越好的,对了,让二舅妈在家相夫教子吧,别去长江车行做饭了,工资照发。”
想起当年陈光良来沪市投靠二舅,也没有受人家的白眼,当自己的孩子照顾。有这份情谊在,哪怕是现在的陈光良,也不能亏待人家。
杨青山马上说道:“那怎么行,他现在每天就给大家烧个午饭,时间充裕的是。你真不要她做事,她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见状,陈光良也不再勉强。
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吃个乔迁宴,陈光良一家的住处也算稳定下来。
下午,陈光良来到长江地产的写字楼。
经过近一个月的扩张,长江地产如今已经完善各部门的建设,并总计拥有16名员工。
这些员工都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超过三十岁,第二是有一定的学历和专业知识。可以说,一般房地产公司都不会养如此多的人。
“元台,关于愚园路的整体设计,好了没有?”陈光良一到公司,就询问道。
陆元台随即拿出一份资料,说道:“好了,中段的地皮也设计好了,这是设计稿子。”
在愚园路的西段和中段,陈光良总计是拥有103.6亩的土地,另有三个地产项目(可长期收租);这些土地中,只有一副5.2亩的土地建了‘维他奶’工厂,其它98.4亩土地都要在未来的两年时间里,开发成新式里弄,并全部出售掉。
算了来,足足300幢的小洋楼,总计900层的住宅。
这些房屋建好之后,整个愚园路的西段、中段将被改变面貌,形成租界的中产阶级居住的聚集地。
所以在全部建设前,陈光良也是让陆元台组织人手,将这些区域的地图和规划做出来。
“我看一下,中段的地皮设计好了,就继续西段的地皮设计,两年内,我们要全部开发出来。”
这只是保守的说法,不过是区区三百幢住宅而已,搞不好一年就能全部卖出去。
“好的,工程量不大,都是现成的图纸套一套。对了老板,要不要我们自己成立建筑队,这样可以节省不少成本。”
三层的砖木结构洋房,建筑技术极低,长江地产又已经进入这一行一年多时间,完全可以组建自己的建筑企业。
当然,陈光良却一口否定道:“不用,该人家赚的也得给人家赚,不要什么都自己做,我们后面还有公寓、高档洋房要建,哪里有时间去发展建筑公司。”
陆元台顿时兴奋的说道:“好”
老板真实要决定大干一场了!
长江地产在威海路的那幅10.2亩地皮,就可以修建高档公寓,因为周边就有孙春生开发的太阳公寓。
当然,这些都是后面的事情!
陈光良又说道:“还有楼书,每个地盘都要精心准备,让人家心甘情愿的掏钱。这些都提前准备好!”
“嗯,我们都有在做,现在人手多了,做事也会提高效率的。”陆元台认真的回道。
此时的他,已经成为长江地产名符其实的高管,不仅担任副总经理,还兼任最重要的部门——建筑开发部的经理,这个部门有8个人,是全公司人数最多的部门。
随后,陈光良又和其他职员聊了一下,大家的工作都开始忙碌起来。
郭德明担任副总经理,负责财务部、销售部、公关部,也是大权在握,新成立的销售部和公关部,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
“老板,吴律师那边传来消息,说工务局的官员讲,分层出具房契,并不违法,但具体需要在讨论。”
陈光良说道:“嗯,只要不违法,那就成功了,后面问题不大!”
其实本来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原来的一幢三层楼是一本房契,现在一幢楼则可以是三本房契;只不过现在的三本房契中,标注了1/3拥有本幢楼房权益(层数都不用写,由房地产公司出具买卖合同作为证明)。
这样的操作,政府并不会引来什么麻烦,收税一样的收。
郭德明说道:“吴律师正在安排,哪一天带着您一起去见工务局的官员,说是当场说服他们。”
“知道了,我会准备好的!”
说服工务局的官员,只需要两点:第一,不能让工务局的官员觉得麻烦,有隐患;第二,公董局是得利者,洋人是得利者。
恰恰这两点,陈光良都是信心十足!
《东方日报》每天印刷六万份,完全都不够用,每天下午2点时,各大零售点都希望他们补货。
当然,补货是不可能的,因为报纸要编码,也要考虑抽奖的时间,和第二天的印刷。
再说了,陈光良要的就是‘饥饿营销’,引起更大的话题。
所以很快一则关于读者在多个报摊询问‘是否还有《东方日报》’的新闻,就诞生了!
与此同时,陈光良的形象也彻底改变,成为商界的‘高人’,也成为文化界的‘名人’。
前些时间抹黑他的新闻,早已经消失无踪,反而成为陈光良‘伟岸’形象的助力——一个穷小子白手起家,短短几年时间便崛起,成为年轻的报业大亨和地产大亨。同时,这个穷小子出身人力车夫,并没有忘本,允许车夫们入股车行,发明三轮黄包车等。
一时间,陈光良在沪市成为风云人物。
东方报社的会议室里,管理层齐聚一堂,包括洪雁宾、黄春荪、张静庐、韩楚风及六大部门的负责人。
陈光良开口道:“我想将《商报》纳入《东方日报》当中,即《东方日报》增加一张纸,平常出六张纸,周末可以增加至八张纸。这样一来,我们和《新闻报》、《申报》就差不多的纸张。”
《商报》一直在发行,销量在7000份上下,其实也是非常不错的一份报纸。但他原来的销量只有五六千份一天,是新的记者和编辑系统,让这份报纸一度增长到1万份。但后来《东方日报》横空出世,《商报》的资源减少,所以又回落不少,但现在稳定在7000分以上毫无问题。
黄春荪第一个站出来说道:“我同意,与其发展两份报纸,还不如专职发展一份报纸。特别是现在《东方日报》表现非常好的情况下。”
这两天大家都分析了一下,《东方日报》的活动结束,也能保持着4万份以上的销量。所以虽然消耗代价近1.5万大洋,但依旧是非常值得的。
随后,大家纷纷表示赞同,集中力量发展《东方日报》。
《商报》并入,还能增长《东方日报》的商业性内容。
接下来,陈光良又继续说道:“关于购买新型高速轮转机的事情,我决定购入一部,这个事麻烦洪协理一下!”
洪雁宾是招商局的船务科科长,擅长的就是对外活动。
“好,我尽快完成这个任务。不过一台够不够?”
每部每小时可印四张大报36000份,但如今《东方日报》一共是六大张,周末更是八大张;再考虑后面《东方日报》的销量可能增加到5万份以上,所以洪雁宾如此问道。
陈光良也思考了一下,随即说道:“增加两部也可以,但我们的销量毕竟很难增加到十万份。所以如果增加的两部的话,我建议我们成立印刷公司,对外也接业务,这样一来就不会浪费。大家觉得如何?”
这一段时间,正是各种报纸诞生的,而小报社哪里舍得购买印刷机。
洪雁宾眼前一亮,说道:“我赞同,一举两得的办法。”
两间大事就这样决定,不需要通过董事会,后面通知一下两名董事即可。
毕竟陈光良这个人,可不是容易被人架空的。
如今在《东方日报》,他拥有绝对的权威,主要是记者、编辑们都是他的‘徒弟’。
不过等《东方日报》稳定销量后,陈光良还考虑让《东方日报》介入投资地皮,赚了钱以后可以建总部大楼、建员工宿舍。
这样,陈光良才算对得起自己的职员们。
最后,陈光良说道:“鉴于我们开报社的,难免惹上各种官司,所以我们要和法律界的律师建立一个长期合作关系,以后有麻烦就让律师应付。这个事情,洪协理也筹备一下我们的法律网络。”
最近,阮玲玉的老公张达民正在告《东方日报》,陆小曼的老公徐志摩也扬言要《东方日报》.官司一下多了起来。
洪雁宾笑道:“都是小官司,不过陈经理说的有理,以后《东方日报》难免这样的麻烦很多,应该建立个律师关系网。那个吴凯声律师怎么样?”
陈光良随即说道:“他不能长期的,他好像现在热衷政治!”
洪雁宾点点头,便说道:“那就找其它律师馆合作”
最后,陈光良告诫大家道:“大家不要觉得惹上官司是个什么大事,是个什么羞耻的事情,这是完全不符合新闻人的观念。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普通大众,了解到事情真相,所以对于这种事,我们要更加的积极。我已经建立一支专门的娱乐新闻记者队伍,后续这个板块会让读者看到那些名人的生活,当然我们都还算是温和派了。欧美的娱乐新闻记者,为了挖掘这方面的新闻,更是没有底线。”
大家愕然,合着自己还算温和派了,欧美先进国家更过分?
要知道,就拿‘阮玲玉和张达民’来说,张达民一举一动都被他们的记者监视者,以前的事情也被挖了个底朝天,《东方日报》将张达民贬低的一文不值,甚至是‘恶贯满盈’,所以人家要告!
而在‘徐志摩和陆小曼’的事情来说,《东方日报》同样报道的很详细,徐志摩的‘舔狗’行径,陆小曼的‘奢靡’行径,都统统给报道出来。
所以,不管是张达民和徐志摩,都扬言要告《东方日报》,恨得牙痒痒。
“明白了”
众人纷纷回道。
在《东方日报》,陈光良的言行,影响着整个报社的风气。
第145章 起飞前夕
3月31日这一天,是《东方日报》‘抽黄金’活动结束后的第一天,所以这一天的销量至关重要。
为此,《东方日报》当天印刷了足足6万份的报纸,来检验市场。
当然陈光良的预期是稳定在4万份以上,便是巨大的成功。毕竟从28000份增长至40000份,仅广告费就得赚很多钱,所以区区近15000大洋的活动费(黄金就12000大洋),根本不算什么!
到了下午2点钟,黄春荪匆匆来到他的办公室。
“陈经理,根据20个固定零售网点的调查统计,我们的报纸已经销售掉七成出头,看来我们的销量至少是42000以上。这次大赚啊!”
陈光良大喜过望,毕竟之前他心里也没谱,要是很多人听到不能抽奖后,就放弃《东方日报》,那他们真的是吃了个亏。
“好,大赚啊!”
黄春荪点点头,随后说道:“应该能稳定在4.5万份左右,如果《商报》并入《东方日报》,那么我们的销量就能突破五万份。不过我建议,增加一张纸虽然成本增加,但《东方日报》不要急着涨价,毕竟我们还是新报。”
陈光良当即说道:“这是自然,涨价要慎重,《东方日报》作为一个优质的报纸,只有保证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后,在考虑涨价。今年,我们不要考虑赚多少钱了!”
他们的报纸才0.025元的零售价(2分5厘),低于《申报》的3分6厘,这也是一种优势。明年,再考虑将价格提高至3分以上。
至于纸张数量,平常一般是出6张,周末两天考虑出8张。
聊了几句后,黄春荪就离开了,陈光良也正要离开报社。
只要销量确定在四万以上,陈光良接下来就不会将工作重心放在报社这边,该将工作重心回归到长江地产上了。
《东方日报》给他的是‘名’和‘势’,长江地产则给他的是‘财富’,其余产业自然也很重要。
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点事业根本就不算什么!
翌日,是4月份的第一天。
上午,陈光良跟着吴凯声来到公共租界的工部局旗下的工务处。
公共租界的最高行政单位是‘工部局’,法租界的最高行政单位是‘公董局’。
而‘工务处’是专门管理建筑、土地、道路、市政的部门,此次陈光良和吴凯声来到工务处,不仅仅有工务处的官员,还有财税处的官员。
关于‘分层销售房屋’的许可,将有这些人给予最后的许可。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不违法’,没有相关法律条例来说他是违法的,这一点敲定后,哪怕是工部局也没有理由反驳‘分层销售’,唯一被他们卡脖子的是‘房契’。
上一篇:我情感主播,一句免费让全网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