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第121节

  何文清经过严格的培训,身上也是维他奶的‘工作服’西装,他马上拿出一份《东方日报》出来。

  “老板,这是他们公司刚刚做的广告,这上面还有新闻——维他奶,中国人自己的牛奶.我们是有工厂的,就投资在愚园路,每一瓶这样的豆奶,都经过了浸泡、去皮、磨浆、过虑、煮沸、调制、杀菌、灌装,全部现代化的生产工艺”

  新闻和广告,都是今天刊登的。

  而也是从今天开始,维他奶准备先攻略沪市的500家餐饮门店,当然路边摊不在此列。

  因为‘维他奶’现在的定价和包装,就算中档消费品,普通收入者是消费不起的(月薪50以下的)。

  蔡建卿来了兴趣,说道:“还真是灌装饮料,味道怎么样?”

  何文清连忙拿出一瓶,开了之后邀请蔡建卿品尝。

  蔡建卿也不客气,倒不是说他对一个推销人员如此信任什么的,而是‘维他奶’给他的印象实在‘很好’。

  广告中的‘维他奶,中国人自己的牛奶’,仅这一点就会引起人的注意。

  “味道还不错,放了糖,没有豆浆的那种生味。你们确定没有问题,这喝出问题来,可不得了?”

  “老板放心,我们产品都已经生产出很久,每一批我们都自己尝试过。这个豆奶有保质期,十五天内喝了都不会有问题,我们推销员会定期来店补货、查看保质期,卖不出去都是我们公司承担。”

  “行,那就放几箱!”

  何文清立即从外面的三轮车,搬进两箱48瓶进来。

  接着又是希望在店内张贴海报,毕竟这是营销的手段。

  ‘维他奶,中国人自己的牛奶’

  ‘维他奶,不止是汽水那么简单’

  两句都是‘维他奶’的海报广告词,当然更大的广告,自然是在报纸上大肆宣传。

  ‘维他奶’在5月4日这一天,正式登录沪市的各大餐馆和娱乐场所,采取的是销售员登门推销。

  为此他们已经培训出五十名推销员,将以网格形式的逐条街道进行推销,主要是存放在各大餐馆里,先使用再结算。

  也是在这一天,《东方日报》正刊的醒目位置,也堪称了关于‘维他奶’的新闻。

  新闻中详细解说了‘维他奶’诞生的过程:陈光良先生发现外国人长得高大强壮,而中国人羸弱多病,故从中分析得出外国人享有牛奶、牛肉较多,故体质更好.陈光良先生旨在为中国人的普通家庭提供一种经济实惠且富含蛋白质的饮品,作为价格较高的牛奶的替代品。由于大豆被誉为‘中国之牛’,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且价格适中,陈光良先生认为由大豆制成的豆奶可以成为牛奶的良好替代品,于是推出了维他奶。

  新闻鼓吹了大豆的营养价值,也大肆介绍了‘维他奶’的优点——营养高、口感好。还有将‘维他奶’的工厂拍摄出来,这就是实力的保证。

  这事本来就算是新闻,自然不算是打广告,所以是免费的。

  不过‘维他奶’已经和《东方日报》展开长期合作,以后自然就是广告大户了!

  “第二批推销员培训得如何了?”陈光良看着正在生产的设备,空气都散着一些甜味和奶味,十分的迷人。

  副总经理陈世源在一旁汇报情况:“再过一周时间,他们就可以派出去往住宅区里面推销。”

  这个年代人工便宜,推销员又是拿提成,所以哪怕是养着100个推销员,成本也不算高。

  ‘维他奶’采取这种直营的方式,能最快速度的建立起‘市场’,因为将沪市的饭店、中高档住宅区一网打尽后,便是建立起最正确的市场。

  陈光良似乎记得,前世的维他奶一开始的销量很差,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采取高温杀菌,所以保质期是一天时间;同时包装也不是瓶装,不能确定饭店这个最大的小费群体。

  所以如今的‘维他奶’,至少也是相当于前世香港‘维他奶’在五十年代的产品、销售水平。更重要的是,这个年代的上海消费能力,是高于五十年代香港的。

  陈光良说道:“只要建立这两个方向的销售渠道,那我们就只需要关注产品即可。市场逐步走上正轨,才是最大的检验标准。”“是,我们每天都会记录销售的情况!”

  产品、渠道、广告,陈光良都觉得他做到了最好,不需要维他奶去‘试错’,理论上讲市场会逐步走上正轨。

  就好比可口可乐来华一年,迟迟不能销售起来。结果陈光良提前给它改个中文名‘可口可樂’,再让美女明星拍摄画报广告,取得的效果是非常巨大的。

  有时候,往往是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陈光良在工厂视察一番后,随后回到二楼的行政办公室。

  继‘长江车行’、‘长江地产’、‘东方日报’之后,这是他第四个‘总经理’职位。

  ‘维他奶’工厂的生产能力,是一天生产2~5万瓶,基本能适应未来几年时间沪市的本地需求!

  当然这个时代的物资采购是个麻烦事,豆奶的主要材料:大豆、糖,后期都是个麻烦事。

  如果东北不被日本人占领,陈光良就考虑去东边租地种大豆了,所以维他奶后续都要在这两方面遇到不少麻烦事。

  不过陈光良无需烦劳,这种事情就交给手下去做,毕竟很快‘维他奶’对他来说,只是一门‘小生意’。

  当然这个品牌,后续要带到香江去!

  《东方日报》率先报道一件事:某位工部局的官员,对于最近发生的‘分层销售房屋’一事做出评论——它并不违法。

  虽然这名官员没有透露太多的信息,但这句话也点燃了沪市的地产市场。

  以前大家不敢尝试,那是因为担心法律问题,如今工部局官员如此说,显然这里面可以左右做。

  当然还是有很多地产公司不明白,这个房契该如何做的问题,只有继续深挖内幕消息。

  但不用说,沪市很快将流行起‘分层销售’和‘分期销售’的模式来。

  当然大地产公司和银行,还是有些不屑一顾,毕竟他们投资建筑物业,那是奔着长期收租去的。

  好比长江地产开发的一层楼,第一年顶手费便是600,租金再600,仅需要7年多就能回本,这还不算租金上涨的情况下。

  这种模式只是适合中小型地产企业,资产在一百万大洋以下的。

  至于未来市场‘饱和’这个问题,相信绝大多数开发商都不会去考虑。

  “陈经理,北平和武汉的《东方日报》筹备的差不多了,该如何发行?要不要也参考沪市的的方案?”洪雁宾和黄春荪两人来到陈光良的办公室,并询问道。

  陈光良少做思考便说道:“除了前七天,每天免费赠送报贩1万份外,其它活动不需要,我们的资金也有限。”

  就算如此,也是总计1万大洋没有了!

  目前《东方日报》如果印刷六张纸,成本在6分,而他们批给报贩才1分7厘,相当于净亏4分3厘。以沪市为例,每期都要亏2000大洋出头。

  当然这里没有计算广告费,目前《东方日报》的广告收入已经跟上来,基本上能保持‘平衡’,即不亏钱。

  肯定有办法赚钱的,后期报纸涨1分,就有500大洋的盈利了。

  而且现在股东们还是有点意见的,可能下半年就要考虑涨价了,毕竟申报都要3分6厘,他们《东方日报》涨到3分5厘也不过分。

  黄春荪说到:“1万份倒是够了,七天也够我们建立起一定的读者基础,我马上安排。”

  陈光良点点头,随后他又说起一件事:“你们觉得,我们该不该趁着现在地皮价格还算便宜的时候,购买一副地皮,兴建《东方日报》的总部。”

  现在的《东方日报》是租人家的物业,但如今报社也算家大业大,明年搞不好盈利个十万大洋也有可能。

  大家投资报纸,肯定不是奔着分红来的。

  洪雁宾笑道:“陈经理作为地产公司老板,难道不知道,现在外面到处的地皮都涨了很多,租界的地皮很贵的!”

  陈光良回道:“只会更贵”

  地皮涨幅怎么也还有两年时间,总不能两年后再考虑总部的事情!

  洪雁宾表情认真起来,当即说道:“那就买幅小地皮,有个两三亩就够了!”

  很快事情又基本敲定,其他两个股东通知一下就行了!

  陈光良的想法是,消费明年的利润,提前花。

  毕竟贷款的利息,远比地皮涨价部分少。

  而且《东方日报》往后几年的利息,也无需分红,直接拿出来修建一座报业大厦。当然,毕竟资金实力有限,最好是不能超过三十万大洋。

第151章 红得发紫

  ‘维他奶’横空出世,并且销量一路走高,逐步在占领沪市的各大餐馆、娱乐场所、住宅区。销量从第一天的800瓶,猛增至第十天的3800瓶,气势如虹。

  “维他奶,中国人自己的牛奶”

  “维他奶,不止是汽水那么简单”

  两句广告词深入人心,引起很大的市场反响。

  与此同时,维他奶还邀请一些‘名医’、‘名人’来大作宣传,将‘豆奶’比作价廉的‘牛奶’。

  一时间,陈光良再次红得发紫!

  短短的半年时间里,《东方日报》、长江地产、维他奶,纷纷创造商业奇迹,这让很多人都了解到陈光良这个‘商业奇才’。

  维他奶的成功,也引起了屈臣氏的注意。

  屈臣氏在华夏有两大业务:第一是制药和零售;第二是汽水、蒸馏水、合作的可口可乐。

  其中屈臣氏背后的大股东是‘亨弗里斯家族’,而小亨弗里斯则是负责蒸馏水和汽水业务,也是陈光良的老熟人了。

  维他奶的广告‘维他奶,不止是汽水那么简单’,这是明摆着让‘维他奶’的价值,高于汽水,这对屈臣氏也是个广告打击。

  小亨弗里斯深知陈光良这个人不简单,当初主动给‘Coca Cola’改中文名,以及献策找阮玲玉拍摄海报,显然是攀上屈臣氏的关系,考察屈臣氏的工厂、挖屈臣氏的华人职员,甚至还从屈臣氏获得‘灌装技术和设备’。

  当然就算小亨弗里斯知道‘维他奶’很有前景,他也会卖出‘灌装技术和设备’,毕竟有钱不赚是王八蛋,更何况又不是只有他们才有这种技术。

  不过小亨弗里斯终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毕竟‘豆奶’和‘汽水’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产品。‘维他奶’更多的是将‘豆奶’视为‘廉价牛奶’,对屈臣氏的汽水业务未必有多大的冲击。

  另外一边。

  陈光良也被‘维他奶’势如破竹的销售,感到惊讶。

  看来维他奶是完全走对路了,要知道前世的维他奶第一天才销售7瓶而已,而这一世维他奶第一天销售足足800瓶,更重要的十天后增长至3800瓶了。

  前世的维他奶一开始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豆奶’保质期只有一天,包装定位不明确(非瓶装),销售渠道不行(零售店)、广告不够响亮。直到50年代初期,维他奶改高温杀菌,并用玻璃瓶灌装后,销量才逐渐增加。

  当然,五十年代的香港,和这个时代的上海,市场还是不能相提并论。

  所以,陈光良相信,仅沪市的每日销量就可以达到20000瓶左右,如果再加上周边城市,就更不得了了。

  “后期,我们可以向沪市的各大学校赠送‘维他奶’,以此来进行宣传和慈善,这个事情你们也拿出一个方案出来!”维他奶的会议上,陈光良开口说道。

  他现在就是一个掌舵者,平常不参与那些细节上的工作,但整个公司的方向却把握的非常精准。

  陈世源说道:“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只要学生接受我们的维他奶,那么相应的家庭就会订购。同时,我们也是在做慈善的同时,宣传‘维他奶’的品牌。”

  其余管理层也纷纷赞同,其实这里面很多管理层都是屈臣氏的华人,被陈光良挖来。

  大家的管理水平是很高的,只不过他们现在更佩服自家的老板。

  陈光良接着说道:“好,这个事情就这样决定了,你们管理层要调查一下沪市的学校中,有多少学校是适合捐赠,在拿出方案来。”

  “好的”

  那些太穷的学校,似乎没有必要捐赠,毕竟喝一次又不能真的改变体质。至于太高档的学校,也没有必要捐赠,因为人家可能不缺营养。

  所以在选择上,只需要盯住普通的学校即可,主要是看生源的家庭背景。

首节 上一节 121/1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情感主播,一句免费让全网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