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风烈烈起南洋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174节

  阿桂闻言,仰天长叹,老泪纵横。

  “经略大人,且看老奴杀敌!”

  言罢阿桂抽出腰刀,大声吼道:“明日卯时造饭,辰时出兵,不拿下老官屯,自老夫以下,都死在这里吧。”

  海兰察等将也纷纷大吼,“报仇雪恨,就在明日,谁敢迁延不前,哪怕是勋臣贵戚,也难逃军法。”

  。。。。

  老官屯中,噩耗已经传来,缅军高级将领们拼命压制消息,全员都汇集到了督军的白象王之弟,巴东王孟云房间内。

  孟云双眼赤红,几次哭得瘫软到地上,这幅做派,成功得到了军中将领们的同情和基本信任。

  见人到齐之后,孟云终于能站稳了,他看着众将说道:

  “今圣王遭难,阿瓦被陷,再守老官屯毫无意义,不如与清国议和,然后顺流而下,驱逐高棉军。”

  马哈.希修闻言,立刻开始苦劝,“王,高棉军是为配合清军而来,他们必定会互通消息,若是清国知道阿瓦被破的消息,怎肯与我议和。

  假如他们不知,我等出去议和,势必立刻把消息暴露无遗,他们就更加不会同意我等的和议。

  依末将看来,不如固守老官屯,先打疼了清军,掐灭其攻陷老官屯的想法,再来议和方可奏效。”

  梯诃波底也点头同意,“王,严密封锁消息吧,登贾敏康兵败身死,阿瓦被破已经十余日了,就算我们现在赶回去,也无法阻止已经发生的惨事。

  现今老官屯这两万人已经是我国最后之精华,应该尽力保存他们,高棉人始终会撤走,只要咱们手里的精兵在,国家就在。

  若是我等仓促与清国议和,导致消息走漏,大军崩散,那才真是无路可走了。”

  不得不说,缅军的战斗力虽然不如清军,但这几个将帅的战略眼光和政治能力,却真可以甩明瑞等几条街了。

  不过,他们显然低估了难度,因为这些人完全想不到莫子布的心有多细,想不到他会把白象王的盔甲,赘角牙的人头,等物品带给清军。

  第二日,缅军还想着守,但清军把这些东西在城下一展示,缅军一下就炸了。

  联想到这几天的风风雨雨传言,消息一下就要瞒不住了。

  虽然巴东王孟云主动出面否认,但缅军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已经不肯相信。

  特别是士兵,他们极度担心家人的安全,纷纷鼓噪,军心浮动。

  孟云没办法,只能将中级军官也叫进来议事,向他们陈诉利害,希望这些人配合高级军官出面,稳定军心。

  搞了半天,孟云才勉强把军心安抚下去,但清军的攻势已经展开。

  此时的清军,已经进入了癫狂的状态,全是不要命的打法。

  数百人的集团冲锋一连打了十几次,几乎所有人都上阵,攻势连绵不绝,打的缅军苦不堪言。

  虽然清军伤亡比缅军大得多,但缅军却被清军给吓住了,双方士气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到了晚上,血战一天的清军还不肯罢休,直接点起火把夜战。缅军终于抵抗不住了,各种流言再次疯狂传播。

  

  及至半夜丑时正(凌晨两点),清军死伤数百人,暂时退了下去,但缅军在清军的不停歇猛击下,军心士气已经被击穿。

  孟云无奈之下,挑选还没有失去理智的万余人,直接跑路。

  为了避免被清军衔尾追击,孟云放弃了顺水而下的诱惑,而是带着队伍向西,往西边的敏金山脉逃去。

  那里有缅军修建的为防止清军从西路而下的要塞,里面还有些存粮,且容易坚守。

  等清军卯时初(凌晨五点)发起进攻时,老官屯大多地方已经人去营空,有些没来得及逃走的缅军被愤怒的清军碎尸万段。

  随后清军狂怒之下,沿着伊洛瓦底江追击,终于在一个叫因育瓦的小城,追上了缅军残部四千人,再次大破之。

  缅军残部全军覆没,浮尸沉浮江水中,鲜血染红了半条江。

  打到这里,清军一口气猛冲了五六十里地,他们也打不动了。

  在此前的老官屯之战中,倒霉催的清军放火船去烧缅军,结果一股东南风起,反把清军的战船烧了个七七八八。

  没了这些战船,清军的补给和火炮、弹药等根本就运不上来。

  他们也不能确定前面就再也没有要塞了,是以明知阿瓦已破,却根本不敢南下。

  此时,孟云出现了。

  他是白象王之弟,封爵巴东王,也是白象王死之前叮嘱信他敏,不要与之对抗的人。

  历史上白象王死后,贡榜王朝陷入了动荡之中,国家几乎就要崩溃,力挽狂澜者,便是孟云。

  他与满清交好,一反白象王桀骜不驯的样子,认真按照藩臣的礼节对待满清,多次派人到北京朝拜。

  深得乾隆喜欢,乾隆认为他听话,也多次派使者到阿瓦显摆上国威风。

  孟云咬着牙,以极高规格的款待,甚至还亲自写汉诗表达恭顺和赞颂。

  乾隆因此放开了针对贡榜王朝的长达数年的经济封锁,解了孟云的燃眉之急。

  同时孟云也开始主动与欧洲人交好,使得贸易恢复,税收大量增加。

  总之,在这位手里,基本处于崩溃边缘的贡榜王朝起死回生,还灭掉了阿拉干王国,再一次达到了全盛。

  孟云尊号波道帕耶,与雍籍牙和白象王孟驳一起,是为贡榜王朝三大英主。

  而这个时空,孟云也显示出了他的敏锐和能屈能伸。

  他派人到清军大营,言辞恭敬的求和,声言只要满清退军,愿意肉袒出降,送还清军俘虏,割让所有北部土司之地,甚至连老官屯要塞,都可以拆毁。

  阿桂召集众将商议,都觉得可以接受,哈国兴更是直言不讳的表示。

  “河仙军虽然是友军,也有大功劳,但终究是明之遗民,他们现在攻破阿瓦,士气如虹!

  我军则被疫病折磨,只有这精疲力尽的万余人,万一到了阿瓦,河仙王起了歹心,如之奈何?

  就算河仙王没有歹心,此去阿瓦还有五百里,等到了阿瓦,不知道河仙军撤没撤,风险更大。”

  海兰察也劝道:“就算一切顺利,可我们也不可能长留阿瓦。

  现在缅贼巴东王还有万余兵,就驻扎在我们回程路的附近,万一归途有变,把大功劳搞成大过,那就不妙了。”

  阿桂环视了一圈,见周围将领都是这副表情,知道这一年多的恶战,确实把所有人都给打怕了,现在这口气一泄,真的就打不动了。

  “但,既然灭国了,就不能不去阿瓦。”

  阿桂政治上还是有些头脑的,他知道以乾隆的性格,必须要给个交代,于是对明德说道:

  “联系河仙王一直都是你在办理,我给你五百人,与长保一起顺水南下去阿瓦。

  你知道该拿什么能让皇上开心,也能把功劳放到最大吧?”

  明德咽了口口水,没有犹豫的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个险,他必须冒。

  而阿瓦城,莫子布当然没走,因为他祭祀永历君臣的举动,已经吸引到了一些人的注意。

  掸邦高原隐藏起来的李晋王残部桂家人,已经派人来跟他联系了。

  莫子布要等桂家人到来,看看还可不可以挽救,以免他们当中某些人的后人,落到后世那个可悲复可恨的地步。

  哪些大佬还有月票啊,老虎就差50到2000,帮帮忙呀!

第191章 山沟里的洪兴皇帝

  桂家人,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虽然他们的经历,比敏家人要好追溯一点,但真真假假,也已经很难说清楚了。

  比如现在正大摇大摆坐在莫子布眼前的这个小子,他就自称大明洪兴皇帝的子孙。

  还告诉莫子布,他可以封莫子布为摄国大正王,只要莫子布给他二百枝枪,一千斤火药和十挑铅弹。

  我莫大王忍不住揉了揉眼睛,猜想这十三四岁的小子,肯定是想说摄政王。

  至于洪兴皇帝嘛,还真有这么个人,并不是杜撰,也不是浩南哥穿越了。

  历史上,李晋王在缅北的掸邦高原听闻永历皇帝落到吴三桂手里,并且被绞杀之后,惊怒交加,悲愤中离世,留下了‘宁死于荒徼,不降敌国’的遗训。

  但此后,李晋王尸骨未寒,南明残部马思良等人就谋害了坚持不降清的靳统武,与李晋王之子李嗣兴,刘文秀之子刘震等投降了满清。

  不过,也还是有不肯投降的,晋王部将吴三省、汪公褔等人不愿降清,率部三百余人继续南走。

  考虑到永历皇帝遇害,晋王驾崩,大军没有了旗帜,于是他们共推明朝宗室,韩王朱松的九世孙朱璟淳为王,号大明王,年号洪兴。

  这些人在孟朗坝建立官衙之后,很快吸引了勐腊的傣族土司那喜烈。

  自吴三桂就藩云南后,当地土司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侵蚀,因此那喜烈对于打着旗帜反吴三桂的晋王残部极为支持。

  他更希望借着李晋王在掸邦高原的威望,聚拢人心对抗吴三桂的压迫。

  在他们的支持下,吴三省甚至在李晋王悲愤去世的六年后,还能拉起了一支以傣、佤两族为主的两万人军队北伐反攻,一度拿下了宁洱,也就是后世的普洱。

  但最终还是不敌吴三桂统帅的清军,死伤惨重只能退回清缅边境。

  五年后,三藩之乱爆发,吴三省觉得时机已到,再次收拢数千人准备北伐。

  但当地土司已经不支持他了,更无力承担大概率会失败之北伐的损失,于是他们合谋用毒箭谋害了坚持要北伐恢复大明的吴三省。

  八年后,西元1681年,改名朱红珍的朱璟淳,在一场内部争权夺利中同样被毒杀。

  他与那喜烈之女的后代把大明王这个称号,送给了那喜烈的儿子那和,以换取人身平安。

  而没了反清这个政治诉求之后,朱红珍、吴三省、靳泰等人的后裔与那氏土司反而和谐了起来。

  南明残部利用那氏的保护,逐渐在掸邦高原安定下来,并和傣(掸)人展开通婚,逐渐本地化。

  那氏利用大明王这个尊号,不断吸引散落在掸邦高原的明朝遗民前来定居。

  他们之间不断联姻,逐渐在傣(掸)族内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按照当地的习惯,某一族群往往被称为某家。

  在傣(掸)族这个大民族概率并未被创造出来的情况下,混居融合的那氏傣族人与明之遗民,有了一个新的称呼。

  桂(贵)家人。

  有了桂家人的称呼以后,连带着原本那氏土司首领的称呼,逐渐变成了宫里雁,并不断被延续了下去。

  所谓宫里雁,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代代相传的首领称号,大概意思是,住在雄伟漂亮房间里处理重要事情的人。

  或者说,这就是一句汉语-宫里人,通过与当地傣佤土语不断交融、魔改、以讹传讹后形成了宫里雁这个词。

  莫子布对面大摇大摆坐着半大小子,见莫大王突然之间愣住了,以为成功拿捏住了对方,心里还在得意,祖宗留下来的办法就是好用。

  见人就用洪兴皇帝的名义大洒官帽子,基本上无往而不利。

首节 上一节 174/7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