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297节
“恭喜大王,贺喜大王,王后诞下了一位王子,六斤六两,六六顺发,母安子壮,未来定是一位受人拥戴的明君。”
“哈哈哈哈,好,赏,通通有赏。”莫子布还是很高兴的,这是他的第二个儿子,加上一个月前陈家小表妹又给他生了一个女儿,莫子布现在有三个孩子了。
周围围着的莫家宗室和其他一些近亲文武脸上都露出了高兴的神色,当然最高兴的,还是从暹罗赶来的昭披耶庄他武里。
他是王后郑诗诗的舅舅,受郑信派遣,专门从暹罗赶来见证这一时刻。
由于这个孩子是郑莫两家联姻的结晶,暹罗那边非常重视,王后吴萱又给诗诗增加了一批暹罗侍女和侍卫。
且此后这个孩子直到十岁,都会有来自暹罗的侍女和医士参与照顾,光是奶妈就配置了三个,以保障他健康长大。
“外臣恭喜大王,相信郑王知道了也会高兴的睡不着觉的,王后更是为外孙准备了几大船的礼品,很快就会送到。”
昭披耶庄他武里非常高兴的说道,这个孩子的出生,就代表着郑莫两家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目前在暹罗的潮州人正在加紧排挤其他非华人血脉的大臣和贵族,有了兴唐莫家作后盾,他们就更有底气了。
莫子布当然知道暹罗的潮州人在干什么,要不是他稍微干涉了一下,这些家伙要排挤的绝不是非华人血脉的,他们肯定会排挤非潮州血脉的。
说完,披耶庄他武里又对莫子布说道:“臣想去拜见一下王后,还请大王恩准。”
“舅父太客气了,我们一起去吧。”说罢,莫子布就在前面开始带路了,不过不是往产房偏殿走去,而是去了另一边。
因为这个孩子根本就不是郑诗诗生的,而是陪她一起嫁过来的媵妾吴蒨所生。
屋内,除了郑诗诗以外,莫子布的其他几个妃子都在,听到郑诗诗舅舅要来拜见,她们就转移到了另一处偏殿。
莫子布知道披耶庄他武里来肯定有些私话要给郑诗诗说,于是看了看孩子之后,也找了个借口离开了。
另一边殿中,莫子布的长子阿森正在兴奋的跑来跑去玩耍,一会跟母亲腻歪一会,一会又去盯着襁褓中的妹妹仔细观察,亮晶晶的口水都要滴到熟睡妹妹的脸上了。
“大王,阿森都已经两岁多了,是不是该给他们取大名了,至少字辈得弄出来吧。”
陈家小表妹赶紧把儿子抓过来,给他擦干净脸上的口水,只是情绪不是很高,这很正常,因为两人是直接的竞争关系。
现在明香人,莫家的粤西乡党还有大部分闽南系的都认为陈家表妹血统纯正,虽然不是王后,但诞下的长子应该算嫡子。
客家人因为叶小妹肚子还是没动静,一边想着是不是再找机会给莫大王送上一个客家美人,一边也附和闽南人。
当然,潮州系和嘉定的京汉高门一致拥戴郑诗诗,消息传出去之后,他们正在外面敲锣打鼓的庆祝呢。
“大名就等几年再说吧,字辈.。”莫子布沉吟了一下,他现在当王了,从莫玖那传下来的天子公侯这个字辈他这一系肯定是不能再用了。
“先用山河再铸,九州重光八个字为字辈吧,后面的等进了北河之后再说。此乃吾生平之志向,用来给阿森他们做字辈,正合适。”
屋内几个女人都有些愕然的看向了莫子布,虽然他们读书不多,但还是知道山河再铸,九州重光这八个字代表着什么。
莫子布还想跟他们解释一下,外面内侍前来报告,跟着陈光东一起去到前线,实地调查的郑锦水回来了。
书房,郑锦水已经换好了官服,神色非常淡定的在等莫子布了,脸上没有半点星夜赶回来的疲惫,也不会像其他大臣那样,故意弄的狼狈一点好让莫子布看见他有多少辛苦。
郑锦水从来都是这样,正式场合永远一丝不苟,穿衣说话一言一行都按照规矩来,有了功劳和苦劳,也从来不表功。
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独太喜欢拦权,除了莫子布这样的主上,谁要从他手里分走一点权力,郑锦水都会很不舒服,他宁愿没日没夜的操劳,也不喜欢别人来帮他分担一点。
刚则易折,事无巨细都要自己干,这不是长寿之相,莫子布提醒过几次,但郑锦水根本控制不住他这性格,莫子布也就不提了。
“王上,这是搜集到的第一手情况。”郑锦水把报告递给莫子布,然后趁莫子布看的时候,立刻就开始了解说。
“臣发现,顺化的高门组织模式非常集权,以香云阮氏为例,除了最上面的几十个核心子弟以外,其余阮氏子弟哪怕就是血脉非常近,也得不到多少资源。
最大的好处也不过就是靠着阮氏能躲避徭役,以及有私塾可以读而已。
至于下面的百姓,其实好多也是阮氏的支脉,但照样被当成佃户剥削,日子过得很惨。”
说着,郑锦水用手指了一串树状图让莫子布看,这是香云阮氏的核心长房谱系。
“还有一个情况,大王必须要注意了,阮有才覆灭之后,这些最下面的佃户非常惊惶。
因为这些人习惯了有阮氏保护,现在头顶上的掌控者没有了,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加上现在到处谣传大王要杀光顺化的南人,把地全部给北人乡党,整个顺化各个府县社,已经开始出现民户逃亡的迹象了。”
“那就尽快把地分下去,不能让乡间乱起来!”莫子布用食指轻轻敲了敲桌子,乡间现在不能乱,不然他北上北河去哪里弄粮食和民夫。
郑锦水踌躇了片刻,第一次否决的莫子布决定,“大王,不能这么分下去。
常言道无功不受禄,这些百姓寸功未立,怎么就可以分地呢,这让因伤退役和因父兄战功才得到土地的三卫官兵怎么想?
且就算是要分,除了地以外,还有牛马、宅院、布匹、家具等,这些要不要分,要分,又让谁去分?
如今朝廷中下层官吏,六成是顺化高门出来,让他们自己去分自己的东西,兔死狐悲下,一定还会出问题的。”
莫子布被郑锦水说的愣住了,这时候他才意识到,搞土改,看似简单,不就是把地分下去嘛。
但实际上,没有强大的行政能力根本搞不下去,哪怕到了后世,能把土改彻底执行下去的国家也不多。
财帛动人心,稍微偏斜一下就能改变一家一户的命运,把这么大的权力下放到最基层的官员手中,太考验基层官员的能力和品行了。
而莫子布现在就不具备这个条件,让顺化高门的中下层官吏去分他们一个阶层的财产,他们会干出什么来都不稀奇。
同时,郑锦水也点明了,莫子布不能用军队去搞土改,因为他这可是标准的封建军队。
人家大头兵在军队中替你莫大王刀来枪去跟人拼命,他们没得到多少土地,你反而把顺化的好地分给安南穷棒子,估计有心人一挑唆,军队搞不好得鼓噪闹事甚至哗变。
莫子布那个愁啊,然后就看到郑锦水用一副‘问我问我快问我’的目光看着他,我莫大王没好气的一个爆栗子就敲到了他头上。
“你小子,快说!”
郑锦水挨了打没有半点不满,反而露出了一丝丝孺慕的神色,嘿嘿笑了一下才说道:“臣这次下去,发现了许多大王可以招揽的人才。
这顺化高门虽然等级森严,但作为诗礼之家,族学却是必须要搞下去的,因此培养了许多粗通文墨的子弟。
但同时,顺化高门又没法给这些子弟提供足够施展才华的地方,以前阮氏朝廷运作还正常的时候,这样的子弟都是打发到归仁和嘉定去跟占婆与高棉人争夺土地的。
但近二三十年朝政混乱,这个路子就断了,这些散落在高门底层,粗通文墨,往往还能使刀耍枪的子弟都被困在乡间,说郁郁不得志都是轻的,好多已经穷困潦倒了。”
“你的意思,是把这些地分给他们?”莫子布脸上一喜,没想到,安南竟然还藏着这一批伪武士阶层。
其实我莫大王就是没有细想,广南阮氏能在一百年的时间,夏君夷民完全消化了占婆这样的大国,还把高棉人和上人等蛮族同化的奄奄一息,儒学世家没点战斗力,下面的子弟没有几个能文能武的怎么可能。
这也是后世越南战斗力在中南半岛非常抢眼的原因,甚至是基因之一,因为他们从古至今,就是这么去对付柬埔寨、老挝等国的。
“不能直接分给他们,大王可拿出一部分地,然后开一届乡试恩科。
题目就以黎利起兵反明与莫太祖归明为题,不让写八股文,就写策论时评。
能明白大王意图,跟上大王归京为汉脚步的,让他们家三抽一。
其中一丁去西婆罗洲屯垦,其余两丁就可以在家耕读为大王效命,地可以多分一点,一丁给五十亩,让他们有足够的财力在地方上抚养儿女,学文练武以备征召。”
郑锦水脸上,一片指点江山的激昂,完全沉浸到那种指挥方遒的快感中去了。
“其余剩下的土地,就全部建设为王庄,那些不能文武的佃户反正也习惯了给别人种地,干脆让他们给大王种地算了。
这样他们也能安心,有劳役还可以直接征发他们。”
“不错,阿水你成长了,有一国重臣的模样了。”莫子布一副老怀大慰的模样,然后就在郑锦水有些洋洋得意的时候,莫大王话锋一转。
“但即便这样,如今谣言已经满天飞,我们现在辟谣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就跟你说的一样,下面的官吏都是高门的人,他们才不会尽心尽力为我们办事。
而就算尽心办事,如果来应考的粗通文墨高门子弟都坚持认为黎利是顺应天命,本王那位伯祖莫登庸是卖国求荣呢,这样的人才我们根本不敢取啊。”
郑锦水闻言一愣,立刻就皱着眉头开始冥思苦想,方才的洋洋得意瞬间就消失不见了。
其实郑锦水的建议是非常有用的,总结起来就是统一思想和高门再分配。
那些想要得到我莫大王土地的安南伪武士,肯定是要写莫登庸好话而批驳黎利的,那这就相当于在给莫子布交投名状。
而不把地分给佃户,而分给这些伪武士,还一丁给五十亩顺化好田这么多,就相当于把原本高门高度集中掌握的生产资料分给一部分高门子弟。
这其实也是土改,只不过不是全民均分,而是消灭特大地主,把他们的生产资料分给特定人群,造就一批拥护我莫大王的富农和小地主。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是没错的,但非常考验政府的动员能力。
现在的兴唐,还做不到可以动员最底层百姓的地步,所以还是得搞国人、府兵这一套,只有这些人才能做到给了好处立刻就能看到收益。
郑锦水的献策,其实已经切实解决了莫子布的难题,他现在故意给郑锦水上难度,不过是压一压郑锦水傲娇的性格而已,才十七岁呢,好好打磨才能更放光芒。
“而且本王敢说,这些谣言,并不是百姓传的,他们口口相传才能传多远,甚至你看到的那些已经在逃亡的农户,说不定就是有些人想让你看的。”
“啊!”算得上初出茅庐的郑锦水连受打击,开始细细体味莫子布的话了。
而我莫大王嘿嘿一笑,“阿水,你信不信,今日之内,协理大学士陈太理就会来找我,还会带来蓬山陶家的陶维德。”
话音刚落,外面侍卫来报,“协理大学士、香茶伯陈太理与其子刑部右侍郎陈太兴在门外求见。”
郑锦水目瞪口呆的看着莫子布,顿时起了高山仰止之情。
第306章 兄长,你看我有几分像洪武太祖
陈太理看了一眼,眼前这个略显寒酸的行宫。
与顺化的王城比起来,会安行宫小了很多,但他知道,恐怕从此以后,这个寒酸的行宫,就要成为兴唐的中枢了。
莫子布抬起头看向殿门口,陈太理虽然垂垂老矣,但精气神还不错。
左边的陶维德,还是保持着那副朴实老农的模样。
另一个顺化高门的代表,协办大学士阮久策,也没有那么忐忑不安了。
宰相者,调和阴阳,沟通上下,圆融弥合,正是陈太理现在要做的事情。
“兄长,无需多礼,快快请坐。”莫子布还是那副标准的,热情的礼贤下士模样。
安排陈太理坐下,莫子布又让人端来了两方锦凳,“久闻陶公贤名,令祖陶忠良公可是诸葛武侯一般的人物,莫某遥想忠良公昔日事迹,只恨晚生了百十年不能当面一睹,甚憾,甚憾!”
这番操作,陈太理已经见怪不怪了,却把陶维德愣了半晌。
这种古时明主的作风,陶维德从来没在任何一位君主身上感受过,哪怕当年去东京觐见黎朝大王,也没有感受到。
一时间,这位自诩乡野贤士的陶维德,被弄得有些手足无措。
而安排三人坐下之后,莫子布眼珠子一转,把郑锦水方才的提案向三人说了一遍,最后问道:
“兄长是知道莫某为人的,世家之弊病,兄长更比本王清楚,现清查得知,香云阮氏占良田十数万亩,长房嫡脉穷奢极欲,偏房支脉食不果腹。
岂有如此的文化世家,连血脉宗亲都不照拂,他祖宗阮有进泉下有知,恐怕会气得爬起来给他两巴掌。”
陶维德、阮久策没太见识过我莫大王的厉害,还在那若有所思,陶维德甚至还缓缓点头表示赞同。
但陈太理脸颊一麻,这其实是在赤裸裸的威胁。
如果不跟莫大王合作,那他就要从这入手,把你名声搞臭,抬出你下面的偏房支脉子弟出来闹事。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