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537节
“大人,孩儿好像是有点被愤怒冲昏头脑了。”听到林乔苇说话,叶明月赶紧过去拜见。
林乔苇摆了摆手让叶明月起来,他当然不会在这个时候打击叶明月,那就不是亲人该做的事。
“汝以前意气风发,我这老朽要言语多了,说不得要被你以为是在倚老卖老,不知晓大虞的新时代。
今日你受挫,这反倒是好事,能让你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和这个天下。”
说着,林乔苇充满羡慕的长长叹息了一句,“汝生在了好时代啊,汉家的江山又回来了,当今圣上肯放权又不吝赏赐,干什么都有人支持。
老夫要是年轻二十岁,一定也要出去闯荡一番。”
林乔苇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因为水西林在经历明末父子三进士的风光后,文运很快就开始走下坡。
林乔苇当然不会把这怪罪于水西林的子孙读书能力下降,而是非常正常的归罪于满清旗人拿走官帽子太多。
以至于天下的汉人士绅不够分了,激烈的竞争导致水西林科举质量逐年降低。
叹息完毕,林乔苇就开始给叶明月讲起了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
他之所以知道的这么清楚,就是因为三十六姓的名嘉山林氏,乃是水西林的远亲。
“这三十六姓,原本是受大明皇帝派遣前往琉球的,到了琉球后,子孙又垄断了四个官生名额,因此对大明极有感情。
甲申之后,大明倾覆,三十六姓在琉球拒绝剃发易服,同样以海外忠民自居。
怎奈琉球各方面都需要仰仗大陆上,在清廷康熙帝的责问下,琉球摄政向象贤推行改革。
所有三十六姓及其子孙,都被迫穿琉装,结琉球欹髻,在服饰和发型上,放弃了汉人的象征。
而你招揽的这个吴乘用,正是向象贤的四世孙。”
所谓官生,就是荫庇监生的的一种,大明给了琉球每三年四个名额,专门用来笼络琉球人,传播中华文化的。
“好贼子,好贼子,原来是祖传贼窝!”叶明月听了,差点直接气爆炸了,原来从最开始,他就找错了人,弄错了方向。
林乔苇看了满脸通红的叶明月一眼,决定趁机再给他多加点料,好好上一课。
“而且还不止于此,这向象贤是琉球国中著名的亲萨摩派,他的摄政之位,就是靠屈膝萨摩藩主岛津光久得来的。
上位之后,向象贤立刻废止了琉球王对久高岛山神的祭祀和巡礼,不再坚持琉球文化,反而要求琉球官员学习倭式的茶道和花道。
他甚至将琉球开国之祖舜天王,记录为倭人源为朝的儿子,以求抛开中华,认倭人为父母之邦。”
叶明月被林乔苇的话,直接给干沉默了,半晌他才抬起头来,随后跪在地上拜谢道:“多谢岳父大人教诲,明月知错,一定会吸取教训的。”
“哈哈哈哈!”林乔苇满意的大笑了起来,“我还以为你要说,誓杀向象贤全族呢。”
叶明月就跪在地上没有起来,非常郑重的回答道:“当然要杀向象贤全族,但这并不能治本。
听大人言语,这向象贤不过是日人萨摩藩的一条狗而已。
而萨摩藩区区弹丸之地,藩主穷的不如我闽粤一个商贾,却能控制琉球,让他们脱离我中华,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不找到这个原因,日后琉球还是会出现萨摩藩的狗。”
“好孩子,说得好!”林乔苇抚掌大赞,“正好老夫知道一点原因,那就是大明对于琉球根本不关心。
昔日万历援朝战争时期,萨摩岛津家奉丰臣秀吉之命入侵琉球,三千人四十天就破其国。
琉球幸存王室向大明求救,万历皇帝有心出兵,但文臣们以朝鲜之役耗费巨万,朝廷入不敷出,为一海外小岛,出兵数千里实不可取为由,断然拒绝。
自此,琉球的腰杆就硬不起来了,虽受制于萨摩藩盘剥苦不堪言,却也不再对大明做过多指望。
同时,萨摩藩攻琉球时,时任三司官的三十六姓首领郑迵拼死抵抗,战败后被萨摩藩初代藩主岛津忠恒烹杀。”
说到这,林乔苇长叹一声,“自洪武太祖起,大明二百余年,每三年四个官生,培养的大批亲近大明的琉球官员,几乎都在这一战中被屠杀殆尽,而大明朝廷根本不为他们报仇。
自此从大陆上到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地位急速降低,很少再有人担任三司官,甚至三十六姓中自己也出现了亲近萨摩藩之人。”
“我明白了。”叶明月在岳父林乔苇的搀扶下起来之后,十分沉重的说道:“说到底,是因为琉球上下不相信中华能继续保护他们了。
而我此次在琉球谋划,陛下为了避免激起全倭国的强烈反弹,又不准我用朝廷名义。
那么在这些琉球人看来,这要么是某个胆大包天的福建大海商要夺取琉球搞事。
要么就是朝廷某个大员心血来潮,所以根本不敢跟我合作,上下还是十分畏惧于萨摩藩的淫威。”
“兵事,我就不太了解了,除了三十六姓外,倭人萨摩藩我也不了解。”林乔苇还是很谨慎的,害怕在孩子面前做出错误判断,继而影响了长辈形象。
“不过我知道谁清楚。”林乔苇拿出一张拜帖,对叶明月说道:“拜帖我都给你写好了,这张拜帖是给延平侯,两南总督郑庆公的,他近日抱恙,就在水西的老宅休养。
延平侯是闽忠武王(朱成功)后裔,昔日闽忠武王之弟田川七左卫门留在了倭国,至今他的子孙仍在长崎,据说近日冒险出海来到福建,与延平侯取得了联系。
田川氏就是日人,当知道更多情况。
此外,当年琉球三司官郑迵公被萨摩藩烹杀之后,其弟郑周化名四处躲藏,有子孙在萨摩高城郡落脚,可以联络。”
两南总督,就是总督南洋广南、日南两省的总督府
国姓爷的弟弟田川七左卫门,也确实有子孙在日本。
叶明月大喜,“福清魏家执行陛下高价收购倭人大米,收揽倭人海盗的政策已经大有收获。
而我一事无成,实乃因为不了解实情,今番若能得到二郑相助,一定能撬开萨摩藩的狗嘴了!”
第540章 德川将军,大的要来力
可以说,绝大多数的政治体制,都有一种专属于他的极度堕落模板,或者叫终究保守形态。
比如在中国流行了数千年,以儒家为表象的中央文官制度,在北宋中期失去所有进取动力之后,立刻开始变得保守和内卷。
这种保守不是指社会风气的保守,而是态度的保守。
主要表现在期望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弱化阶层乃至国家的其他方面,从均衡发展变得只注重一个方面,而这一个方面,最利于这个团体永久掌握权力。
这些文官们上架空君王,下把百姓当农奴用,对外能忍就忍,对内谁敢动他们利益,就立刻下死手。
其标榜正人君子,为天下苍生代言,实则只顾自己小团体利益。
国家财政花一分钱他们就要哭嚎打滚,自己穷奢极欲视而不见,偶有两个他们中出来的异类,就会群起而攻之。
所以到了民国反思时期,有人骂清代文人士大夫为散发腐臭的败犬,鲁迅说他们吃人。
而此时的德川幕府,与大陆上的文官集团比起来,不说好多少,那也是一时瑜亮。
倭国的幕府制度走到德川家的时候,同样是这么一副操行。
上架空权力,下把同胞当农奴疯狂压榨,以一副保守的姿态把自己封闭起来,希望就这样享受权力永远到老。
不过,中华和倭国虽然同时到了这样一种极端的保守形态,但双方的日子,还是过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在中华来说,在这种形态下,日子还是能过的下去的,毕竟地大物博可不是开玩笑的。
而在倭国,在这个没有现代化育种和现代化肥的时代,这地就是一块真正的荒僻之地。
哪怕就是听起来很富庶的关东平原,实际上也是一块年均气温低,夏季平均二十四五度,冬季平均零度左右,并不怎么适应农作物生长的地方。
加上关东平原这狗地方还容易发大水,海拔低海水又容易倒灌,然后土壤呈高度酸性,要素集齐了简直。
历史上德川家为了治理这里,那是费老鼻子劲,估计死的民夫尸体都能在东京湾筑一条海堤了。
这有点像什么地方呢,有点像早期的德意志北部那片恐怖的近海低温沼泽,像德国西南符腾堡一带的恐怖黑森林。
而地理环境这么恶劣了,首先面临的就是吃不饱饭的问题,所以历史上的倭国才一直人口不多,日子难过,大多数时候还不如半岛上的朝鲜。
至少朝鲜还有清川江、大同江、汉江、洛东江四条河冲出来的,气候适宜的近海三角洲呢。
而且你说生产力和土壤差就算了,德川幕府还爱折腾。
德川幕府的开幕老祖老乌龟德川家康,这位爷,那是真的把乌龟的特性,把苟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
他不像以前,试图用武力压制其他大名,而是选择苟在江户,用经济搞穷其他大名。
他弄出来的参勤交代等一系列制度,成功把全日本所有大名的财政都弄崩溃了。
然后德川家又为了维持江户的地位和排场,以及在京都的奢靡,把自己的财政也弄崩溃了。
到了此时,倭国上下全部是一群可悲的穷光蛋,一个比一个穷。
“魏君,首座正在殿内等候,请注意自己的仪态,千万不要失礼。”
江户城,德川将军居住的本丸御殿中。
听到身边小姓的提醒,已经一副日本人打扮,除了发髻还是中国式的魏永和,颇为郑重的点头答应。
但实际上,他心里颇为不屑,小小倭国,矮小的人和矮小的宫殿,派头却比中华中土还大。
魏永和是唐人,但却是祖上四代都出生在长崎的唐人。
原来他们魏家,本是福建永清人,一百多年前大明天崩,特别是郑芝龙降清之后。
魏永和的六世祖魏之琰不愿剃发易服,加上他一直在从事日本到安南,确切的说是长崎到会安的贸易。
于是干脆带上家人,变卖祖产,离开故乡直接驾船跑到了日本。
此后,魏之琰和他的子孙,继续从事这条贸易线,并且得到了德川幕府长崎奉行的支持,是少数能从日本出海进行贸易的海商之一。
魏之琰甚至亲自到会安居住了数年,娶了一个在安南的潮州女子为妾,在会安也留下了一支人。
这样的家族,天然就是我莫皇帝的同路人。
魏之琰留在会安的后人魏永清,在莫子布起事的时候,就派了两百会安倭人充做士兵,其后又不断下注。
虽然此后,魏永清判断有所失误,没来得及下重注搏一个勋臣身份,但也还算混的可以。
这会安的小支魏家起来了,长崎嫡脉络的魏家,自然也要跟进。
穿过几间矮小的房屋,便来到了本丸御殿白书院的帝鉴之间,这里算是德川将军在江户城御殿的重要场所了。
之所以叫帝鉴之间,是因为这个规模还算比较大的殿,在各个日式榻榻米房间的隔断,也就是那种可以用推拉来关闭的纸门上,绘了许多唐朝皇帝的御绘像,以及他们出游、出猎的图画。
嗯,要是莫子布看到,又得骂一句狼子野心了。
因为这些唐朝皇帝的御绘像和游猎图,是在甲申之后加上去的,其意图嘛,自然不言而喻。
在没有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上层文化再怎么挣扎,也逃不过中华的华夷之辩,哪怕他们后世放弃华夷之辩搞的脱亚入欧,实际上也是失败了的。
所以,在这帝鉴之间的推拉门,日本人称之为障子的上面,画满唐朝皇帝,以及倭国在这前后,又开始陡然兴起的唐风,还有德川将军看似非常大度的收留了许多明之遗民。
其道理,就跟李氏朝鲜坚持用崇祯年号,越南阮惠想做陈国峻再做赵佗甚至做陈霸先,道理都是一样的。
都是在用华夷之辩,认为满清以夷治夏,中土华夷颠倒,不是狄夷入华夏而华夏之,而是华被夷给灭了。
而他们这些,承接了中华文明的所谓半岛小中华,天南小中华,东瀛唐土等等,就承接了华的道统,以夷变华了。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