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539节
其地域广阔,有我中华一二省大小,民三千万,也能当我两个省,甚至还有余。
对于这样人口能与春秋时期所有国家总和相提并论的国家,管仲之计,就不怎么好用了。
朕高价诱导两年多,最多能让他们把半成的田改稻为桑,就了不起了。”
这是实话,日本这种体量,单靠外力这么去整,可以把他弄疼,但想把它弄个大出血甚至半死不活,那是妄想。
所以莫子布的这些政策,只是一个催化剂,他真正等的,还是天明大饥馑中的火山喷发。
而假如没有历史上的天明大饥馑,莫子布如果养三五年,突然宣布跟日本断绝贸易。
那么日本也就阵痛个三五年,死十几二十个高级官员、贵族谢罪,下面百姓饿死、穷死个十万八万了不起了。
这点损失不能说对全局根本没多少影响,但绝对到不了伤筋动骨的地步,人家抗一抗,也就过去了。
不过嘛,莫子布也不能跟纪昀说,他已经预料到日本将要火山喷发造成大饥荒,那就有点怪力乱神的味道了。
而看到莫子布没继续说,纪昀也很识趣的没有继续问,他是来让皇帝开心的,不是来满足自己好奇心的。
于是,这位老狐狸又岔开聊了一些别的,让皇帝非高兴的话题之后,就笑呵呵的告辞了。
而纪昀走后,一直在外面等着,负责监控复兴公司的财税监察缇骑总旗队的一个小队长,立刻就走了进来。
“倭国没有发生大规模水旱灾害?”莫子布低声问道。
小队长摇了摇头,“旱灾有一些,但规模都不大,绝不至于引起灾荒。
关东平原水灾也有一些,主要是幕府老中田沼意次想要排开印蟠沼之水引起的人祸,也不大。”
“那火山呢,一个也没喷发?”
“回陛下,确实没有!”小队长很肯定了摇了摇头。
虽然他内心深处觉得皇帝这种硬赌倭国会发生大饥荒的举动,有点儿戏,但还是非常尽职尽责。
“玛德,不会还有七八年吧?”莫子布低声嘀咕了一句,周围的人早已习惯,都当做没听见。
莫子布不信穿越者带来的蝴蝶效应连火山喷发都能改变,那就只能是代表时间还没到。
他甩了甩头,按说不至于这么寸,硬是到天明的最后几年才会爆发大饥荒吧!
“和珅,你去协助郑锦水,让他继续买入最少五十万石日本粮,然后到明年日本新粮上市之前,往江户为主的市场上倾销不少于八十万石粮食。
一定要把倭人种粮的农夫,亏到饭都吃不起!”
莫子布刚才对纪昀的话,是七分真三分假,这三分假的地方就在于,面对三千万人口的全日本,他这一套确实不能伤筋动骨。
但是,如果单单就针对以江户城为中心的关东地区,这杀伤力还是不小的。
更何况,他这一招冬季高价买粮,然后在新粮上市之前突然倾销的举动,对关东地区的农业打击,非常大。
好多几百石的小武士和一些自耕农,被莫子布整的每到收获季节就要破产几十数百家,搞得他们苦不堪言,好多只能去卖儿卖女甚至全家上吊。
“奴才遵命!”和珅先是过来赶紧领命,然后低声问道:“那是不是万一明年倭国真的发生饥荒,就不要倾销米粮了。”
“没错,如果发生饥荒,就暂停倾销,然后看饥荒的程度,随时跟朕汇报。
朕知道你长于理财,可以交一个底给你,朕能承受每年不高于五十万银元的亏损。
只要不高于这个数字而把事情办好了,有些方面,朕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搞这种贸经济战,下面经手的人,就不可能手上不沾荤腥。
莫子布很懂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所以只要能在他忍受的范围内,他可以接受下面人跟着发一点财。
特别是和珅,此人能力确实强,但你要他清如水廉如镜,那就是在做梦。
吩咐完毕,和珅也领命下去亲自去准备对倭经济战了,莫子布这才缓缓松了口气。
其实他不会套用管仲之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要求,不是像管仲那样仅仅削弱鲁国就够了,他要的是整个日本。
而恰恰日本现在,又是一个已经有了民族意识的三千万人口大国,这个人口规模,可是跟英法普奥俄这种大国规模差不多的。
如果在这种国上用管仲之计,那就太明显了。
结果一定会被识破,继而让日本人恨上他,会使日本人觉得灾荒是中土皇帝专门引起的。
反而让德川幕府有锅可以甩,把中华当替罪羊。
所以莫子布的打算,反而是一边助涨天明大饥馑的规模,一边又来假扮德川幕府的大救星,然后从日本搞出一二百万人口出来。
最后又以此为要挟,逼迫德川家废除对中土的锁国令,让日本的武士能够出来为莫子布效力,百姓能去南洋。
达到这个目的后,过几年再用这些开了眼,知道跟中华混才有未来的日本人,进一步去倒逼德川幕府,做出更进一步有利于融入大虞的政策。
倭国这种体量,就不要想着几年就搞定,肯定是一个慢慢来,差不多至少十五到二十年,才会看到成效的漫长工程。
什么,你说为什么要让日本人活命,为什么不直接让他们在本土饿死?
我的老天爷,南洋现在最缺什么,最缺的就是老老实实种地的农奴!
这一二百万日本农奴,在种田上起码能当三个黑奴使用。
而且他们到了南洋还语言不通难以跑路,同时又跟中华人长得差不多,容易同化。
这简直就是最完美的牛马,甚至还能帮助华人庄园主监视其他南洋土人奴工。
这是多好的牛马,多么大的一笔财富啊,怎么能想着把他们饿死呢?
太浪费了!
“陛下,那么我们未来,是要把德川幕府消灭吗?”一起跟莫子布继续规划的林乔荫在旁边问道。
莫子布摇了摇头,“不,要消灭的,恰恰是颇有武力又穷困潦倒的萨摩、长州等藩。
他们一无所有,穷且横,必须要狠狠整治,杀的他们心惊胆颤才能用。
而德川幕府,这种有家有业,渴望保住富贵又名不正言不顺的,才一定要保住。
因为只有他们这样的,才会为了保住富贵,一步步出卖倭国的好处给我们。”
是呢,德川幕府多好的满清政府模板啊,打倒他干什么,有他在,好多事情才方便做呢。
第542章 征服东瀛的关键
‘嘿哈,嘿哈!’激昂的训练声,从位于岛津藩鹿儿岛鹤丸城中心位置的造士馆响起,不过声音虽然大,但却没什么人注意。
因为能到岛津藩主的内城鹤丸城来的,大多都是岛津家的武士,而岛津家的武士,基本都会在造士馆进行学习,早就见怪不怪了。
这也是萨摩藩区别于其他藩的一大特色,萨摩的武士从八岁开始,就会进入造士馆等学馆入学,有时候会学习到二十多岁才毕业。
只不过,萨摩藩虽然在穷鬼一堆的德川幕府各大名中,还算是有钱的。
但让藩中的武士这么脱产学习,别说在日本了,就是在中华和英法,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因为在这个生产力相当一般的时代,这种全阶段教育的花费,实在是太高了,而且不见得有什么用,甚至还可以说很危险。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你把一个人教育十几年,让他可以拔刀砍人又读书明理、开阔视野之后,总不能让他去乡下种地,或者去城里挑大粪吧。
教育这玩意确实好,是人类发展的最大助推器,但这并不是说你只管教育就就好,而是你把人教出来了,要给他一条路子。
一个对得起他十几年早八晚九辛苦,能让他发挥自身所学的平台。
而萨摩藩,看它这穷逼样就知道,它是肯定没法给造士馆深造出来的武士们,都给一个施展本领平台的。
所以,这鹿儿岛外城和内城鹤丸城能出现这么多造士馆,演武馆、明时馆、医学馆。
完全是因为岛津家第二十五代家主,萨摩藩第八代藩主岛津重豪,纯纯就是个神经病。
这位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兰学大名,所谓的兰学,就是指由荷兰人传入日本的西方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
岛津重豪有相当重的兰学癖,以至于到了一天不研究心里就难受,真正成瘾的那种。
天知道这家伙是怎么回事,难道还真有染上了学习的瘾这么一说?
渐渐的,岛津重豪不满足于自己学,他还让身边人都学,然后他才能找到足够的同好进行交流辩论。
同时,他也是真的觉得,兰学是非常好的学问,想要分享给萨摩藩的上上下下。
于是,在这种真的叫做读书瘾的驱使下,岛津重豪在鹿儿岛城和鹤丸城,开办了大量关于兰学的文武馆,请了大量名师教导,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岛津重豪为了办学,甚至不顾藩主的尊严,亲自到市井中向商人借高利贷。
而同时,被称为朱子学,在日本也叫水户藩学,由明之遗民朱之瑜带来的儒学,也开始飞速在萨摩藩武士阶层传播。
朱之瑜,就是大名鼎鼎的朱舜水。
此人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甚至可以说,他才是真正把儒学传播到日本的人。
1659年,朱舜水从安南求援失败,归来参与了国姓成功的南京之战,战败后,整个明郑集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和挫折。
朱舜水因为会说日语,于是被国姓成功派遣,前往日本向德川将军请援。
只可惜德川幕府这种政体,最怕就是武士阶层往外跑,开了眼界再也不肯安稳受穷,所以他们根本不会支持国姓成功。
甚至朱舜水作为使者到了长崎以后,除了国姓成功的弟弟郑二官田川七左卫门等华人以外,压根没人搭理。
紧接着,就在朱舜水无头苍蝇一般到处求援的时候,传来了国姓成功病故的消息。
这下,别说幕府将军支援,就是长崎的华人,也开始心灰意冷不再积极支持。
朱舜水也几乎绝望,并只能在日本安顿了下来。
同时期,与他一起呆在日本的,还有大量明朝官员和学者,这些人在当时特别是文化上还很落后的日本,简直如同明星,纷纷被各藩大名招募延请。
而朱舜水作为最著名的这个,得到了老乌龟德川家康的孙子,第二代水户藩主德川光圀的推崇和敬爱。
朱舜水于是开始在水户藩讲学,形成了著名的水户藩学。
而朱舜水带来的儒学思想,立刻让文化思想始终处于一片混沌又驳杂的日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当时支持他的水户藩主德川光圀在听了朱舜水对儒学的注解之后,非常自豪的说道:
“日出之国从未被异族统治,天皇万世一系永享荣光,岂非真正的中华之国!”
其中得到朱舜水亲自授课,后来又反对朱舜水之儒学思想,提出自我见解的日本大思想家山鹿素行,最为夸张。
此人反对朱舜水代表的程朱理学,转而推崇汉唐儒学,自创儒学古学派。
这狂生认为,中土大陆的真儒学,自宋开始就已经灭亡,后来皆是假儒,包括他的老师朱舜水也是假儒,提倡日本人学儒,应该直接学孔子。
这.这真是个异数和命数啊!
一个前半生没怎么接触过儒学的日本人,竟然一眼就看出了中土儒学自宋开始,就走向了保守、内卷、瘸腿的小路。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