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伴读万历,我爹张居正! 第240节
等到棉丝装了足足一箩筐之后,便有专门的女工前来收集,她们用一个木制推车,将这些棉丝运往下一个工坊。
张居正不由得有些好奇:“这些棉丝运往哪里?”
赵士桢赶忙回答说道:“告诉师公知道,咱们西山纺织工坊,不单单有抽丝工序,还有织布工序,甚至还有个制衣工坊,形成一条产业链,流水化作业”
他倒是也不管用词准不准确,一股脑全部说出来。
张居正皱眉,他颇有些不太习惯师公的称呼,不过与这个比起来,那什么产业链才更加引人注目。
“带我老夫去看看。”
他不容置喙地说道。
照例来说,这纺织工坊内是不该有男子出现的,可张居正显然能够成为这个例外。
他一路走,赵士桢便一路跟在身后为其讲解。
“纺织工坊里头皆是女子?”
“纺织工坊乃是男女相隔,也有专属男子之区域,元辅您应该知晓,虽说上工的大多数为乡野女子,可终究还是有男女之防。”
“不错。”张居正微微颔首,在一处囤积棉丝的仓库面前停下,看着里头堆积如山的棉丝,不由得发问。
“如今西山纺织工坊能容纳多少女工?又能日产多少棉丝蚕丝?”
“约莫三千多人,日产十万斤许是有的。”
“十万斤?!可三千多人怕是不够”
赵士桢明白张居正的意思,想了想解释说道:“日后还会多招揽一些女工,不过想来五千余人顶天了,元辅您应该知晓,这西山无非是打个样,今后若想要解决女子生计问题,单单靠个西山可是不够的。”
其实,五千人的纺织工坊,所产出的棉丝与布匹,就已然能够横扫整个北直隶市场了。
特别是在这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张允修所研制出来的纺织机,可以说是妥妥的降维打击。
西山不是不能收纳百姓,甚至于比之一开始五六万流民,在西山寻找活计的百姓已然突破十几万之巨,俨然一个独立于京城外的小城。
再吸纳一万女工又何妨?
可若是这样,巨量的棉丝棉布丝绸被投入到市场之中,必然会引起传统小农经济的崩塌,这一点张允修不可能不会意识到。
棉布价目可以降低,且是对于百姓有益的,可它不能徒然爆降,并且不能够将原本依靠纺织过活的百姓,踢出生产链。
这些问题,显然就是张允修想要避免的,甚至还跟张居正谈及过这个问题。
于是,以西山为蓝本,再通过兜售技术、工人、织机的模式,便运营而生了。
能够让更多普通百姓加入到这场“变革”之中,才算是真正的变革。
一路走一路看,张居正算是大致摸清了西山纺织工坊的行事模式,心里头也有了一些计较。
看到西山纺织工坊应接不暇的各种管理模式,申时行不免也有些好奇了。
“这工坊上下井井有条,每一道工序皆是严丝合缝,女工们各司其职。
如此管教怕是耗费了不少功夫吧?这纺织工坊由谁来管理?可否让其出来一见?”
文渊阁乃是朝廷中枢,身处内阁之中,申时行也不免想到,若是治下官吏皆是能够如女工一般工作,那大明又何愁不兴呢?
赵士桢也曾在部堂内摸爬滚打过,怎会不知对方的心思,赶忙解释说道。
“这工坊内管理自然是大不相同,一来工序较为简单,二来工坊以计件算工钱,女工们自然卖力许多。”
其实在张居正主推的考成法之中,也有以“以内阁节制六部,以六部节制地方”的绩效办法。
通过“京察”“大计”等考核,擢升政绩优异者,罚贬失职者。
可此间能够操作的办法,要多得太多了。
张居正自然不会期望,通过赵士桢身上能够得到,推进“考成法”的良方。
他眯起眼睛说道:“张士元那小子呢?怎么又是不见他来见老夫。”
赵士桢不知为什么说这个“又”字,他缩了缩脑袋,老老实实地回答说道。
“尊师在西山培文书院授课呢~”
“带老夫去寻那小子。”
“这”
“嗯?”
“嗳——师公随我来。”
赵士桢不敢有任何怠慢,即刻给二人安排了车马朝着西山书院而去。
马车上申时行不免好奇询问说道:“赵学士却还未曾提,那西山纺织工坊由何人管理,这许多女子,不似男子能够随意打骂,管理起来也是不易。”
“这”
赵士桢适才刻意避开了这个话题,却不想还是提及了,他面色古怪地说道。
“这工坊内有二位主任,副主任赵睿乃是瑞锦丝行掌柜,负责日常纺织事务管理。
这主任.便是由李东壁先生担任。”
李时珍?
二人皆是愣了一下,申时行不免询问说道。
“李药圣也会治理经管之能?还是女子.”
“确实如此。”
赵士桢点点头说道。
“李神医很是擅长与女子打交道,这纺织工坊上上下下,皆是受着李神医之协调,师尊还给他取了一个诨号叫做‘妇女之友’。”
申时行脸上有些似笑非笑的古怪之感。
过了半晌,张居正憋出一句。
“胡闹!”
“同学们,我们身处于地球之上,在地球的另外一面,乃是物产丰饶之黄金洲黄金洲可是一个好地方,这里遍地皆是肥沃之土地,原野上四处奔跑着牛羊”
“若是有一日,你们能够踏足此地,便可以去寻找那遍地黄金的金矿.得一狗头金,这辈子便不用愁了”
“同学们,我们大明是要出海的,你们且看这寰宇世界地图,大明身处地球之上,也不过是一片土地罢了,外头有无数土地资源等待我们开拓.”
“这个世界乃是一个球,我等皆是身处于球体之上若今后你们真有人能够出海,不要忘记为师告诉你们的,海的那一头非是什么九幽深渊,而是无尽的财富与希望”
在西山培文学院的明伦堂内,张允修对着一副巨大的世界地图,用教鞭指指点点,朝着台下或大或小的孩童们说道。
这些西山的孩童们,个个眼睛里头冒着光,他们盯着那寰宇地图,眼睛里头充满着好奇。
甚至有人在张允修的描述一下,都忍不住流下口水。
那个黄金洲不单单有黄金,还能够天天吃上肉!
凭什么都给番夷人占去了便宜!
孩童们个个兴趣十足,张允修也是慷慨激昂的模样,从黄金洲一直讲到欧洲,讲到南洋,讲述着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物产资源。
明伦堂里头其乐融融,可站立在门外的几人,神情却显得有些古怪了。
张居正脸上唰的一下,骤然冷了下来。
“逆子皆是这般教授孩童的?”
本来,今日造访西山,对此地印象不错,张居正还想对幼子多加赞扬。
可这好心情根本维持不了多久,这逆子便又给他整出幺蛾子了。
在学堂里头,不该是读书声朗朗,孩童们摇头晃脑念诵一些蒙学,诸如《三字经》《百家姓》等等。
可张允修这小子,给孩童们讲得是什么?
撺掇着他们出海?
赵士桢站在一旁,略显尴尬。
“师尊不常常如此,平日里也教授一些经史典籍来着。”
张居正听不进去,他目光凝固,落在了明伦堂上那一副巨大的寰宇地图之上。
第220章 逆子又在西山误人子弟?
“老先生,你是来教我们读书的嘛?”
明伦堂里头,稚童面前抱着本《博物浅析》,正当抬起头,却猛地看到窗子外几人,特别是那名身穿青色道袍的老先生,下意识便发问。
张居正愣了一下,他注意到面前这名稚童,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衫,袖口都磨出了毛糙补丁。
可水灵灵的大眼睛里头,满是对于知识的渴望,在那本《博物浅析》上头,密密麻麻歪歪扭扭的小字,写得满满当当。
一时间,张居正在朝政里头浸染混浊的眼睛,不由得透亮了不少。
隔着玻璃,张居正没有应答,而仅仅是露出一个浅浅的微笑。
这时候,近旁的几个小家伙也扭过头来,看到窗外这一名穿着简朴,却气度非凡的长胡子老头。
他们窃窃私语起来。
“看起来像是个严肃老头,若是给咱们授课,又少不了一番责骂。”
“瞧着却也不像,倒像是个老学究,师尊最瞧不起的就是老学究。”
“不知他比李先生如何?”
“想来是差远了,站在外头一动不动,却像是庙里头的罗汉一般,许是这会儿内急难忍,在装装样子。”
一名缺了门牙的孩童,又是一番胡言乱语。
这些童言无忌,透过窗子隐隐约约地传入张居正的耳中。
他不禁莞尔,嘴角由衷扯出一丝笑容来,背着手又重新看向了讲台上那一幅寰宇世界地图。
一直等到讲学结束,明伦堂里头数百名学生,从五六岁一直到十几岁,犹如一窝蜂一般涌了出来,叽叽喳喳的样子。
他们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眉飞色舞的模样,还在谈论适才张允修所讲的“黄金洲”。
学子们身上洋溢着朝气,一时间前来探查的几人,感觉身上也充满着力气。
申时行不由得感慨了一句说道:“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若我大明天下都能够有这番气象,何愁国朝不兴乎?”
上一篇: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